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从石壁流淙转出来,隔着湖面发现西岸长廊里有许多碑刻,但目力所及并无通往西岸的桥梁。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沿湖岸向北一路寻找,却被一座南北向的桥梁引向了“扬派盆景博物馆”。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博物馆里不仅展出盆景佳作,还有瓷器等文物展出。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扬州盆景发端于唐代,兴盛于明清,以“桩必古老,以久为贵;片必平整,以功为贵”为特点,是我国树桩盆景五大流派之一。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此前,我一直以为盆景是中国独有的艺术,看了博物馆中的展览才知道,欧洲、南美也有制作盆景的传统。博物馆除了室内展示,还有大片的室外展示区。正值扬州温度最低的季节,户外的盆景们大多枝叶枯黄、花容失色。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由室外展示区向北,路边有一座扇形单檐歇山卷棚顶小亭,亭额为“绿云亭”。亭联“山深松翠冷;树密鸟声幽”是一副集联,上联取自唐代诗人朱庆馀的《送僧》,下联来自唐代诗人崔翘的《郑郎中山亭》。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绿云亭西是“2013国际盆景大会”的纪念岛,西侧入口处立有一大块太湖石,上镌“疏林观风”。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从纪念岛北望,一座自西而东的百米长廊静卧在被称为“九曲池”的水面上,长廊中部那座攒尖顶双亭就是“波光亭”。史载,宋太祖赵匡胤击败李重进后,曾驻跸蜀岗,“命立九曲亭纪其事”。这九曲亭后来改称“波光亭”,南宋时曾经重建。至近代,波光亭已不存,现在的波光亭和长廊都是近年新建的。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目光转而向西,一座仿古城门自南而北横亘在水面上,门楣上方嵌“醉月飞琼”匾额。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登上城门,扶垛口环顾,东面是水波荡漾的九曲池;南面是以“唐代罗城杨庄西门遗址”为核心的“罗城广场”;西面是书有“蜀岗朝旭”的 矮垣和悬有“来春堂”匾额的临水敞轩及长廊;北面的景色最为丰富,近景有“小吹台”,中景为“春流画舫”,远景则是“大明寺”内的“栖灵塔”。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蜀岗朝旭原为清乾隆朝按察史李志勋的别墅,曾名列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后毁圮;现在看到的蜀岗朝旭应该是个重建中的未完工工程。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第一眼看到小吹台,我还以为这就是瘦西湖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钓鱼台”;仔细打量才发现眼前的小亭是单檐歇山卷棚顶,而不是钓鱼台的重檐攒尖顶,在体量上也应该比钓鱼台小一些。此前,在石壁流淙西好像也看到过一个这种四个方向都开有圆形门洞的小亭。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栖灵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因塔内供奉有佛骨,故称“栖灵塔”。唐会昌三年(843年),栖灵塔被毁。有史料间接证明,栖灵塔在北宋曾经重建过。1980年,鉴真大师塑像从日本回扬州“探亲”时,有动议重修栖灵塔。1988年择定塔址,1993年开工建设。栖灵塔为方形九级楼阁式,通高70米,风格仿唐。该塔各层高度不一,但远观却给人以上下匀称的感觉。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本想继续向北去大明寺近睹一下栖灵塔的风采,但走到“宋井”时才知道,过了宋井就是瘦西湖的北门了。这口宋井据考证是南宋遗构,在井中曾有元代“枢府”瓷器碎片出土,并发现过一枚鎏金元代发簪。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在宋井附近休息了一会儿,开始原路返回。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过醉月飞琼后,依右而行不远,是“二十四景”的又一处景观“锦泉花屿”。 锦泉花屿原为乾隆朝刑部郎中吴山玉的别墅,后来为知府张正治所得。因该别墅由东、西两岸的建筑组成,中间为水面,而水中有两眼泉水,故又称“花屿双泉”。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重建的锦泉花屿包括牌坊、碧云亭、春雨亭和清远堂等诸多建筑,行成一处以水景为主的独立园林。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锦泉花屿牌坊为石质四柱三门三楼,是比较少见的水中牌坊。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继续南行,游路东侧现出一座六角单檐攒尖顶小亭,檐下悬“香雪亭”匾额,亭联为“香中别有韵;天意不教迟”。 看着香雪亭旁已经含苞的梅树,我心中暗想,如果不是不期而至的寒流,此时的梅花本应该是绽放状态的,这哪里是“天意不教迟”?分明是“老天不让开”啊!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在瘦西湖游览了3个多小时。想到还有好多景点没有看到,之后还有去“个园”和“何园”的计划,我们必须加快速度了。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一阵疾行,穿过一个门楣上的门额已经不知所踪的月亮门,再走出一个花瓣式门洞,进入了一个半封闭的院落。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院内坐北朝南是一座三开间单檐歇山卷棚顶厅堂,仔细辨认堂内悬挂的匾额,才知道这里是“静香书屋”。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正门的一副抱柱联“飞塔云霄半;书斋竹林中”为郑板桥题写。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书屋东侧小涧上,建有一座小巧的石板廊桥。小廊桥檐下悬有“天然桥”匾额,不知道这“天然”二字从何而来。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天然桥稍南是一座石舫,舫的后半部分与池岸融为一体,因此这种石舫又称“半舫”,是节省空间的一种巧妙设计。舫额“莳玉”,语出《晋书•列传第五十八•孝友传》“阳雍标莳玉之祉”之句,意为孝悌之人必有好报。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石舫南,与静香书屋隔池相对,是一座黄石叠成的假山,山上筑有一个重檐攒尖顶小亭,叫“龟山亭”。我试着爬上假山,打算拍几张对面静香书屋的照片,却被女儿提醒小心摔了老胳膊老腿儿。龟山亭很有特点,下层檐为八角,上层檐为四角,不知道该叫几角亭。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静香书屋原为“水竹居”的一景,早年即废。现在的静香书屋建于1992年,可谓是“旧名新景”。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1993年,以静香书屋为蓝本设计的“清音园”代表中国赴德国参加斯图加特园艺博览会,荣获金奖,并将被斯图加特长期保留。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静香书屋南门门楣上嵌有隶书“静香书屋”匾额,落款是“钱塘金农题”。金农作为“扬州八怪”之首,诗、文、书、画无所不精,五十三岁后始工画,却被郑板桥推崇备至。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金农晚年寓居扬州,有许多时间是在当时的静香书屋度过的。金农喜梅亦擅画梅,静香书屋之名即是来源于此。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再次经过二十四桥、熙春台,走曲桥,直奔“五亭桥”。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五亭桥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在设计上借鉴了北京北海五龙亭和颐和园十七孔桥。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此前,更多听到的是北京皇家园林对江南私人园林的学习和仿建,后者以前者为师这还是第一次。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五亭桥是巡盐御史高恒和扬州盐商为迎奉乾隆帝而建,因为建于莲花堤上,所以又称“莲花桥”。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站在五亭桥上,依然带着深深寒意的春风让我不免瑟瑟发抖。裹紧衣服东望,近处是 “凫庄”,远处则是著名的“钓鱼台”。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凫庄建于1921年,是当时乡绅陈臣朔的别墅,因建在小岛上,似野鸭浮水,故名“凫庄”。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钓鱼台原名“吹台”,是古人演奏丝竹管弦的地方。

春寒料峭瘦西湖(下)

钓鱼台在形制上为四角重檐攒尖顶,东面敞开,北、西、南三面辟有圆形门洞,样式别致。相传,乾隆帝游历瘦西湖时,曾经在此钓鱼,始有“钓鱼台”之名。钓鱼台和五亭桥都堪称瘦西湖以致扬州的标志性建筑,只可惜时间不允许,未能细细游览观赏。

瘦西湖的景观基本集中在呈“L”形的水域周边,且精华多在转折处和一横上。而我们在那一竖上耗费了太多的时间,以至于走到五亭桥时,不仅时间所剩无几,体力也几乎透支,小金山、四桥烟雨、徐园、白塔等景点不得不放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