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的奧斯卡金像獎之爭:阿甘的“情商”戰勝了安迪的“智商”

1995年的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獲得提名的有《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低俗小說》、《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機智問答》等五部作品,最後湯姆漢克斯主演的《阿甘正傳》奪得了當屆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這其中讓後來的影迷感到最為遺憾的就是《肖申克的救贖》敗給了《阿甘正傳》,而後來的各大電影的影迷評分網站顯示,當年五部影片中,《肖申克的救贖》(9.3)和《低俗小說》(9.0)的評分都遠遠的超過了《阿甘正傳》(8.7)。

1995年的奧斯卡金像獎之爭:阿甘的“情商”戰勝了安迪的“智商”

那為什麼當年的《阿甘正傳》能夠擊敗兩個勁敵,奪得奧斯卡獎的最佳影片呢?原因很簡單,《阿甘正傳》的高“情商”,符合當下的以及很長一段時間的“美國夢”價值觀。這三部影片中,昆汀的《低俗小說》就不說了,這部影片別說是當年,就是放在現在,他的環形敘事軸線,暴力美學,無一不是超前的電影理念。但是有的時候太過超前了,就連奧斯卡的評委也會有疑慮。那剩下的就是《阿甘正傳》和《肖申克的救贖》誰更優秀了。

1995年的奧斯卡金像獎之爭:阿甘的“情商”戰勝了安迪的“智商”

而這兩部影片有一個顯著的共同點,他們都是以一個單一主人公的遭遇為主軸線,而這兩個主人公的境遇,幾乎是完全對立開來的。《阿甘正傳》中的阿甘是“傻”,用電影中的信息來說,阿甘的智商只有75。而《肖申克的救贖》的主角安迪則正好相反,安迪的智商明顯高得多,從他的年輕有為,到最後他能夠越獄成功,這些都展示了他是一個高智商的社會精英。

1995年的奧斯卡金像獎之爭:阿甘的“情商”戰勝了安迪的“智商”

而就是這樣的兩個人,無論是他們各自代表的影片在奧斯卡上的遭遇,還是兩位主人公在影片裡的遭遇,阿甘都完勝安迪。如果單純的這兩個人站在大街上,讓大家猜測最後他們各自的結果,99%的人不會選擇安迪成為階下囚,阿甘成為百萬富翁。這是顯而易見,而影片如果沒有前面的劇情鋪墊,邏輯縝密,這兩個影片的任何一部操作不慎,都會有侮辱觀眾智商的嫌疑。

1995年的奧斯卡金像獎之爭:阿甘的“情商”戰勝了安迪的“智商”

​這就是好萊塢的高明之處,他們能將一個優秀的故事,在大銀幕上展現給觀眾,並且讓觀眾獲得故事的時候,很舒服,沒有任何出戏的感覺。所以從影片本身的邏輯而言,兩部影片都是堪稱完美的作品,這在之後的幾十年中,已經經過了影迷和時間的考驗。

所以這兩部影片真正的對決,還是圍繞著兩個主人公所引起的評委和觀眾的共鳴之間的對決。《肖申克的救贖》在當時不僅僅是奧斯卡獎項的失利,而且他在院線取得的票房成績也可以用慘淡來形容。後來影評人在研究這個現象的時候,將問題歸結於影片的名字主題不鮮明,故事鋪墊太多,進展緩慢等因素。但是還有一個核心的因素是,安迪沒有取得觀眾的同情,就好像他在最初沒有取得肖申克監獄獄友的同情一樣。

1995年的奧斯卡金像獎之爭:阿甘的“情商”戰勝了安迪的“智商”

不過話說回來,安迪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相信希望,相信自己,他認為憑藉他的遭遇(他認為即使他犯了錯,他的這些遭遇也早就還清了),和他的個人能力,他應該獲得他想要的生活——在海邊,一條屬於他自己的小船,一段屬於他自己的自由時光。但是從一定程度上而言,安迪不懂得感激和感謝任何人。貫穿電影的始終,安迪都在以他自己的方式處理著他的事務。雖然這一點瑞德(摩根費里曼飾演的那個黑人獄友)沒有明說,但是電影沒有一個跡象表明,安迪是個懂得妥協的人。他總是在用他自己的方式,或者硬抗(承受姐妹花,和關禁閉),或者用自己認為合理的方式和力量解決問題(向州政府申請圖書館,幫助獄警報稅,以此懲罰姐妹花)。

1995年的奧斯卡金像獎之爭:阿甘的“情商”戰勝了安迪的“智商”

我們再反觀阿甘,他最大的優點在於他懂得感恩,而正是因為他的感恩,他才獲取了更多的資源。他感謝布巴(阿甘越南戰場上的戰友),而為了兌現諾言,他要去捕蝦,最後因此發財,並且將這個公司的股份一部分分給了布巴的親戚。阿甘看似是陰差陽錯的獲得了他人生的成功,但是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還是有很多邏輯可以遵循的。在對待珍妮(阿甘從小認識的女孩)的感情時,阿甘也沒有急於求成,他給了珍妮足夠的自由,在這個過程中,他依然處處為珍妮著想。最後珍妮被他感動,為他生下了小阿甘。

1995年的奧斯卡金像獎之爭:阿甘的“情商”戰勝了安迪的“智商”

安迪的表現則恰好相反,例如在對待愛人的時候,他的愛人出軌,他當時是一種極度的惱羞成怒的狀態,當然這也是一個自認為成功的男人,怎麼也無法承認的現實。這一點很不幸地為他招來了牢獄之災。而後面的一個事情是,安迪得知湯米可以為他洗刷罪名,他聰明的大腦一下就被衝昏了頭,而去找典獄長幫忙,結果典獄長因為利益的考量,關了安迪的禁閉,而湯米也因此喪命。

1995年的奧斯卡金像獎之爭:阿甘的“情商”戰勝了安迪的“智商”

看似不相干的兩個人,其實有很多的對立點,這些對立點概括起來。就是兩個主人公的人生觀的不同,阿甘的行為是將自己置於整個社會之中,他做的每件有意義事情都是對社會的參與和推動,都是在和身邊人有效的互動,利用集體的力量,獲得了屬於他自己的成就。而安迪更像是一個孤膽英雄,他相信自己,相信智慧,相信希望,但是在和集體的互動中,他幾乎是缺失的,到了影片的最後,觀眾們依然會感覺到,安迪和肖申克監獄格格不入。雖然獄友們會為了安迪的行為而開心,安迪也因為他越獄的偉大成就成為了肖申克的傳奇。但是這一切都不能將他置身於集體之中,自始至終,他都沒有成為一個集體的有效參與者。

1995年的奧斯卡金像獎之爭:阿甘的“情商”戰勝了安迪的“智商”

這就是阿甘和安迪之爭,其實阿甘和安迪,以及他們所代表的影片,和影片所表達的內涵的爭論,如今還沒有最終結束。就好像曾經《肖申克的救贖》在奧斯卡上敗給了《阿甘正傳》,但是後來它又在各大電影評分網站上實現了逆襲一樣。這場辯論還會隨著社會的進步一直進行下去。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在1995年奧斯卡的競爭中,阿甘的“情商”戰勝了“安迪”的智商。

1995年的奧斯卡金像獎之爭:阿甘的“情商”戰勝了安迪的“智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