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極對話】孔子與老子論道,解密千古智慧

【終極對話】孔子與老子論道,解密千古智慧

中國歷史上的兩位聖人——老子和孔子,曾有過一次相會,他們的暢言,留下了千古美談。讓我們細細聆聽,在研讀和品味中,感知古聖先賢的胸襟和智慧!

老子:“聽說你喜愛周禮,為什麼呢?”

孔子:“因為周公推行周禮之時,天下太平昌盛,這是夏朝、商朝都未有過的太平昌盛。今日天下動亂不止,臣民百姓遭苦不止,正是由於周禮不興,禮崩樂壞的緣故。我喜愛周禮,並且要盡其全力恢復周禮。孔丘認為 ,唯有周禮方可休止動亂,以使天下重新太平。對此,孔丘深信不移。”

老子:“我過去也曾非常非常地好禮,可是後來我變了。大河之水能夠倒流嗎?大河之水是不能夠倒流的。只能遵循造化所定的流向。

【終極對話】孔子與老子論道,解密千古智慧

孔子與老子論道,解密千古智慧

孔子:依你之見,周禮並不能休止動亂?

老子:是的。動亂產生於人心,而人心是變化莫測的,天下動亂之所以此起彼伏,屢禁不止,正說明這休止動亂人力難以啟及的道理。周禮作為人類生活的法則,在一個時期內或許有其用途,但隨著星斗的推移,日月的轉換,它終將失去效用。因為人類會越來越越清晰地感受到,所謂活著的樂趣在於無拘無束,隨其自然,任性而為。周禮卻束縛人的本性,令人無所措手足,有如籠中之鳥。遲早人們會從生息不滅的自然變化中逐漸悟出,既然生存於天地之間,就應該以天地宇宙為生存的法則。為什麼還要人為地制定那些逆乎自然、扼殺人性的多餘禮制呢?於是也就引申出這樣一個道理,人的生存應當以大地為法則,而大地是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道以自然為法則。說到底,一切應該順乎自然。不可倒流的大河之水便是一個有力的證明。當日全食來臨時,天下人都以為太陽發生了災難,無不乞求上天使太陽擺脫災難。其實完全用不著這樣做,日食也會自然消失,人間的事情也是如此,太平變為動亂,動亂變為太平,週而復始,循環往復,非人力所能為之,只能聽其自然。

【終極對話】孔子與老子論道,解密千古智慧

孔子與老子論道,解密千古智慧

孔子:我不這樣認為,人們乞求上天是表達自己的願望,從古至今,人遇到過無數災難,有山崩地裂,洪泛濫,還有不止的戰亂,然而,人們一時一刻也沒有放棄美好的追求。於是便出現了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這些古至先賢,以及眾多的志士仁人,因此,太平昌盛才一次又一次地代替了動亂。日食可以因自然而產生並消失,而大地的災難如果人們不去努力地奮爭,絕不會自然消失。

老子:“不,君王所爭的是天下,諸候所爭的是疆土,大夫所爭的是權力,世人所爭的是地位,百姓所爭的是衣食。其所爭雖有不同,卻都是為了私慾,君王、諸侯、大夫之爭導致天下動亂,世人百姓之爭促使人心變惡,私慾是萬惡之源,只有知足、寡慾才會無爭,無爭天下才會無亂、無惡。古時天地初開,小國寡民,民人相鄰而居,卻能做到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天下清靜無事,那才是美好的社會呀。

【終極對話】孔子與老子論道,解密千古智慧

孔子與老子論道,解密千古智慧

孔子:對於爭與不爭,我的想法與有所不同,文王、武王如果不爭得纓紂王的天下,臣民百姓仍會在暴政下掙扎;一個國家的疆土被他國無理的搶佔,如果不全力相爭,他國便會得寸進尺,有學識有才能的大夫,若能通過正確的奮爭成為國家的上卿,國家才會強大昌盛。同樣,有識之士,通過正確的奮爭,步入仕途,也才能夠為國家做出更多的事情。只要各自的奮爭合乎於理,天下也就不會產生動亂。當今天下的動亂之源不在於各有所爭,而是違理之爭。人心變惡是因為缺少禮樂教悔,人不可能沒有私慾,寡慾也難以做到,所能做到的是剋制私慾,使言行合乎於理,夏、商、週三代之禮,雖皆為聖賢之致,卻並非越古越好。我所以贊成周禮,是因為它最適合治理當今天下,並非小國寡民才為美好。孔丘所向往的社會是既太平又昌盛,而絕非清靜無為。

老子:有地就有天,有陰就有陽,有老子,也就有孔子。你我再爭下去也不會有什麼結果。只有各循其道而行了。

【終極對話】孔子與老子論道,解密千古智慧

孔子與老子論道,解密千古智慧

老子送別孔子時:

老子:我曾經聽說富貴者分別時,贈人以財物,有道德的人只是贈言話別,我不是一個富貴的人,只好權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送你幾句話吧:善於經商者從不將貨物先擺出來;知識淵博者也不隨意表露他的學問,為人切記橫生議論,舌談他人的美醜。行事不可過頭,也不可過於任性,更不可產生傲氣。我所以說這些,是因為你選擇了一條前景莫測的道路。另外,你我所求雖然不同,可我很尊重你。你是我一生中難得的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