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孙吴的开国皇帝:孙权,审时度势,善于谋略

本文由小卢聊历史原创首发,抄袭必究!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有一个特殊的时期,那时社会动荡,战乱四起,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豪杰和能人异士,他们或足智多谋,或骁勇善战,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的故事十分精彩,构成了历史上墨重彩的一笔。这就是三国时代。

三国时代孙吴的开国皇帝:孙权,审时度势,善于谋略

今天,小编要和大家说的,就是孙吴的开国皇帝:孙权。当时魏蜀吴三国鼎立,各种明争暗夺层出不穷,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者更是要小心谨慎,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身为吴国君主的孙权又会有怎样精彩的故事呢?就让小编为您一一道来。

孙权是孙坚的次子,他的父亲和兄长孙策早年间在江东打下了基础,有了一定的势力,后来孙策早逝,孙权即位成江东之主。他决策果断,出兵收复了甘宁,这时曹操南下进攻,刘备节节败退,曹操乘胜追击,向东吴下了战书。

孙权有意向与曹操一战,但是东吴内部以张昭为首的主和派却不同意迎战,正值两难之际,诸葛亮前来,表明了两军共同对战曹操的决心,周瑜也分析了曹操的不足之处,认为有望获胜,于是孙权果断派兵出击,与蜀国联手将曹操大败于赤壁,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三国时代孙吴的开国皇帝:孙权,审时度势,善于谋略

我们不难发现,不管做什么事情之前。都一定要做充足的准备,我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与吴蜀两国的精心准备密不可分,如果孙权在曹操下战书之后,就草草迎战,那么胜利不一定会属于他。成大事者不仅要拘小节,更要在意每一个微小的细节,如果出现一丝丝的纰漏,都会影响到最终的结果。

我觉得生活中也是这样,什么事都提前做好准备,这样才能胸有成竹,做事不慌不乱,有条不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做事情不能得过且过,在过程中,你的每一分努力,最终都会在结果中表现出来。

赤壁之战后,孙权感到与蜀结盟是可行之策,于是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试图用和亲的办法将蜀与自己拉到同一战线上,后来又将荆州借给了刘备。可是没有想到,刘备并没有想要与吴并肩作战,而且吴借给他的荆也一直拖着不还。

三国时代孙吴的开国皇帝:孙权,审时度势,善于谋略

后来吴魏又一次战役之后,双方不分胜负,双方决定联手讨伐关羽。在关羽出兵樊城的时候,孙权夺回了荆州,又在麦城活捉了关羽,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英雄败走麦城。后来关羽不愿意降敌,被逮到建业之后杀害,蜀从此折损了一员猛将。

我认为,在战争中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孙权在刘备那里讨不到一点好处之后,就转而与曹操结盟,不过我觉得这与刘备不君子的做法脱不了干系,孙权将荆州借给蜀,好让他们出兵征战,双方说好了是借,但是蜀获胜之后却不肯把荆州还给吴,还是在双方交好的情况下,这样的做法会不会太小人了一点呢?

三国时代孙吴的开国皇帝:孙权,审时度势,善于谋略

谁都不是傻子,都不会一味的付出,既然刘备不仁义,那么孙权与曹操联手也无可厚非了,不过是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罢了。我反而觉得,孙权的做法才是真正的君子,有理有据,名正言顺,而且他非常善于审时度势,可以做到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曹丕代汉之后,孙权见状,宣称东吴是魏国的附属,抱紧了魏这条有力的大腿。刘备称帝之后,立即起兵攻打东吴,名义上是为了为关羽报仇,但是实际上却是为了抢夺荆州。孙权果断迎战,将刘备打败,之后刘备病逝,诸葛亮派人与东吴讲和,双方再次联手,共同抗击曹魏。

后来魏攻打东吴,被用连环计打败,孙权率军攻打江夏,也失败了,在229年,孙权称帝,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

三国时代孙吴的开国皇帝:孙权,审时度势,善于谋略

历史是客观的,但是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主观的,每个人对三国的看法都不同。有的人欣赏曹操的杀伐果断,有人赞叹刘备的重情重义,但是我,却喜欢孙权的真实。

蜀给我的感觉是伪善,他们表面上看起来重情重义,但那只是对他们自己人而言,对别人就另有一套说辞,拖欠荆州不归还,却还有理有据,明明就做了不仁不义的事,这无可厚非,在战争中谁都不会坐以待毙,但是他们硬要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为自己做的丑事强行镀金。

并且,我觉得刘备没有什么才能,唯一可取的地方,就是礼贤下士,重视人才,但是这一点其他两国的君主照样可以做到,并不是什么值得称赞的地方。

三国时代孙吴的开国皇帝:孙权,审时度势,善于谋略

而我不喜欢曹操的原因,是因为他太过于狠毒。我承认他军事方面的才华,他也确实是生来就是做大事的人,他的很多计谋都十分巧妙,在用人方面也很有一套。但是,他做事太过狠毒,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是他的名言,他是一个好的军事家,却不是一个好人。

而孙权呢,我欣赏他的真实,做什么事都不遮掩,不为自己找理由,而且他对人真诚,对手下将士十分善待,他算不上是十分有谋略的领导者,但他确实是一个好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