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騰訊、小米三大生態的分析

這是一篇在悟空問答的文章,之前寫的感覺還差一點,所以今天再做補充。

如果說亞馬遜是在推薦方面走得最早的公司,那麼騰訊和臉書就是在社交網絡化方面走的最遠的企業。——曾鳴

阿里系、騰訊系、小米系這三個體系是中國商業生態裡非常重要的三個典型案例,但如果以規模及潛力來說,還需要增加頭條系與華為系、百度系與其他系,中國因為市場規模足夠大,能夠包容這些足夠規模的單體商業生態體系。

有一天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的產業互聯網基本是這些構建了生態的公司能夠進入的主場。其他公司或者互聯網公司只是網絡協同的一部分。

回到話題中,我們在談論商業生態時,既需要看表面,也需要分析更深的一面。何為生態?我們在看大自然的時候,無論多大的生態系統,他一定有自我循環的體系,以確保生態的穩定,並有成長性,在本話題中三個體系中,其實小米目前為止嚴格來說還不能是一個合格的商業生態,因為構建小米生態的土壤並不肥沃,且容易被顛覆。再者,一個健康的生態,構成生態中的每一個因素都是相互獨立且互相影響,他們彼此的重要性是相對對等的。從這個標準看,小米還沒有構建好自己的生態,目前只有阿里與騰訊構建了相對完整且健康的生態體系。

阿里、騰訊、小米三大生態的分析


1、阿里生態:

阿里、騰訊、小米三大生態的分析

阿里是以電商起家,所以對於阿里來說,豐富和拓展電子商務的消費場景更為重要,且一直是阿里系重要的能力,並以為基礎不斷拓展新的邊界。

與電商具有天然聯繫的支付、服務器、物流等次級業務也能發展起來。換句話說,因為阿里天生具有To B端的能力,釘釘與阿里雲這些重量級或者次重量級的業務才能在阿里發展起來。

有人會問:微信的使用人數明顯高於淘寶啊,為什麼不是騰訊?還有人拿今年百度在春晚期間沒有出現宕機的行為,所以得出結論百度的技術一定高於阿里。且不論百度和阿里的技術能力究竟怎麼樣,但電商交易環境的複雜性一定高於百度與微信,這是毋庸置疑的。12306為什麼最後會選擇阿里的技術方案,也是肯定阿里的技術能力。

還有物流,只有阿里有能力組建菜鳥網絡,因為物流依託電商而生存,京東的規模也可以,但阿里系涉及的商業個體更多,物流訂單更大,所以對於物流行業來說,誰能帶來業務,誰就是老大。況且京東還有自己的物流體系需要競爭。

所以,我們總結阿里生態的循環:電商——支付——物流——服務器(雲服務)——垂直業務(外賣、售票、OA等)——線下智能消費場景

但大家發現沒有,阿里系的業務彼此關聯性是最強的,這個能力也帶來了另一個問題:就是阿里跨界業務很難有突破,而騰訊卻能不斷將業務拓展到阿里的範圍內,並對部分業務產生一定的壓力。

阿里的戰略顧問曾鳴在《智能商業》這本

阿里、騰訊、小米三大生態的分析

書中將十年內的重大創新,分了三個階段:

1、在線化;

2、智能化;

阿里、騰訊、小米三大生態的分析

3、網絡化。

阿里、騰訊、小米三大生態的分析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阿里生態的設計的核心思想:以零售為基礎的網絡協作生態,在以賣家為核心構建了協同網絡。

阿里、騰訊、小米三大生態的分析

所以說,電商才是阿里的核心之核心,而針對B端用戶的智能化協作網絡是阿里的核心力量。同樣,正如上文所說的那樣,這樣的協作機制、協作能力、網絡基礎面對C端用戶的行為、心理機制是不完善的,甚至是難以快速反應的。


2、騰訊生態

阿里、騰訊、小米三大生態的分析

阿里、騰訊、小米三大生態的分析

阿里、騰訊、小米三大生態的分析

(備註:第二張圖有點老,但是可以用來闡述騰訊系的生態體系)

截止到目前,我一直認為騰訊系所鏈接的產業及規模是要大於阿里系的,大家可能關注了騰訊最近的財報,感覺騰訊在走下坡路。這裡需要闡述下阿里與騰訊兩家不同的投資理念:阿里系傾向於整合,而騰訊系傾向於關聯。由此導致的後果是阿里系在面上越來越龐大,而騰訊系感覺變化不大。

但,騰訊系的產業基礎可能要好於阿里系。騰訊系的基礎是社交,以社交為基礎構建了To C的生態。這樣的業務體系鏈接的群體更為龐大,但也容易侷限一個特定的國情與環境之中,就像無論是微信還是騰訊其他業務,出海都並不理想,最成功的可能就是遊戲業務了。但這並不能忽略騰訊體系吸金的能力。我們深入騰訊生態的內部會發現:騰訊生態中的各個因素既互相影響也相互獨立,以微信為基礎,能夠輕易為美團、京東這樣的體系內公司獲取流量。但無論是社交業務、電商業務、遊戲業務等都能夠自我造血。更為關鍵的是掌握了C端這一個龐大的用戶規模,拓展邊界的能力無疑會大大加強。我們縱觀騰訊系在成長過程中兩個重要的商業戰爭:1、與360的競爭;2、與頭條系的競爭,莫不是在守護自己能力業務,確保這個騰訊生態基礎設施不被破壞,但事實是這個領域也容易遇到挑戰。

騰訊生態裡,突出的是網絡化與智能化,缺少協作效應,就像我們今天看到的騰訊各個模塊的協作效應很弱,各個模塊都相對獨立,各自拓展自己的業務邊界,完成用戶的聚集。

但這裡需要強調的一點是:用戶網絡化後的基礎數據是整個騰訊生態的底層土壤,所以我們在使用騰訊的任何一款產品時,我們都會發現熟人之間的聯繫更緊密。你用微信讀書時,你的讀書行為數據會與你的微信好友之間能夠互見;你用王者榮耀或者刺激戰場時,你也能夠完成好友之間的社交互動。所以,對於騰訊生態來說,社交是基因,用戶網絡數據是基礎,所有產品構建在此之上,並通過共享用戶網絡數據來完成每一款產品彼此的社交互聯。這一點是和阿里有本質上的區別。

騰訊生態裡掌控的資源決定了他可以四處出擊,並能獲得一定的戰果。比如:內容生態(閱文集團、騰訊音樂等)、支付領域(事實上也只有微信這樣的產品能夠在支付領域給阿里一擊)等。

由此帶來的弊端也顯而易見,目前為止我們尚未發現一款由騰訊開發的To B端的優秀產品,微信也開發了企業版本,但使用的人好像不多,體驗真的很不友好,但奇怪的是又說不上來。甚至包括騰訊雲產品。

我一直在想,隨著科技的發達,科技賦能個體,個體越來越強大。假如有一天,每一個個體都可以相當於今天的一個小個體商業單位,那麼阿里生態的強大會超越騰訊生態?這個答案,目前看來還沒看到這個可能。


3、小米生態

阿里、騰訊、小米三大生態的分析

阿里、騰訊、小米三大生態的分析

我在前面為什麼說小米生態還不健全,因為小米的生態非常依賴於手機業務,他更像是中心控制系統,以手機為中心,延伸其他業務。你看:無論是智能插線板、筆記本、淨化器、空調、電視等等,都有一個手控中心,這就是小米手機,換句話說:我們大多數人也是通過小米手機完成了對小米周邊的熟悉和消費,但這個看似規模與種類也很大,但一旦有公司或者品牌突破到手機這個核心業務,那麼是不是小米的生態很容易出現問題?

阿里、騰訊、小米三大生態的分析

華為在前不久的發佈會上,也宣佈開始佈局生態,OPPO等廠家也在跟進。可以預見這個類型的生態競爭會更為激烈。小米也好,華為也好,更接近物聯網的系統,通過互聯網以各個智能設備為一個個點形成鏈接,組建成某一個某某網絡,例如:家居網絡,健康網絡等,然後在後臺生成大數據,進行分析,從而完成對消費個體具體行為的追蹤。這個想象的場景可能更為接近小米生態,但能否讓消費者形成習慣併產生依賴,這在現階段依然是問號?假如這個成立,那麼小米生態就合理併成立。否則,難以下定論。


上文裡,我們提到三個場景:在線化、智能化、網絡化,這三個場景是並行的,現在大家也從大環境中感受到大數據過分商業化帶來的干擾,這個干擾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商業公司的道德血液還需要法律來賦予。智能化與網絡化是未來我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兩個場景,智能化目前尚未有太大的突破,但網絡協作的能力,大公司只要下決心一定可以很快完成,那麼對於用戶來說,你在任何一個平臺其實都是透明的,這也是未來智能化社會對於普通大眾來說究竟是好是壞,這不僅涉及道德,更涉及法律。

智能化的商業時代,以單純代碼命令執行商業規則的時代,我們如何能約束商業公司的貪婪性?

以上,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