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從石壁流淙轉出來,隔著湖面發現西岸長廊裡有許多碑刻,但目力所及並無通往西岸的橋樑。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沿湖岸向北一路尋找,卻被一座南北向的橋樑引向了“揚派盆景博物館”。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博物館裡不僅展出盆景佳作,還有瓷器等文物展出。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揚州盆景發端於唐代,興盛於明清,以“樁必古老,以久為貴;片必平整,以功為貴”為特點,是我國樹樁盆景五大流派之一。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此前,我一直以為盆景是中國獨有的藝術,看了博物館中的展覽才知道,歐洲、南美也有製作盆景的傳統。博物館除了室內展示,還有大片的室外展示區。正值揚州溫度最低的季節,戶外的盆景們大多枝葉枯黃、花容失色。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由室外展示區向北,路邊有一座扇形單簷歇山捲棚頂小亭,亭額為“綠雲亭”。亭聯“山深松翠冷;樹密鳥聲幽”是一副集聯,上聯取自唐代詩人朱慶餘的《送僧》,下聯來自唐代詩人崔翹的《鄭郎中山亭》。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綠雲亭西是“2013國際盆景大會”的紀念島,西側入口處立有一大塊太湖石,上鐫“疏林觀風”。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從紀念島北望,一座自西而東的百米長廊靜臥在被稱為“九曲池”的水面上,長廊中部那座攢尖頂雙亭就是“波光亭”。史載,宋太祖趙匡胤擊敗李重進後,曾駐蹕蜀崗,“命立九曲亭紀其事”。這九曲亭後來改稱“波光亭”,南宋時曾經重建。至近代,波光亭已不存,現在的波光亭和長廊都是近年新建的。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目光轉而向西,一座仿古城門自南而北橫亙在水面上,門楣上方嵌“醉月飛瓊”匾額。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登上城門,扶垛口環顧,東面是水波盪漾的九曲池;南面是以“唐代羅城楊莊西門遺址”為核心的“羅城廣場”;西面是書有“蜀崗朝旭”的 矮垣和懸有“來春堂”匾額的臨水敞軒及長廊;北面的景色最為豐富,近景有“小吹臺”,中景為“春流畫舫”,遠景則是“大明寺”內的“棲靈塔”。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蜀崗朝旭原為清乾隆朝按察史李志勳的別墅,曾名列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後毀圮;現在看到的蜀崗朝旭應該是個重建中的未完工工程。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第一眼看到小吹臺,我還以為這就是瘦西湖的標誌性建築之一“釣魚臺”;仔細打量才發現眼前的小亭是單簷歇山捲棚頂,而不是釣魚臺的重簷攢尖頂,在體量上也應該比釣魚臺小一些。此前,在石壁流淙西好像也看到過一個這種四個方向都開有圓形門洞的小亭。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棲靈塔始建於隋仁壽元年(601年),因塔內供奉有佛骨,故稱“棲靈塔”。唐會昌三年(843年),棲靈塔被毀。有史料間接證明,棲靈塔在北宋曾經重建過。1980年,鑑真大師塑像從日本回揚州“探親”時,有動議重修棲靈塔。1988年擇定塔址,1993年開工建設。棲靈塔為方形九級樓閣式,通高70米,風格仿唐。該塔各層高度不一,但遠觀卻給人以上下勻稱的感覺。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本想繼續向北去大明寺近睹一下棲靈塔的風采,但走到“宋井”時才知道,過了宋井就是瘦西湖的北門了。這口宋井據考證是南宋遺構,在井中曾有元代“樞府”瓷器碎片出土,並發現過一枚鎏金元代髮簪。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在宋井附近休息了一會兒,開始原路返回。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過醉月飛瓊後,依右而行不遠,是“二十四景”的又一處景觀“錦泉花嶼”。 錦泉花嶼原為乾隆朝刑部郎中吳山玉的別墅,後來為知府張正治所得。因該別墅由東、西兩岸的建築組成,中間為水面,而水中有兩眼泉水,故又稱“花嶼雙泉”。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重建的錦泉花嶼包括牌坊、碧雲亭、春雨亭和清遠堂等諸多建築,行成一處以水景為主的獨立園林。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錦泉花嶼牌坊為石質四柱三門三樓,是比較少見的水中牌坊。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繼續南行,遊路東側現出一座六角單簷攢尖頂小亭,簷下懸“香雪亭”匾額,亭聯為“香中別有韻;天意不教遲”。 看著香雪亭旁已經含苞的梅樹,我心中暗想,如果不是不期而至的寒流,此時的梅花本應該是綻放狀態的,這哪裡是“天意不教遲”?分明是“老天不讓開”啊!不知不覺,我們已經在瘦西湖遊覽了3個多小時。想到還有好多景點沒有看到,之後還有去“個園”和“何園”的計劃,我們必須加快速度了。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一陣疾行,穿過一個門楣上的門額已經不知所蹤的月亮門,再走出一個花瓣式門洞,進入了一個半封閉的院落。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院內坐北朝南是一座三開間單簷歇山捲棚頂廳堂,仔細辨認堂內懸掛的匾額,才知道這裡是“靜香書屋”。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正門的一副抱柱聯“飛塔雲霄半;書齋竹林中”為鄭板橋題寫。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書屋東側小澗上,建有一座小巧的石板廊橋。小廊橋簷下懸有“天然橋”匾額,不知道這“天然”二字從何而來。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天然橋稍南是一座石舫,舫的後半部分與池岸融為一體,因此這種石舫又稱“半舫”,是節省空間的一種巧妙設計。舫額“蒔玉”,語出《晉書•列傳第五十八•孝友傳》“陽雍標蒔玉之祉”之句,意為孝悌之人必有好報。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石舫南,與靜香書屋隔池相對,是一座黃石疊成的假山,山上築有一個重簷攢尖頂小亭,叫“龜山亭”。我試著爬上假山,打算拍幾張對面靜香書屋的照片,卻被女兒提醒小心摔了老胳膊老腿兒。龜山亭很有特點,下層簷為八角,上層簷為四角,不知道該叫幾角亭。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靜香書屋原為“水竹居”的一景,早年即廢。現在的靜香書屋建於1992年,可謂是“舊名新景”。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1993年,以靜香書屋為藍本設計的“清音園”代表中國赴德國參加斯圖加特園藝博覽會,榮獲金獎,並將被斯圖加特長期保留。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靜香書屋南門門楣上嵌有隸書“靜香書屋”匾額,落款是“錢塘金農題”。金農作為“揚州八怪”之首,詩、文、書、畫無所不精,五十三歲後始工畫,卻被鄭板橋推崇備至。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金農晚年寓居揚州,有許多時間是在當時的靜香書屋度過的。金農喜梅亦擅畫梅,靜香書屋之名即是來源於此。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再次經過二十四橋、熙春臺,走曲橋,直奔“五亭橋”。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五亭橋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在設計上借鑑了北京北海五龍亭和頤和園十七孔橋。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此前,更多聽到的是北京皇家園林對江南私人園林的學習和仿建,後者以前者為師這還是第一次。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五亭橋是巡鹽御史高恆和揚州鹽商為迎奉乾隆帝而建,因為建於蓮花堤上,所以又稱“蓮花橋”。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站在五亭橋上,依然帶著深深寒意的春風讓我不免瑟瑟發抖。裹緊衣服東望,近處是 “鳧莊”,遠處則是著名的“釣魚臺”。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鳧莊建於1921年,是當時鄉紳陳臣朔的別墅,因建在小島上,似野鴨浮水,故名“鳧莊”。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釣魚臺原名“吹臺”,是古人演奏絲竹管絃的地方。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釣魚臺在形制上為四角重簷攢尖頂,東面敞開,北、西、南三面闢有圓形門洞,樣式別緻。相傳,乾隆帝遊歷瘦西湖時,曾經在此釣魚,始有“釣魚臺”之名。釣魚臺和五亭橋都堪稱瘦西湖以致揚州的標誌性建築,只可惜時間不允許,未能細細遊覽觀賞。

瘦西湖的景觀基本集中在呈“L”形的水域周邊,且精華多在轉折處和一橫上。而我們在那一豎上耗費了太多的時間,以至於走到五亭橋時,不僅時間所剩無幾,體力也幾乎透支,小金山、四橋煙雨、徐園、白塔等景點不得不放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