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在批判“996”,可悲的是你还全信了

最近几天,马云对“996”公开支持的一番评论掀起了巨浪,目前社会舆论几乎一边倒地批判马云。

但绝大部分批判马云的观点更多的是情绪的宣泄,缺乏说服力,难免误导不少年轻人。

最近,为996辩护的主要是两种理论,一是等价交换论,认为员工超长时间加班,企业支付了相应的报酬,员工想要更多的报酬,就应该996;

二是自由选择论,认为市场经济环境下,没有企业能强迫员工,员工不愿意996可以选择不干,员工996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现在又有了第三种理论——奋斗论,996是奋斗者在努力,不996则是不奋斗。

马云在14日的个人微博里认为,“996对不对”,自有法律做评判,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我们认真思考过自己的选择了。

1、“996”并非强制

996工作制是指工作日早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中午和傍晚休息1小时(或不到),总计10小时以上,并且一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

我国《劳动法》规定,我国目前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这一标准工时制度。每一个企业对工作时间的明文规定都不允许违反《劳动法》。

《劳动法》反对强制“996”,但不反对自愿的“996”,自愿的“996”的工作现象是公司潜移默化形成的。“996”的工作制度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工作文化,而非强制的制度。

契约精神和自愿原则是劳动力市场的两大原则,随着互联网招聘的兴起,工作的转换成本已经大大降低。

如今员工找工作更像是找女朋友,是一个相互匹配和适应的过程,如果员工中途对企业的工作文化不满意,可以随时协议“分手”。

2、互联网行业工作辛苦,但工资高

全世界都在批判“996”,可悲的是你还全信了

得益于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出现,社会对计算机和软件技术人员的需求剧增,因此软件和信息行业的工资也水涨船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软件与信息行业的平均工资为13.3万元,超过金融行业,位列全社会第一名。

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工资水平由你的劳动产出决定,而劳动产出由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自身的能力和努力程度,另一个是公司的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

一般来说,一个企业越是盈利能力强,越不需要靠大量人力投入增收,员工的平均工资越高。

3、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按照盈利能力和商业模式可以把社会各行业分为三类:

第一类行业增加收入非常依赖人力的投入,而且由于充分竞争,利润率很低,例如餐饮业和物流业,这个行业的员工往往非常辛苦,工资还不高。

第二类行业主要是一些传统垄断行业,例如公立学校、央企等,这些行业竞争不激烈,企业日子过得挺滋润,因此员工的工作时间通常是“955”,而且很稳定,但工资收入水平和增长速度没有互联网企业高。

第三类企业就是互联网行业,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空间依然巨大,但竞争也异常激烈,为了不被淘汰,老板们很拼命,员工都朝老板看齐。

企业之间为了争夺和留住人才,纷纷开出高薪。所以互联网企业往往是高工资匹配高强度的工作。

在第一类企业工作的“性价比”明显不如第二类+和第三类企业,当第三类企业的员工抱怨“996”时,他们其实是在羡慕第二企业的工作方式。

但其实第二类企业的员工也在羡慕互联网企业的高工资。现实的情况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对于一个到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该怎么选?

4、年轻人最重要的是投资自己

设想一个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来到一二线城市,感叹这里丰富美好的生活,内心涌现三个字:“留下来”。但面对高高在上的房价,心中充满了无力感和不安全感。

在《北京月入15000为什么比武汉月入7500要“穷”》这篇文章说明了在北京这样的城市若有房贷和小孩,一个月工资达到25000元才能勉强维持生活。

全世界都在批判“996”,可悲的是你还全信了

年轻人最重要的是投资自己,去BAT这样的企业努力工作,积累工作经验,则是最好的投资自己的方式。

即使辛苦点,但拿到高工资,每月交房贷而不是交房租,渐渐地,他的金融资产和个人的劳动力价值都在“复利”增长,人生也会越来越从容。

当然,“996”并不是奋斗的代名词,正如新华社文章所评论,它更多涉及法律与利益层面的问题。996的施行,更关键的还是要“切实拿出能让劳动者心甘情愿和企业同甘共苦的利益保障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