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五万,996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工作996,

生病ICU?

“996“工作制在互联网行业由来已久。

近日,前有程序员在GitHub平台上发起的“996.ICU“项目,后有马云在微博上对“快乐工作、向奋斗者致敬“的提倡,关于“年轻人是否应该选择996“的讨论再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一张网传截图显示,年轻人接受996的意愿和薪酬数直接挂钩:

「月薪五万,996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那么,果真如此吗?我们采访了一些曾处于漩涡中心的年轻人,他们有的因为惜命选择离开,有的因为金钱回报而选择坚持:

「月薪五万,996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DQ

24岁,某新媒体公司前员工

月薪:6k

说实话,其实我挺羡慕那些996的程序员的,因为在我们这行,连007都不算什么新鲜事了。

半年前,我在一家业界小有名气的创业公司任新媒体编辑,那是我毕业后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基本也奠定了我职业生涯“悲怆”的底色(虽说已然逃离了那片苦海,但可能只是换了个程度不那么深的“海域”而已)。当时的公司实行早10晚7打卡制,周末是名义上的“双休”,我清楚地记得入职第一天签合同前,我还跟主管再三确认“加班是否可以调休”的问题,在得到对方万分肯定的答复后,我才在乙方那栏郑重其事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谁知,第一次加班在当天晚上就悄然而至,我清楚地记得那天下班后,我还在家整理刚刚寄到不久的行李,主管一个微信语音就拨过来了,说是半个小时前外媒纷纷爆出xx名人去世的消息,今晚需要赶一篇热点稿件出来,设置为第二天零点推送,让我赶紧帮忙搜集材料,末了,扔下一句:“以后工作群消息要及时看,别一下班就找不到人了。”放下电话的我只愣了有一秒钟,就打了鸡血般地进入工作状态。

在这一行,诸如此类的“临时”加班几乎是家常便饭,那段时间,我早晨一睁眼就条件反射般地打开手机check工作群消息并搜集睡觉时间内世界各地发生的新鲜事,晚上即使躺在被窝里也得不断用手机app遴选读者留言,精神压力最大的时候,连做梦都在找选题,或者,梦见自己临到截稿日盯着一片空白的文档汗如雨下……

在我看来,996辛苦归辛苦,但至少是一个比较明确的时间跨度,起码朝9晚9之外的时间是可以自由支配的,但对新媒体从业者而言,必须24小时on call,无论你置身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能连上网络的地方,你就是工作的一部分。

而当初“信誓旦旦”许诺加班调休的主管,会在我端午假期因发烧39度卧床不起请求defer交稿deadline的当口,云淡风起地回上一句:“准备怎么补救?”

有时候心如死灰不过就是一瞬间的事情,纵使我再有热情、再热爱这个行业和公司、再吃苦耐劳,也不能把命搭上吧?

「月薪五万,996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小鱼

25岁,北京亦庄某公司前员工

月薪:15k

我是研究生毕业那年过五关斩六将通过校招进入亦庄某厂的,当时不仅周围同学,连爸妈都逢人便说“女儿要去XX了”,本以为会在互联网公司一路向上攀登的我,却在入职半年后主动选择提前终止这段旅程。

但我并非是在事业低谷时做出的决定,相反,已经入围公司年度“重点培养计划”的我,算是处于一个小高峰吧。身边亲近的朋友得知我萌生去意,都极力劝说我拿完年终奖再走,但我一想到熬完下半年还要经历一个“双十一”,就彻底打消了这个念头。

996什么的在我前公司的狼性企业文化下简直是毛毛雨,拿六月这一个月来说,仅仅前半月我熬到凌晨三四点的次数就一只手数不过来。我相信大多数“北漂”都不会对凌晨四点的北京感到陌生吧:那段时间,经常是加班到天边微微泛白,我和同事才打着哈欠走到公司的落地窗旁伸个懒腰象征性地告别前一天,天知道我从小都是惧怕晚上出门的女孩子,但我前公司硬是培养出了我凌晨走夜路回家都轻车熟路的技能。

这种极端不规律的作息让我早早就陷入了脱发的焦虑之中,虽然此前一直自恃发量惊人,但每每打扫房间清理枕头、地上的掉发,都会默默计算自己的发际线还能撑多久……

但回望半年多的“爆肝状态”并未让我对最初的选择感到后悔,我算是那种从小到大顺风顺水的孩子,没吃过什么太大的苦,也没经历过什么真正的历练,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我基本都会本能地选择更轻松的那一个,且几乎每一次都能侥幸获得还不错的结果,所以我心里一直有的一个念头是:想测试一下自己的极限到底在哪里,这份工作算是帮我完成了这个心愿,选择在小高潮时离开是我交给自己的答卷:那样的生活,体验过了便好,知道自己也有handle那份压力的能力,便是我今后在面临其他挑战时源源不断的动力。

虽然早已离开,但工作也好,生活也罢,处处都是围城,谁说逃离了996,就不会面临新的烦恼呢?毕竟,无论哪一种生活,都是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

「月薪五万,996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二狗

26岁,北京知春路某公司前员工

年薪:20w

我前东家“早10晚7+大小周(每隔一周的周末上班)”的工作模式是业内出了名的,当然了,这只是理想情况,我个人及部门其他同事的实际情况是:在职期间,准时下班的情况不超过5%,平均下班时间大约在晚上9点之后,即使是轮到休息的那个周末,通常也要“贡献”出至少一天。

当然了,周末加班是有加班费的,公司各项福利也算健全,甚至还有在公司周围3km内租房补贴部分房租的条例,至于最后一条,私以为把员工圈在公司附近也是为了方便随叫随到?

我对于因员工个人原因导致的加班没有任何怨言,可绝大多数企业的情况是:加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任务分配的不合理及一些非重要事项占用了太多工作时间所致。拿开会这件事来说,除了部门内部和业务直接相关的小会,相关性稍弱的会开多了,自然留给员工处理手头事务的时间就少了,那到了下班的时间点处理不完,就只能加班做完。

另一种情况是,当分配给你的任务刚好match你正常工作时间的工作量时,上级总会敏锐地察觉到你的“不饱和状态”,给你加多一点活,“确保”你有班可加,即使你在处理这些工作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身效率,也还是会有源源不断的新任务涌来,大概领导们都长着一双善于发现“这台机器能榨出更多价值”的慧眼?

最次的一种情况(当然并不存在于我前东家)是:即使工作完成也要死撑在办公室,就算摸鱼也不能当在老板前面下班的那个人……私以为如果是这种原因造成的“加班”,那实在也没什么在那里继续呆下去的必要了。

就我对自己及身边朋友的观察,能否接受996的核心在于:它是否能给予你足够的财富价值或成长价值,这个时代其实不缺能吃苦的人,但大家会越来越看重这个苦吃得是否值得,例如我就听有朋友提到过:“如果在一家公司工作五年就能攒出一套一线城市房子的首付,别说996,007也愿意。”这和最近网上流行的那句“月薪五万,996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其实是同样的道理。

「月薪五万,996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Lewis

29岁,深圳某互联网公司现员工

年薪:70w

我是小城镇里长大的孩子,从小就抱持着要走出去看看的梦想,能不回去最好。研究生毕业后,我收到了深圳某互联网公司研发岗的offer,除了充着大厂的名气,当然还有诱人的薪资待遇。

老实说,早在读研期间,我就对这家公司的工作强度和压力之大有所耳闻,研发又处于压力鄙视链的顶端,当时决定要去之前,导师还语重心长地找我聊了一次,他知道我一直是个得失心重且喜欢給自己施压的人,凡事都想争在别人前面,“工作嘛,肯定是重要的,但你也得考虑考虑自己的生活。”

我当然知道他是为了我好,但即使是学生时代,我也保持着差不多的“工作节奏”,时常在实验室奋战到天明,吃完早饭稍微眯上一阵就继续新一轮的战斗,可能我本来就是个对睡眠需求比较低的人吧,每次碰到紧急任务跟同事一起加班,加同样多的时间他们都会比我需要更长的时间恢复元气,当然他们也并不羡慕我,看发际线就知道了,我可能看着像比他们大个五六岁?

公司也从来没有“亏待”我,这些年,我付出了青春和汗水,终是拿到了在深圳这座一线城市扎根的入场券——凭一己之力攒出了一套小户型的首付。有人曾经诟病我们公司把员工往死里压榨,但在我看来公司该給的东西基本都给到了,工作嘛,本来就近似于一场交易,天平的两边维持相对的平衡就好。

要说压榨,我一些从事其它行业的朋友可能比我更惨,他们也时常连续十几天十点以后下班,但都没有一分钱的加班费,我的一个老同学甚至还说:“如果能换跑道,真想重新学个计算机去你厂卖命……”

我个人认为,该摒弃的是“将奋斗等同于免费加班”的扭曲企业文化,如果不能给到足够等价的条件,是没资格給年轻人画什么大饼的,如果天平的两边维持相对的平衡状态,那年轻人自会用脚投票。

◼︎ 采访人物皆为化名

你对996持怎样的看法?

图片素材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