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旅行探祕:西域坎兒井的形成,有著一個神祕的故事

新疆旅行探秘:西域坎兒井的形成,有著一個神秘的故事


新疆“當說”的東西有很多,“坎兒井”自然最“當說”。“坎兒井”是西域綠洲的一條獨特風景線,它猶如一支支巨大的糖葫蘆串成行成列,遍佈在漫漫的黃沙戈壁中。而在其散射的遠方,總有一處處如同翡翠般鑲嵌在戈壁上的綠色田園。每當一股股清泉自坎兒井出水口自然流出,使乾熱炙人的土地變成濃蔭鎖日的綠色世界,不能不讓人由衷地盛讚西域人的創造發明。

在漢語中,“坎”是地洞之意。“坎井”一詞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之時,《莊子·秋水篇》雲:“子獨不聞夫坎井之蛙焉。”坎兒井,究竟從什麼時候起出現在西域大地,是當地人民在實踐中的首創,還是得益於中原內地或由波斯、中亞地區傳入?這是人們普遍關心,但尚未得到完全解決的問題。我國清末著名歷史學家王國維在其名篇《西域井渠考》中研究指出,新疆的坎兒井早在兩千年前的漢代即已出現,它的技術得於中原地區的井渠。

《史記·河渠書》記雲:“武帝初發卒萬餘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顏下。岸善崩,乃鑿井深者四十餘丈,往往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頹以絕。商顏東至山嶺十餘里間,井渠之生由此始。”《漢書·溝洫志》亦記此事。王國維先生還援引《史記·大宛列傳》之載進一步論證此說。大宛(今費爾幹納盆地)城中原本無井,引用城外流水,後因戰事,外城被圍,水源被切斷,後得秦人(指中國關中一帶人),通曉穿井法,遂解決城內用水問題。由此推知,“井渠”或“穿井”之法確已由中原內地傳入西域。

新疆旅行探秘:西域坎兒井的形成,有著一個神秘的故事

關於坎兒井的緣起,在吐魯番一帶至今還流傳著一個神話故事:有一位年輕的牧人驅趕著白雲般的羊群,為了尋找豐盛鮮美的水草,艱難地跋涉在茫茫的戈壁上。他終於在一片地勢低凹的地方發現了一片蔥綠的草地,但卻不見有水的跡象。沒有水,羊群將面臨著渴死的威脅。年輕牧人為了保住羊群,不顧一切地在草地上掏挖。二三米深以後,戈壁礫石中噴湧出一股清澈甘甜的泉水。當地居民根據這個經驗,挖井取水,並在井間鑿通了暗渠。自此,一道道坎兒井在西域土地上生根、開花。

據此,有些學者主張:坎兒井只能出現在特別需要坎兒井這一水利技術的土地上,新疆才是坎兒井技術的發祥地。民間還傳說,民族英雄林則徐謫戍新疆時,才引入坎兒井技術,實屬誤傳。林則徐流放新疆時,關心民生,體察民間疾苦,發展生產,興修水利,做了不少工作。但坎兒井卻不是他的發明。他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正月十九日《林則徐集·日記》中記載道:“聞到吐魯番六十里較短,遂復前行,二十里許,見沿途多土坑,詢其名日卡井,能引水橫流者,由南而北,漸引漸高。水從土中穿穴而行,誠不可思議之事。此處田土膏腴,歲產木棉無數,皆卡井水利為之也”。

林則徐發現了這一奇妙的水利設施,大為讚賞,立即加以改進,在伊拉里克(今新疆托克遜)等地廣為推廣,對促進農業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林則徐同負責勘墾事宜的全慶在奏章中,談到引托克遜西阿拉溝水灌溉伊拉里克土地,建議設“人、壽、年、豐”四處墾戶,承領耕種。《新疆圖志》卷二、卷一一四均載:“初,吐魯番有溉田久蕪,雲貴總督林則徐謫戍伊犁,始浚托克遜及伊拉里克支渠,復增穿井渠通水‘民用溫給’‘變赤地為活壤’。”可見,民間傳說林則徐發明坎兒井,完全是出於擁戴的溢美之辭。但當時正是在林則徐的努力之下,才使得坎兒井廣為推廣,這是不容置疑的歷史事實。

新疆旅行探秘:西域坎兒井的形成,有著一個神秘的故事

清代蕭雄《西疆雜述詩》雲:“道出行回火焰山,高昌城郭勝連環。疏泉穴地分澆灌,禾黍盈盈萬頃間。”它說出了“疏泉穴地”這吐魯番盆地獨特的水利工程最大特點。應當明確指出,坎兒井的出現,當然與西域地區獨特的地理、氣候有直接關聯。由於這裡乾旱炎熱,雨量極少,人工灌溉農業、水源全靠高山冰雪融化。但大部分水流出山口後,便逐漸消失在沖積扇戈壁礫石層內,所以地下潛流極為豐富。坎兒井的水源系山上的積雪融化後,滲入礫石層匯成的伏流,人們將伏流引向地面灌溉農田,其構成分為暗渠、明渠和豎井三部分。暗渠系地下的集水道和渠水道,有石底和土底兩種;也有以毛氈鋪底的。

新疆坎兒井的暗渠全長約五千公里以上;明渠乃連接暗渠露出地面,其下游有時還挖有小型蓄水池。豎井系地面通向暗渠,並且是掏挖暗渠的出土口及通風口。一條坎兒井往往有幾十口豎井,多者達三百餘口。為了減少井水蒸發和風沙淹沒渠道,同時亦為了不使坎兒井在嚴寒的冬季結冰坍塌,豎井進口和暗渠出口常以柳枝、雜草覆蓋。這樣,坎兒井不用任何提水工具,即能將地下潛流引入農田了。再有,經過暗渠流出的水,經過千層沙石自然過濾,最終形成天然礦泉水,富含眾多礦物質及微量元素,當地居民數百年來一直飲用至今,不少人活到百歲以上。

十分有趣的是,今天新疆各族挖掘坎兒井的工匠所使用的主要工具、勞動術語除了維吾爾語一套外,仍沿用不少漢語、漢詞。挖土用的工具有“钁頭”“刨錘”;提土用具有“轆轤”;支撐豎井、暗渠的木板稱“棚板”“架”“板閘”。進行水下作業,稱“水活”,水上作業,稱“旱活”;向前挖掘叫“延伸”。此外,當地還存留不少仍以漢族人姓名,乃至用漢語命名的坎兒井。這些例子表明,漢族工匠在修建坎兒井的過程中,同樣付出了艱辛的勞動。

新疆旅行探秘:西域坎兒井的形成,有著一個神秘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