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暴力倾向的孩子怎样教育?

媽媽說名字越長越好


我认为根本在于先要明白孩子为什么会暴力倾向! 是家庭情况、受同学影响、看电视电影等等。

如果是家庭情况,那是因为父母崇尚暴力教育,还是父母离异没有安全感,还是父母之间经常动手?如果是以上情况,那问题不在于孩子,父母本身就要反省!因为父母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最好的榜样,受影响最深的因素。

如果是受到学校里同学的校园暴力,或者欺凌,或者交友不慎,那作为老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种情况只有隔离,甚至要请心理医生进行心理辅导。

如果是受到电视,电影,或者社会上的暴力影响。那说明父母老师平时没有过多关注孩子教育成长。这种情况请多陪陪孩子,让他转向其他兴趣爱好。如果不行索性让孩子参加体育竞技,给孩子荣誉感,认同感,多多表扬孩子。

切记,切忌不要以暴制暴,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不是我们以前教育。孩子更早熟,更叛逆,更容易受到影响。所以与其责怪孩子还不如问问父母老师你为孩子做了什么,不是物质而是精神上的。多点耐心、等待、鼓励,谢谢!


重新开始的马兜铃


现在有一部分家庭由于父母的离异,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性格就已经开始改变,缺乏父母一方的教育,就会出现暴力倾向。

我邻居孩子由于父母离异,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开始有了暴力倾向,由于缺乏教育,中学还有一年就进了管教所。

家庭的离异给了孩子一个不幸的童年,这样的孩子是最无辜的,由于对父母的不满对生活的压抑,就想用自己的拳头来宣泄。

对于破损家庭的孩子出现的暴力倾向,我们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教育,不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应该对他们付出关心和关爱。

首先要跟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父母虽然离异,也要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让他知道缺少父爱或母爱只是人生的缺陷,而不是缺少了生命的全部。帮助孩子树立对生活和学习的自信心,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不要结识一些负能量的事物,比如追星,网吧,早恋,更不要和有问题的青年结伙拉帮。这些都是会让孩子的心灵受到影响。

离异父母应关心和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控制力,让青春期的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



养生老朽



先用一句话回答您的问题:攻击性行为的出现,可能跟年龄有关,需要根据具体的年龄段,应对孩子的行为。

经常有妈妈问我:我家孩子最近特别喜欢打人,会不会以后变得有暴力倾向。

在幼儿园里欺负同学,对长辈下手不知轻重……

孩子爱打人就真的是暴力吗?其实,并不能把这两者等同。

孩子打人是一种“攻击性行为”

研究表明:学龄前的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出现比例大约是11%。其中,男孩的攻击性强度明显高于女孩,4-5岁是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高发年龄,随着年龄的增加会逐渐减少。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表现为占有欲望特别强,情绪暴躁,具有攻击性,有报复心理。

当孩子的某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说当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的时候,就会出现身体上进攻或者语言上的攻击的行为。

比如在幼儿园里,可能会表现出很霸道,抢小朋友的东西,或者是通过打小朋友来引起老师和小朋友的关注。

打人的原因,跟年龄有关

大量的儿童心理研究表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和儿童间的各种冲突,早在两岁之前就已经出现,并且在整个0到6岁的期间迅速增加。

不知道您的孩子是在几岁表现出了“暴力倾向”?


1.孩子1岁左右,处于手口敏感期

一般来说,孩子在1岁左右开始,往往会出现与父母或外界的第一次冲突。

在这期间,孩子从嗷嗷待哺到学会爬、学会走路、学会说话。他们的世界一下子变得丰富起来,他们既兴奋又好奇,用手去抓,用身体去触碰、感觉,甚至会用口咬,用脚踩,而且反复重复同一动作。

尤其是手的功能分化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手腕到上臂的支配能力迅速增强,所以孩子们更主动地使用自己的小手感知世界。

所以,在成人眼里孩子的探索活动就容易被理解成是“动手动脚”。

他们抓抓这个,踢踢那个,觉得是有“暴力倾向”,是“多动症”,然而并不是。这样的“误解”让孩子的情绪变得多起来,高兴、愤怒、伤心、烦躁等都无法顺利表达,甚至分不清。

但是,肢体语言往往是最方便也最容易表达,于是就出现了打人、咬人、摔东西等行为。

对于处在手口敏感期的宝宝,家长们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关心、理解,协助宝宝更快地去认识事物。

2.孩子2-3岁

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打人行为多半是一种无意识行为。

在这个时期的孩子打人,大多是无意识行为造成的,这种无意识行为主要是这两个原因引起的。

原因一:处于自我意识发展期

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快,但是却不稳定不完善。我们来看这两个例子。

2岁的俊俊跟妈妈外出做客,看到一位长得很可爱的小男婴,妈妈摸摸小男婴的脸蛋,由衷地称赞“好可爱”。看到妈妈的举动,俊俊也想去摸摸,妈妈就说:“那让哥哥也摸一下吧!”俊俊兴奋地把手伸向小弟弟粉嘟嘟的小脸,可怜的宝宝发出咆哮的哭喊。因为摸脸蛋竟变成了抓脸!俊俊的小手在碰触小弟弟的脸颊时,用力比较大,弟弟粉嘟嘟的小脸立即浮现了几道浅浅的抓痕。“你怎么可以用抓的?”妈妈很生气儿子的粗鲁行为,而俊俊则感到无辜,他确实只是想摸一下小弟弟的脸而已。
2-3岁的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想法,觉得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但是又常常会做不好,也难以把握分寸,所以就会造成“无意识”的“打人事故”。
“把你的玩具借给小朋友玩吧!”妈妈在一旁鼓励自己的女儿分享玩具。小女孩点点头,举着玩具到小朋友面前,却抬起玩具打在对方额头上。“你怎么打人呢?不想给就跟妈妈说呀!”妈妈很气恼,觉得孩子不对。小女孩怔住了,呆呆地看着妈妈。


这个时候,家长切记不可第一时间就批评孩子:“你这个粗鲁的家伙”、“小恶魔”、“你怎么老喜欢打人”、“你是个坏孩子”……这种批评不利于孩子积极心理的成长,也不能帮助孩子变得一下子就不打人。

父母应该耐心地解释以及纠正孩子的行为,同时也要做正确的示范给孩子看,并且带着孩子一起做。

原因二:模仿行为

很多2-3岁的孩子常常模仿动画片里的镜头打人、掐人,甚至有所谓的暴力倾向。由于孩子的认知功能发育不完全,对事物缺少批判能力,喜欢模仿。而电视里常出现暴力镜头,孩子会觉得好玩,却意识不到它有什么不对或者危害。

家长不能对孩子这种“模仿打人”的行为视而不见,但是在处理上要注意方法,要耐心跟孩子解释,引导孩子正确认知,要告诉孩子这些是坏行为,不能学,平时给孩子挑选的动画片也要选择积极正面的。

另外,模仿行为也有可能来自于成人。

著名的心理学实验——班杜拉攻击性行为实验中,研究人员把72名3-6幼儿分成两组。第一组和大人在一起,同时让大人做出辱骂、殴打芭比娃娃的暴力攻击行为。而第二组让孩子自己一个人,无成人陪同。实验结果表明,大人的暴力攻击性行为会影响使得孩子也产生类似的行为,且平均攻击性提高了30%。

有的家长在情绪不好时会大骂或者摔椅子砸东西来发泄情绪,他们往往忽略了孩子也有宣泄自己不良情绪的需求。由于两三岁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有时不能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也不知道该怎样宣泄,于是情绪不好时,就学习大人又踢又打。

作为家长一定要注意,不能在孩子面前吵架或者做出其他暴力的事,平时还要尽可能营造和谐有爱的家庭氛围。

3.孩子4-5岁

此时,孩子攻击性的行为会具有一定目的性。

四岁的璐璐最近越来越霸道,只要家里来了客人,妈妈去招待时,她就会又哭又闹,粘着妈妈不让她与客人谈话。实在不行,有时还会跑过去“打”客人,害得妈妈都不敢让亲友到家里来,也不敢带着孩子与朋友一起逛街、购物……

孩子的目的性打人行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在家庭中父母的有效陪伴比较少,孩子觉得缺少父母的关注。

有的家长会说:“我有经常陪孩子呀!”

可是我想问问这些家长,“你陪孩子玩时候都经常在做什么呢?”

我经常看到家长一直在看手机,做自己的事,孩子在一边玩。这种陪伴就是无效的陪伴。你会发现在你做事的时候,孩子会经常过来打扰你,他其实只是想引起你的注意。

在家庭里,缺少父母的关注导致想尽一切办法来吸引家长注意力的孩子,总在寻求内心的存在感。但这样的做法往往会带来父母指责、打压、贬低和不认可。

对这一时期的孩子,父母要多关心孩子,多做有效的陪伴,多沟通,认可孩子的优点,帮助孩子找到合理的情绪发泄口。比如体育运动,跑步,打球,下棋……总之就是要多陪伴,让孩子感觉到有被关注和被爱。

我曾遇到过这样的例子。

两个孩子在玩,一个孩子骑在另一个孩子身上,两人在打闹。

这个时候那个被骑的孩子的奶奶就急了,上前就拉开另一个孩子,还指责他说为什么欺负我家孩子。两个孩子都愣了,老师过来一询问才知道,其实两个孩子是在玩骑马游戏,刚才的打闹就是在玩!

当然这个例子可能比较极端,但是生活中这种例子几乎随处可见。

当家长在遇到自己孩子被“欺负”的时候,先不要带着情绪去沟通,因为很可能你看到的并不是事情的真相。

如果确实是有冲突存在,那么希望家长也可以克制一下自己的情绪。在面对孩子的冲突时,如果家长一直以一种紧张的、不放心的、焦虑的状态,那么这种情绪就会传达给孩子,孩子同样会感到很害怕,很焦虑,就会变得不敢去幼儿园,不敢再与别的小朋友相处。

孩子有攻击性行为并不就一定是“暴力”,也不代表他就是一个“坏孩子”。家长作为孩子的守护者,要用心的去陪伴孩子。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也是家长了解孩子内心、引导孩子成长最好的机会。所以,不要害怕问题的出现,做一个学习型的父母,了解孩子各个阶段的心理行为特征,做孩子终生的情绪指导师。


最后,小结一下:

攻击性行为可能只是孩子成长问题中的冰山一角,要根据具体的年龄判断孩子行为是否正常。相信家长还会遇到更多的问题,不妨留言和我分享一下你们的烦恼,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常常出现的问题,以及作为家长应该如何与老师沟通。


以上。

因为篇幅原因,有些措施无法展开说明,推荐您跳转飞慕课头条页,查看《孩子总脾气急,爱放弃?教你几招有效的》、《你再不忍心,也要趁早教孩子这些!》

文章中会有较详细的解答,希望能帮到您!


飞慕课


有暴力倾向的孩子究其根源,一般都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身上,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不注重孩子内心的成长,长此以往,会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一定的缺陷,如性格内向,胆怯,自卑等,且耳濡目染,孩子也会学会用暴力来解决问题,以其父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下面提供几种改善孩子暴力倾向的建议,希望对题主能够有所帮助!

第一,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立规矩,讲道理,进行引导教育。

粗暴的教育方式,只看结果,不看原因。孩子犯错,其实正是教育的契机。无规矩不成方圆!和孩子商量定好家庭教育规矩,有奖有罚。按照制定的规矩,监督孩子的行为习惯,孩子的行事准则,自然会以规矩为准绳,慢慢的养成好习惯和自主能力。孩子犯错了,要抓住孩子犯错的原因,进行引导教育。不仅要改进孩子的行为,还要纠正孩子的心理变化。


第二,身正为范,做好家长的榜样,给孩子的前进指明方向!

家长做好自己,时刻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言传身教,孩子受家长的影响也会慢慢向家长模仿学习!如家长遇到家庭矛盾,讲道理,不武断。孩子在遇到类似的事情,处理之时也会模仿家长。

第三,教给孩子沟通的技巧,教会孩子处理问题的方法。

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孩子处理问题可能也会简单粗暴。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在处理问题到时候,缺乏一定的沟通技巧和方法,就会引发孩子直接的矛盾。这个时候,父母就要放下身段给孩子嬉戏的场景。和别人的沟通方法,以及遇到问题的正确的处理办法,让孩子比较理性的去看待问题。而不是简单粗暴用暴力来解决。


第四,通过亲子户外等活动来培养孩子的爱心。

有暴力倾向的孩子,有的时候并不是缺乏爱心,只是将那种爱藏的比较深!可以通过举办一些亲子活动或者户外活动,让孩子感受别人的善意,激发孩子的善良之心,通过引导孩子的一些爱心之举,感受到自己的善意所带来的理解和认可!相信一个善良的人,不会是一个暴力的人。

总之,在孩子的教育上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结果,还要多多观察孩子内心情感的变化!防患于未然!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生活!


中学教之道



墨非


感谢邀请:有暴力倾向的孩子怎样教育呢?

当孩子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可能就会愤怒的砸东西,在幼儿园中可能还会打人、咬人、推人,还有对待一些小动物,也是没有同情心。又容易被激怒,对待他人也非常的不友好。这样的孩子就是有暴力的倾向

当孩子有暴力倾向时,家长该怎么做呢?小编教你几招比打骂孩子管用多了:
首先要做到让孩子少接触一些有暴力倾向的人与事、物

在生活中,家长应该做好榜样,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或打架,和孩子交流时也一定要轻声细语,出现问题时要理智对待,即使争辩或者是吵架,也尽量要避开孩子。少让孩子和有暴力倾向的人待在一起,尽量不要让孩子看到一些暴力的画面,或者是玩暴力的游戏。

其次家长不要“以暴制暴”
当孩子有暴力倾向时,家长第一时间,并不是要训斥或者是打孩子,而是要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你以暴制暴,很可能会加重孩子的暴力倾向。
再次 对孩子要加以正确的引导

教育重在平时,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说,家长要在平时就注重给孩子灌输正确的思想思维,应该以积极健康的引导为主流。当孩子遇到事情时,非常生气或愤怒时,家长应该对孩子情绪加以引导,让孩子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如果孩子慢慢的变得不再扔东西,也不再大吼大叫,说明孩子有了进步,家长也应该给予孩子鼓励,并且告诉孩子,这样做是很对的。

暴力应该是大家都非常讨厌的东西,因为这个只会带来不好的结果,但是有的人说自己天生脾气就不好,非常容易暴怒,那如果孩子小的时候能不能把这个改正过来呢?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爸爸妈妈们就要非常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孩子小的时候会模仿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只要多注意一些这方面的问题,那孩子就不会出现暴力倾向了。希望小编的分享对各位家长有所帮助。

育儿达人时代潮流


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往往在他的骨子里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便捷的方法。知道了问题的成因,教育就有了针对性。

1.告诉孩子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途径。比如与同学发生纠纷,可以互相沟通,了解对方想法,争取互相理解。还可以让要好的同学以中间人的身份协调解决。还可以告诉老师或者家长出面协调。不一定要动手。

2.家长要引导孩子做有礼貌、明事理的孩子,君子动口不动手,教育孩子尽量以理服人。家长可以给孩子搜集一些比如六尺巷、孔融让梨等方面的故事,讲给孩子听,让他受到触动。

3.家长是最好的榜样和老师。平时家长不要随便发脾气,更不要向孩子动手,如果孩子不听话,还是以讲道理为主。

4.引导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对构建孩子沉稳、安静性格很有帮助。

5.家长平时抽时间多和孩子互动,多进行亲子活动,让孩子有亲情的依赖,学会爱人。

6.鼓励孩子多交朋友,与人为善,让孩子明白爱是互相的。


格超梅上


不知道问题中的孩子是几岁的孩子,但是就笔者目前所收到的教育和接触的现实生活来说,没有生来就会有暴力的孩子,也没有无缘无故就会使用暴力的孩子,更多的还是来自家庭教育的问题,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原生家庭”的问题。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孩子有非常明显的暴力,肯定他身边的原生家庭甚至周围的环境都是充满暴力的,所以他为了适应或者避免某些伤害,这是他能找到的最直接的方法吧。那么建议是多多观察在哪些情况下他容易出现暴力行为,可以试着换一种不会激起他暴力行为的方式来沟通吧。

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大人不愿意改变自己与孩子沟通的方式,而将孩子的发脾气、暴力归结为“问题孩子”的问题,其实更多的时候应该从自省自身开始。毕竟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不应该轻易就放弃!


书友清泉


总比被欺负强


用户8954675791376


这种情况正确处理是隔离,而不是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