闻道国学:论龙脉行度(篇一)

闻道国学风欲起 易学起落几多秋

中华沉浮五千年 世人皆醒事自休

论龙脉行度

水固切于观流,山尤难于认脉。

上章言水之关系甚重,固当切于观览,以环抱曲流有情为吉。至于辨脉尤难,故曾氏曰: “寻龙之法,看其脉势,显而有形,则易见脉;隐而无形,则难明此。”相地者,当以审脉为急,时术专在喝形定穴而置脉不论,其谬甚矣。

或隐显于茫茫旷野。

以上止详言认脉之难也。此言旷野之脉,体段不一,有平坡渺渺茫茫,如铺毡展席而来者;有田塍层层级级,若水之波而来者;有起峰墩,如星珠龟鱼而来者;有微露毛脊,如浮沤凫鸟而来者,皆是地之吉气涌起,故土亦随之而凸也,其来也;两边有水以送之,其止也。左右有砂以卫之,且明堂宽正,又得横水拦之,外阳远案在乎缥缈之间,四围阴砂仅高数寸而已,此皆平洋之贵也。经曰:地贵平夷,土贵有支。亦此意也。

闻道国学:论龙脉行度(篇一)

或潜藏于淼淼平湖。

淼淼,水大貌,。此言平湖之脉坦夷,旷荡却是支龙行度,其体段若盏中之酥,云中雁,灰中线,草中蛇。或沉潜而无形无影;或藏伏而失迹遗踪。生气行乎其间,微妙隐伏而难见,全在心之智,目之明。以高一寸为山,低一寸为水。察其支之所起,辨其支之所终。起则气随之而始,终则气随之而钟,至脉尽水止而界合分明者,此平洋之大地也。杨公云:

上智寻龙观气脉,指望高山散踪迹。

相连相接下乡村,失迹遗踪细寻觅。

气逢水界有住期,如缉悠悠细消息。

平茫大地无影形,如灰拖线要君识。

相连相牵寻断绝,尽是杨公真口诀。

过村如雁列深云,藏时犹似泥中鳖。

平洋相并盏中酥,落在平洋谁辨别?

闻道国学:论龙脉行度(篇一)

又云:

坪中还有水流波,高水一寸却是何?

只为时师眼力浅,到此茫然无奈何。

便云无处寻踪迹,直到有山方认得。

不知山穷落坪去,穴在坪中贵无敌。

痴师误了几多人,又道埋葬畏卑湿。

不知穴在水中心,如此难凭怕泉乐。

盖缘水涨在中间,水退则同乾地力。

且如两堆坪似掌,也有军州落窠历。

也有英雄在其中,岂无坟墓与宫室。

只将水注与水流,两水夹流是龙脊。

星散孤村,秀气全无半点。

此言平洋之龙,涌起平墩变五星之形也。其星形飘散不相联,属孤露无形,以致灵气不聚,全无半点融结之处。杨公云:“散子以口满乡村,如风送叶乱纷纷。”正此意也。

闻道国学:论龙脉行度(篇一)

云蒸贵地,精光略露一斑。

此言山川灵气钟聚,故升而为灵,原其理,因其气之精,凝结于地中,一节精英发露而云蒸于上,其此极贵之地,而后有精露云蒸之虑。 《撼龙经》云:

寻龙望势须寻脉,云雾多生在龙脊。

春夏之交与二分,夜望云霓深处觅。

云霓先生绝高顶,此是龙楼宝殿定。

大脊微茫云自生,雾气如多反难证。

先寻云气识正龙,却是真龙观远应。

耸于后必应于前。

凡寻龙捉脉,后有峰峦拥从而来者,前必有峰峦拥从而拱,此前后之照也。

有诸内必形诸外。

经云:“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家宝经》云:“阴阳真气者,游于土皮之下。”又曰: “气藏土内,谓之内气;水流土外,谓之外气。”外者,个字、三叉分合之意也。有其内则其形见于外放,内外相符也。

移步到评论区留言与小道讨论

吾辈皆为发扬中华文化精髓,勿恶言相赠,若是批评指教,虚心受教,多多益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