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瞭解真實的明朝錦衣衛和東西廠嗎?

——談古論今話管理之五十四

近幾年來,影視上頻繁出現關於錦衣衛和東西廠的題材,明朝廠衛的知名度有所提升,但大都是屬於戲說的,並且還常有離譜的誇張和肆意的渲染,這讓觀眾對於明朝的廠衛印象非常混亂,不知道真實狀況到底是如何的,所以,關於錦衣衛和東西廠,很有必要進行真實地闡述,並客觀進行評論,讓大家對明朝廠衛有比較真實的瞭解。

首先,明朝的錦衣衛和東西廠是制約內閣,監控百官的重要組成機構,是強化皇權專制的很有效的統治工具。

明朝初期,朱元璋吸取歷史上的經驗教訓,想方設法、竭盡全力地設置鞏固皇權專制的中央集權體制,其重要措施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其一,廢除丞相職務。洪武十三年(1380年),丞相胡惟庸謀反伏誅,朱元璋便廢去了丞相職務,命子孫不得復立,秦、漢以來實行一千六百多年的丞相制度自此被廢除。明朝中央沒有設丞相,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如此一來,中央政府中,相權與皇權便合而為一,明朝皇帝大權獨攬,這在世界歷史上,或許只有法國的路易十四可以與之相比擬。其二,立軍衛法。在全國建立衛所,控扼要害;中央設大都督府,後來又改為五軍都督府,成為最高軍事機關,掌管全國衛所軍籍;可是,調兵權卻不在大都督府,而是由兵部來掌管,遇有戰事,兵部便奉皇帝旨意調動軍隊,任命領兵官員,發給印信,率領從衛所調發的軍隊出征,而戰爭結束後,領兵官便繳印於朝,官軍各回衛所。如此的軍權設置,使統軍權(都督府)與調軍權(兵部)分離開來,而且,將不專軍,軍不私將,儘可能保證皇帝對全國軍隊的牢固控制。其三,設置內閣。丞相被廢,但國事繁多,皇帝無法處理,洪武十五年(1382年)九月,原輔佐朱元璋草擬文稿的“四輔官”被罷免,朱元璋仿照宋之殿閣制設立了內閣,皇帝開始有了正式的輔佐機構,皇帝不再被雜務纏身,身邊又了秘書、顧問機構。

其實,明朝的內閣是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的諮政機構,起初,內閣大學士只具有顧問身份,而很少有參決的機會,決策權仍掌握在皇帝手裡,但是,永樂中期以後,內閣職權漸重,兼管六部尚書,成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決策機構,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時期,權力進一步上升,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政務決策程序。其主要流程是,全國呈上來的奏章,經由通政使司彙總,再由司禮監呈報皇帝覽閱,之後,便下轉至內閣,由內閣負責草擬處理意見,再由司禮監把意見呈報皇上批准,最後由六科校對下發。此時,閣僚的地位日益受尊崇,內閣的權力不斷增大,到明世宗中葉,夏言嚴嵩等人執掌內閣,其權力之大可壓六部,此後,內閣首輔成為事實上的宰相,“雖無宰相之名,但有宰相之實”。內閣權力的提升在某種程度上對皇帝產生了制約,同時,文官集團的崛起和成熟,也逐漸成為左右朝廷政策的強大力量,弘治之後,皇帝文官集團的意見會約束皇帝,皇帝沒有像以前那麼自由了,而且,以都察院御史六科給事中組成的言官隊伍,也變得很厲害,這些官員品位雖卑,但政治地位卻很高,他們積極參與各種政事,對上規諫皇帝,左右言路;對下彈劾、糾察百司、百官,並巡視、按察地方吏治等,這也成了牽制皇權的一種力量。在此狀態下,皇帝感到權力受到了抑制,於是,皇帝強化了情報機構的權力,用以對付內閣和言官隊伍,而明朝的廠衛便是在這種狀態下得到發展和壯大的。

皇權專制歷來都是靠朝中力量的互相制衡來實現的,因為只有朝廷的各種力量互相牽制,才能防止朝中大權旁落的,在皇帝看來,內廷權力的擴大有利於制約內閣和言官,如此一來,在明代的政治管理中樞中,權力就分開了,內閣有票擬權,而司禮監卻有批朱權,這是一種權力分離的內外互相牽制的雙軌制。而在具體的朝局中,內閣與司禮監,首輔與宦官到底哪一方佔據了權力的主導地位,這要看雙方地位的特殊性和雙方的本事大小,而其中,皇帝支持哪一方起來很關鍵的重要。朝廷中,皇帝,內閣首輔,司禮監掌印太監,這三方經常處於激烈的角逐中,他們競爭不斷,但其間也有過維持相濟,有結合也有分化,三方力量對權力的爭奪是無休止的。當皇帝寵信司禮時,掌印太監便奪取了內閣的權力,專權朝政,不可一世,如劉瑾、魏忠賢時期,內閣力量變弱;而當權相受到了皇帝的支持,內閣首輔便勝過了丞相,獨攬朝綱,權傾朝野,如嚴嵩、張居正時期,宦官相對沒有那麼強勢。當然,內閣大學士的票擬最終要通過皇帝的硃批,而司禮監秉筆太監掌章奏文書,總的來說,內閣是越來越受制於司禮監,內閣為司禮監所扼制,所以,即便是如嚴嵩、張居正那樣地位顯赫的權臣,也還得討好司禮監,張居正也只有與馮保聯手,才能成就大事。這是明朝廠衛之做大做強的顯著表現。明朝的廠衛是抑制內閣,打擊言官,控制百官的極為重要的專制工具,是鞏固皇權專制的有效工具,所以,明朝的特務機構特別發達,成了明朝政治體制的一大特色。

你瞭解真實的明朝錦衣衛和東西廠嗎?

錦衣衛劇照

其次,錦衣衛和東西廠有各自的演變過程,而作為皇帝鞏固皇權的專制工具,其制約百官的基本性質沒有改變。

第一,錦衣衛創立的時間最早,歷經長期演變,是明代最有代表性的情報機構。

(一)錦衣衛創立於明初,立了又廢。明王朝建立初期,明太祖朱元璋設立了“拱衛司”,隸屬於都督府,負責管理校尉,後來改稱“親軍都尉府”,統轄儀鸞司,負責掌管皇帝儀仗和侍衛;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裁撤了親軍都尉府與儀鸞司,改置錦衣衛,自此,錦衣衛正式設立。朱元璋設立錦衣衛完全是為了加強皇權專制集權統治,所以,當時朱元璋為錦衣衛規定了三個職責:一是守衛值宿;二是偵察與逮捕;三是典詔獄。所以,在錦衣衛下面又設了鎮撫司,賦予巡察緝捕之權;在偵破“胡惟庸黨案”“李善長黨案”“藍玉黨案”等案件時,先後殺戮四萬多人,錦衣衛是主要的辦案力量。在當時,對於錦衣衛特別是其下屬的鎮撫司並沒有規定其嚴格的實施制度,朱元璋認為錦衣衛依勢作寵,濫用職權,而且,使用錦衣衛是“法外用刑”,這並非守成之君應有之法,所以,洪武二十年(1387 年),朱元璋下令焚燬錦衣衛刑具,所押囚犯轉交刑部審理,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鎮撫司再也沒有權力掌管刑獄,內外刑獄全歸

三法司審理,錦衣衛被完全廢除。應該肯定,朱元璋此舉是正確的,可惜,後來錦衣衛又恢復了。

(二)永樂年間,錦衣衛得以恢復,其權力之前更大。

燕王朱棣反對削藩,以“清君側”名義發動政變,趕走了建文帝,當上皇帝。朱棣政變上位,自然遭到建文舊臣的強烈反對,為了肅清政敵,朱棣需要有一支值得信任的嫡系部隊來執行清除反對派的任務,於是,永樂初年,朱棣便恢復了朱元璋所廢除的錦衣衛,讓錦衣衛來執行剷除異己的任務。比如,誅方孝孺九族的便是錦衣衛。朱棣登基時,找當時著名的文臣方孝孺來起草登基詔書,可是,方孝孺誓死不從,朱棣大怒,想起此前方孝孺幫助建文帝處處與他為難,便威脅要誅方氏九族,方孝孺很倔,大怒回應說誅十族也不從,朱棣怒不可遏,命錦衣衛查方孝孺的“十族”,錦衣衛很快就查好了名單,朱棣下旨誅殺,於是,錦衣衛便製造了永樂時期最大的恐怖案,由“誅九族”發展到“誅十族”,不僅方孝孺的直系親屬、旁系親屬等被誅殺,而且,方孝孺的朋友、門生亦被誅殺。

(三)錦衣衛恢復之後,職權大小有起有落,但機構一直延續著。

永樂皇帝重用錦衣衛,使錦衣衛的職權越來越大,原來一些由朝廷的憲司負責的事項也逐漸交由錦衣衛處理;而鎮撫司的發展則特別快,由原來錦衣衛的下屬機構演變成獨立於錦衣衛的重要機構。鎮撫司有權向皇帝直接上奏,權力進一步擴大。不過,後來東廠設立之後,錦衣衛的權力受到了制約,正德初期,大太監劉瑾操控內廷權力,其心腹佔據了朝廷各種要位,當時 的錦衣衛指揮使石義文不得不順從、奉承劉瑾,錦衣衛實際上是依附於東廠。當然,正德八年,朱厚照下詔錢寧掌管錦衣衛,並賜他姓朱,在由錢寧掌管錦衣衛時,錦衣衛權勢再一次上升,驕橫霸道,威逼朝臣。明世宗嘉靖時期,錦衣衛權力達到了鼎盛時期,特別是陸炳執掌錦衣衛時,錦衣衛的權力達到了頂峰。當時,連東廠也受到錦衣衛的制約。嘉靖朝錦衣衛指揮使頻繁更迭,朱宸、駱安、王佐、陳寅等來自嘉靖在安陸興王府的舊部,輪流執掌衛權,之後陸炳接過權力,權力的運行趨於正常化。陸炳是嘉靖奶孃的兒子,並有於火災中救過嘉靖的命的經歷,在他執掌錦衣衛時,沒有劣跡,對士大夫折節有禮,是少有的位朝臣稱道的錦衣衛指揮使。萬曆初期,朱希孝為錦衣衛指揮使,嚴格遵守規矩,行事循規蹈矩,處理謹慎,給朝臣的印象還不錯。萬曆十年,劉守掌管錦衣衛時,其與東廠狼狽為奸,作威作福,廠衛合力,不可一世。萬曆後期,神宗長期不理朝政,東廠的權力繼續擴大,肆意非法羈押,濫殺無辜,而錦衣衛的權力與強勢的東廠相比,相對弱勢。

你瞭解真實的明朝錦衣衛和東西廠嗎?

永樂皇帝畫像

第二,東廠由皇帝所寵信的宦官擔任首領,直接受皇帝指揮,初創時其權力在錦衣衛之上。

東廠全名“東緝事廠”,創立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當時,明成祖朱棣為了鎮壓政治上的反對力量,於錦衣衛之外創立了新的特務機構,這便是東廠。明成祖認為錦衣衛設在宮外,使用起來並不那麼方便,於是便建立東廠,設在京師東安門之北,因為在宮中,聯繫更方便。朱棣在起兵過程中,感受到宦官比大臣更可靠,宦官對他的支持更大,所以,他大膽突破朱元璋關於宦官不得干預政事的禁令,重用親信宦官執掌東廠。東廠的主要職能是“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與錦衣衛均權勢”,朝廷大案會審時,還有錦衣衛北鎮撫司拷問重犯時,東廠都要派人聽審;此外,朝廷的各個衙門都有東廠人員坐班,對官員們的舉動進行監視;東廠監視還監督社會名流、士人學者等各種力量,並有權將監視結果直接向皇帝彙報。不過,在東廠初創時,東廠只負責偵緝、抓人,而沒有審訊的權利,所抓到的嫌疑犯要交給錦衣衛北鎮撫司去審理,當然,到了明末,東廠也設有監獄。其實,永樂皇帝建立東廠還有一個秘密目的,那就是監視錦衣衛,當時,東廠的權力在錦衣衛之上。

你瞭解真實的明朝錦衣衛和東西廠嗎?

東廠劇照

東廠的首領稱為東廠掌印太監,也稱廠公或督主,是宦官中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第二號人物。通常由司禮監中排名第二或者第三的秉筆太監擔任,其官銜全稱為“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簡稱“提督東廠”。東廠的屬官有掌刑千戶、理刑百戶各一員,由錦衣衛千戶、百戶來擔任,稱貼刑官。此外,設掌班、領班、司房四十多人,由錦衣衛撥給,分為子醜寅卯十二顆,顆管事戴圓帽,著皂靴,穿褐衫。其餘的人靴帽相同,但穿直身。還有,具體負責偵緝工作的是役長和番役,役長又稱“檔頭”,共有一百多人,也分子醜寅卯十二顆。他們穿戴很整齊,一律戴尖帽,著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系小絛。役長各統帥番役數名,番役又叫“番子”或“幹事”,這些人也是由錦衣衛中挑選的精幹成員組成。

明代大太監王振、劉瑾、馮保、魏忠賢都曾統領東廠,而到了明熹宗時,魏忠賢得到熹宗的重用,統領東廠,東廠的專權到達了高峰。魏忠賢在宮內挑選了選武藝較高的宦官組成一支隊伍,據說達萬人,作為親信隊伍,其屬下有“十孩兒”“四十孫”等;魏忠賢還收羅齊楚浙黨為主的官吏作義子走卒,結成黨羽,被人稱為“閹黨”,文臣有崔呈秀等“五虎”,武將有田爾耕等“五彪”。魏忠賢在內閣、六部、總督、巡撫等各處遍佈黨羽。魏忠賢專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地,他秉筆批紅,掌控朝政,從首輔至百僚,都由他任意升遷削奪,他甚至還握有軍權,可隨意任免督、撫大臣;他掌握經濟大權,派親信太監總督京師和通州倉庫,提督漕運河道,派稅監四出蒐括民財。魏忠賢竟敢出門車仗,形同皇帝,所過之處,士大夫都跪在道旁高呼九千歲。更離譜的是,“閹黨”和奉承魏忠賢的官僚們還競相於各地為魏忠賢修建生祠,耗銀巨大,官、民入祠如不拜者論死。魏忠賢專權時,自任東廠提督,而他的乾兒子田爾耕提督錦衣衛,廠衛勾結,大興冤獄,殘害官吏,勒索錢財,暴虐百姓,不可一世。觸犯魏忠賢的,會受到剝皮、刲舌等酷刑。魏忠賢肆虐專政七年,使明末各種社會矛盾更加激化,加速了明王朝的崩潰。

第三,西廠為明憲宗所創,創西廠為的是監查大臣和宦官,西廠立了又撤,撤了又設。

西廠的全稱是"西緝事廠",設立於成化十三年(1477年),設立的地點是在西城靈濟宮前面的一家灰廠內。明憲宗朱見深對廠衛機構似乎特別興趣,這當然是為了維護皇權的至高無上,避免皇權旁落。西廠的創立是有它的歷史原因的,明初去丞相府,設內閣,但從仁宗時期開始,內閣的權力逐漸擴大,內閣首輔實際上成了沒有丞相名的“丞相”,而內閣權力擴大,閣臣之間激烈爭奪首輔職位,閣臣之間互相傾軋,朝臣混亂,吏治腐敗,官場貪賄越來越嚴重。到了英宗、景帝、憲宗時期,皇帝懶於上朝,而宦官乘機竊奪權勢,朝中的鬥爭更復雜了,朝臣和宦官之間競相奪權,閣臣內部也傾軋爭鬥,而宦官之間也明爭暗鬥,皇帝為了維護皇權專制統治的權威,便需要對朝臣和宦官實行有效控制,如此一來,皇帝只能重要心腹親信太監來掌權,著重對朝臣和宦官進行秘密監察,明憲宗朱見深創立西廠就是出於這一目的。

你瞭解真實的明朝錦衣衛和東西廠嗎?

明太監劇照

所以,西廠創立初期,其緹騎(即錦衣衛校尉)的人數比東廠多一倍,西廠不僅把東廠與錦衣衛的職權包攬起來,而且,其職權比東廠和錦衣衛更大,一是西廠負責偵查民臣言行,並可以對疑犯進行拘留、用刑,將監獄與法庭合二為一;二是一旦懷疑某人,就立刻加以逮捕,事先不必向皇帝奏報,逮捕之後便進行嚴刑逼供,極力將案情做大。

西廠的創立從專制皇權的需要來看是必然的,但引起創立西廠的事件卻是偶然的,成化十二年(1476年),京城內出現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疑惑重重;接著有一個妖道李子龍以旁門左道蠱惑人心,坊間傳李子龍意欲弒君,搞得京城氣氛很緊張,不久,李子龍雖被錦衣衛所殺,但這一事件讓二十餘歲的成化帝感到緊張、恐懼、疑惑,他很想了解宮外民臣的基本動向,於是,成化帝令親信宦官汪直從錦衣衛中選幾個人喬裝成平民,出宮伺察。汪直是一個很有心計的太監,便乘此機會,捕風捉影,以假亂真,他蒐羅不少的神秘消息,向憲宗報告,憲宗瞭解到宮外的消息,非常滿意,認為汪直是很能幹的,於是,他讓汪直繼續領錦衣衛扮平民進行偵查。成化十三年(1477年),憲宗便設立了新的內廷機構——西廠。汪直也就成了第一任的西廠提督,初期,西廠的軍官主要是從錦衣衛裡挑選來的,西廠實行軍官選部下的用人政策,所以,擴展得很快。由於受憲宗皇帝的重視,且汪直是個厲害的人物,所以,西廠的勢力很快就超過了原來的東廠,成了憲宗的主要偵查機構。

汪直掌管西廠之後,幹出了比東廠更出格的事,為了升官發財,汪直竭力拼湊大案、要案,肆意以小作大,以假為真,其辦案數量之多、速度之快、涉案人員之眾前所未有,令東廠和錦衣衛感到遜色。西廠在的偵緝網遍佈各地,對京城內外官員打擊面極廣,西廠不上奏皇帝,便能逮捕官員,嚴刑逼供,很多官員被以重罪處置。汪直的濫用權力,逼供官員的行為搞得朝野上下人人自危,很是恐怖。

你瞭解真實的明朝錦衣衛和東西廠嗎?

汪直劇照

成化十三年(1477年)五月,內閣大學士商輅及同僚萬安、劉珝、劉吉呈上奏疏,歷數汪直的十大罪狀,表達對憲宗寵信汪直的擔憂,認為汪直搞得人心惶惶,當時有妖物出現,正是汪直濫用權力的應驗,請求憲宗帝革除西廠,廢黜汪直,以安天意,順應人心。憲宗收到奏章,很是震驚,或許他害怕妖孽,所以,便下旨撤銷西廠,遣散了西廠官員。

不過,才過去一個月的時間,西廠又被恢復了。西廠偵查送來消息,憲宗感到安全受到威脅,寢食難安,而他身邊一個善於觀言察色的奸臣戴縉深知憲宗的心思,積極上書稱讚汪直的功績,憲宗正想著汪直繼續為他偵查,於是,便下旨恢復西廠。汪直重掌西廠,變本加厲,西廠辦案更加嚴酷,而向皇帝諂媚的戴縉得以升職。汪直清除異己,肆無忌憚,大肆攬權,這引起了憲宗的警覺,汪直失寵,被調出京城,西廠被解散,後來,汪直也潦倒死去。

正德元年(1506年),憲宗的孫子武宗繼位,重用大太監劉瑾,宦官勢力得到加強,西廠又被恢復,谷大用提督西廠,谷大用曾於劉六、劉七農民起義時總督軍務,與伏羌伯毛銳、兵部侍郎陸完率京營鎮壓起義,被起義軍打擊時,谷大用曾調鎮邊軍入操京師,開了調操邊軍入京的先河。谷大用受武宗寵信,先是手握兵權,後又提督西廠,驕橫跋扈,勢傾朝野。武宗時,谷大用是當時很有名受武宗寵信的“八虎”之一,其他七位太監是劉瑾、張永、馬永成、丘聚、羅祥、魏彬、高鳳。直到明世宗即位,“八虎”失勢,谷大用等被御史蕭淮彈劾“蠱惑先帝”,並降為奉御。正德五年(1510年),劉瑾倒臺,明武宗下令撤銷西廠,西廠從此消失了。

第四,在西廠與東廠的矛盾中,內行廠應運而生。

內行廠創立於正德初年,應該是在西廠恢復之後不久設立的。設立地點是在四司之一的“惜薪司”所在地京師榮府舊倉地。內行廠由當時的司禮監掌印太監劉瑾親自掌控。劉瑾因進獻飛禽走獸來博取明武宗的歡心,成為武宗身邊最親信的太監,他被認為是“八虎”之首,當時,“八虎”之一的谷大用掌控西廠,而“八虎”之一的馬永成提督東廠,而東廠資格老,西廠剛恢復,東、西廠互相不服,互相拆臺,爭權奪利,矛盾重重,而名譽上是東、西廠的上司劉瑾與掌管西廠的谷大用及掌管東廠的馬永成也有矛盾,劉瑾便創立了內行廠,由他本人親自掌控。內行廠自成系統,表面上責權與東、西廠相同,而實際上,因為劉瑾是司禮監掌印太監,權力更大,所以,由他掌控的內行廠的偵緝範圍比東廠、西廠和錦衣衛三個特務機構更大,內行廠除了監察臣民之外,也有權監察東廠、西廠和錦衣衛,所以,內行廠的實際權力在東、西廠之上,內行廠偵查範圍更廣,用刑更為酷烈。武宗時,特務機構的發展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狀態,錦衣衛依然延續下來,主要負責偵伺一切官民;東廠也仍保留,主要負責偵察官民和錦衣衛;而西廠剛剛恢復,權力更大,有時甚至連東廠也進行監視;內行廠更絕,除了監視官民,連錦衣衛、東廠、西廠都監視,劉瑾名義上是掌控東廠、西廠,但只有內行廠是由他直接掌控的,東廠的馬永成和西廠的谷大用實際上並不聽他的,而武宗皇帝才是掌控所有廠、衛的最大頭頭,這就構成一套系統性的特務偵查體系。

你瞭解真實的明朝錦衣衛和東西廠嗎?

劉瑾劇照

不過,正德五年(1510年)劉瑾因“謀反”被處死,內行廠與西廠一同被裁撤,內行廠僅存在四年多時間就消失了,內行廠專橫跋扈、殘害忠良,無惡不作,《明史·刑法志三》稱內行廠“得顓刑殺,擅作威福,賊殺良”。

第五,廠、衛之間的關係與區別。

廠衛是明朝特有的偵察機構;廠,是指東廠、西廠、大內行廠;衛,是指錦衣衛,合稱廠衛。錦衣衛的前身是御用拱衛司,後改為親軍都尉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了親軍都尉府與儀鸞司改為錦衣衛;東廠創立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西廠成立於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大內行廠設立於明正德初年。

(一)廠、衛延續的時間的長短不同。

錦衣衛存在的時間最長,雖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曾裁撤過,但永樂初年,朱棣又恢復了錦衣衛,一直到順治十八年七月十八日(1661年8月12日)發生“咒水之難”,跟隨南明永曆帝的錦衣衛指揮使馬吉翔與掌衛事任子信被殺,錦衣衛才結束長達290年的歷史。

東廠延續的時間在明特務機構中居第二位,東廠創立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一直到明王朝滅亡才消失。

西廠創立於成化十三年(1477年),不過,成化年間曾裁撤過兩次,而於正德五年(1510年)才被正式裁撤,從此消失。

內行廠創立於正德初年,正德五年(1510年)被裁撤,內行廠是存在時間最短的明特務機構。

(二)廠、衛的指揮權的歸屬有所區別。

廠、衛雖都是明代特務政治機構,都是可以直接向皇帝彙報的特殊機構,但其具體的領導歸屬還是不一樣的,錦衣衛屬於外庭,是軍隊機構,明初軍制設“衛”和“所”,每衛轄正規軍士約五千人;衛下設所,其中分為千戶所和百戶所;京城的禁衛軍所轄衛所為四十八處,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改革禁衛軍,建立了親軍“十二衛”,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錦衣衛”。錦衣衛的長官為指揮使,以皇帝親信心腹將領擔任,下領十七個所和南北鎮撫司。錦衣衛屬外官,其指揮使雖可直接向皇帝彙報,但奏請需用奏疏,在直接向皇帝彙報方面,與廠的提督相比,沒有那麼方便。

廠,即東廠、西廠和內行廠,屬於內廷機構,歸屬於司禮監管理,其提督一般是由司禮監充任,有時是由司禮監掌印太監兼任,也有時是由司禮秉筆太監的第二人或第三人兼任,反正都是皇帝的心腹太監。明成祖改變了原來歸屬於吏部的宦官管理權,將之改為內廷管理,於是,便設立東廠,這讓明成祖更方面監督官員。東廠的提督稱為“督主”,比如,明英宗時的太監王振就曾提督東廠,專權八年,直接導致了“土木堡之變”的發生;劉瑾、馮保、魏忠賢等也曾提督過東廠。西廠由明憲宗創立,汪直是首任掌管西廠的提督;明武宗繼位,重用太監劉瑾,宦官勢力得到加強,西廠被恢復,武宗的親信谷大用提督西廠,所以,西廠是直接由皇帝最親信的太監掌控的。內行廠由武宗重用的大太監劉瑾掌控,也是皇帝所直接指揮的偵查機構。

(三)廠、衛在不同時間,權力不一樣。

明太祖時,重用錦衣衛,明初的重大案件,“胡惟庸案”“藍玉案”等,錦衣衛都是偵破案件的主要力量,但錦衣衛是外庭的軍隊編制,多是由皇帝最親信的武官擔任的,當時限制宦官干政,品級不能超過四品,宦官還沒有很大的權力。明成祖恢復錦衣衛,一方面加強錦衣衛的權力,用以對付反對派官員;另一方面,為了更方便更有力地偵察百官,特別是監察諸侯王和將軍們,明成祖又創立了東廠,給予比錦衣衛更大的權力,甚至還授予監察錦衣衛的權力,特務機制的設立又進了一步。明憲宗創立西廠,授予其比東廠更大的權力,西廠勢力更大,甚至可以監察錦衣衛和東廠,明武宗時,除了錦衣衛、東廠、西廠之外,又有了內行廠,內行廠除了監察臣民之外,也有權監察東廠、西廠和錦衣衛,明特務機構被推到了頂峰,同時,也把明王朝的皇權專制統治推動高峰。

再次,錦衣衛和東西廠的功過得失

第一,東廠、西廠和錦衣衛超越於司法機構之上,專權嚴重。

明代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這三個司法機關之外,增設了錦衣衛、東廠、西廠等特務機構,直接聽命於皇帝,負責偵查監察,執掌“詔獄”,這在歷朝歷代是少有的。這些特務機構的設立,是出於專制政權的內部需要,因為皇帝需要一個獨立於官僚機構之外的勢力專為自己掌控,東廠、西廠與錦衣衛便是這樣的機構,這些機構被皇帝用來制約內閣,也使它們互相制約,保證皇權的至高無上,防止皇權被架空。這對於鞏固皇權專制起重要作用。

第二,廠衛加強了宦官的權力,使其與文官和武將抗衡。

廠衛的設置突破了明太祖限制宦官干政的政令界限,從明成祖開始,宦官的地位和權力得到了大大加強,宦官利用其直接向皇帝負責的權力,特別是司禮監掌印太監等利用其掌控東、西廠的偵查專權,不僅監察百官,收集情報,而且肆意逮捕皇親國戚和朝中大臣,而且,還介入軍中,參贊軍機,監督將領,有一些專權的廠督,如谷大用等,甚至還握有軍權,掌控著軍隊;劉瑾、魏忠賢等,其屬下分佈在軍隊中,監督這軍權的行使。在官宦的掌控下,直接聽命於皇帝的東廠、西廠等,成了與朝中文官、武官抗衡並在激烈較量中佔據上風。明王朝在越來越走向腐朽的過程中,特別是在幾任皇帝經常不上朝的情況下還能保持中央政府的正常運轉,這與廠衛的制衡作用是有密切關係的。

第三,廠衛的詔獄以極其嚴酷的手段來打擊、消滅異己。

明初朱元璋設立錦衣衛之後,錦衣衛便參與了重大案件的偵破,而皇帝授予錦衣衛特殊的權力,特別是有秘密逮捕和審訊的權力,這便使得錦衣衛辦案的手段越來越嚴酷,朱元璋在辦完“藍玉案”之後,取消了錦衣衛,可能也是覺得錦衣衛太殘酷了,影響很壞,可是,自從永樂帝重新恢復錦衣衛,特別是創立了東廠之後,廠衛對付異己的手段就更加殘酷,大興冤獄;明憲宗成化年間,增鑄了北鎮撫司印信,一切刑獄專呈皇帝,毋須通過錦衣衛指揮使的轉達,北鎮撫司成為皇帝直轄的司法機構,權力達到極致,而辦案的手段令人極其殘酷,令人毛骨悚然。總之,明廠衛的詔獄刑罰越來越恐怖,刑罰方式令人髮指,有拶指、上夾棍、剝皮、拔舌、斷脊、墮指、刺心、“彈琵琶”等十八種,史書稱:“刑法有創之自明,不衷古制者,廷杖、東西廠、錦衣衛、鎮撫司獄是已。是數者,殺人至慘,而不麗於法。”

逮捕權和詔獄一旦被野心很大、心腸很狠,能力又很強的廠衛專權者所掌控,那就非常可怕,他們會利用手中的特殊權力,肆意製造事端,極力打擊異己,以其作為升官發財和獻媚於皇帝的籌碼,猶如明成祖時的紀綱,英宗時的逯杲,武宗時的錢寧等,明熹宗時的魏忠賢等,在他們掌權時,緹騎四出,他們逮捕官員,酷刑異己,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刑訊逼供,無所顧忌,全國上下籠罩在一片恐怖氣氛中。

第四,廠衛,特別東廠、西廠、內行廠的恐怖手段導致了君臣的矛盾更突出,皇帝只剩親信的宦官勢力,而眾多的大臣便與皇帝離心離德了,明朝進入了衰敗進程。

廠衛專權,在朝野上下,肆無忌憚;對付朝中大臣,不擇手段,特別是臭名昭著的北鎮撫司刑獄,以及後來的內行廠,其酷刑令人髮指,讓百官恨之入骨。廠衛的偵查審訊,涉及的大臣不計其數,其恐怖氛圍蔓延到朝中各處,四處密藏的暗探,毫無節制的濫捕,形成了綿綿不絕恐怖,這極大地影響了皇帝與官僚機構之間的關係,使百官、皇族、軍隊、民眾與皇帝離心離德,造成了導致明朝滅亡的巨大隱患。有人說:“明朝非亡於流寇,而是亡於廠衛。”這很有道理。

第五,宦官的特殊地位以及與皇帝的特殊關係造成了東西廠的崛起,同時也開促成明朝走上了衰亡的不歸路。

皇帝與宦官曆來關係特殊,皇帝重視宦官在明朝非常突出,除了晚唐之外,明朝可能是最重視使用宦官的朝代,其實,宦官作為一個群體,他們也是封建官僚機構的一部分,而且,宦官群體與朝中文武官員,與士大夫階層相比,有其皇帝喜歡的優點:一是宦官畢竟是皇帝的家奴,活動在內宮,與皇帝溝通更方便,因為經常接觸,宦官更能揣摩透皇帝的心事,於是,更容易讓皇帝接受他們的建議。二是,宦官本身是閹人,社會地位極低,他們沒有別的靠山,只能依靠皇帝,所以,他們更盡責盡力地為皇帝辦事,對皇帝往往更有忠心。宦官以維護皇帝的專制為己任,與皇帝利益相一致,不像士大夫階層,常常表現出一種以拯救天下蒼生為己任的“崇高目的”,經常與皇帝的意見背道而馳,宦官一直是跟著皇帝一道走的。三是宦官是后妃與外界溝通的主要途徑,后妃如果想對朝政施加影響,勢必要與宦官聯手,否則,她們便沒有機會發揮作用,而宦官可以利用后妃來替他們向皇帝說好話。而有了這些條件,宦官便能得到皇帝更大的信任,因而,也成了掌控東廠、西廠、內行廠的最合適人選,並且也能夠不斷地提高權力地位,而皇帝正需要一個獨立於官僚機構之外的勢力供自己驅使,宦官自然是最方便支使的。所以,由於皇權專制中央集權的需要,掌控東西廠的宦官們自然也就有了他們的特殊權力,他們成了皇帝制約文武大臣和諸侯王的強力工具。在明朝皇帝看來,宦官比外戚更好使用。不過,當宦官們有了特權,並缺少了制約之後,他們經常濫用權力,給朝政制造混亂,導致了朝廷的的腐敗,嚴重打擊朝臣的信心和力量,使皇帝越來成了孤家寡人。總之,宦官掌控東西廠雖然強化了皇權專制,但卻加速讓明王朝走向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