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貌好坏本无事,只是世人自扰之

自己的形貌是人无法选择的,它会伴随我们一生,当然现在那些忍受刀割线缝前去整容的人例外,但就是这个无法选择的形貌,却让多少人几家欢喜几家愁!

细数历史上因为形貌,而产生不同情绪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形貌好坏本无事,只是世人自扰之

王粲

因貌丑而愁型:建安时代的王粲,是曹操文人智囊里的翘楚级人物,因文采过人,被世人称为“七子之冠冕”。 他曾经奏过一首《登楼赋》,奏出了那些不得志之人的忧思之情,还做过一首《七哀诗》,描绘出乱世末代颓废的情景。王粲曾多次为曹操策立制度,勾画未来蓝图,最终被封侯,有着过目不忘之功,就是这样一个出众的人,一开始却因为相貌丑陋,而没有被刘表所看重。

因貌美而喜型:一般形貌优美的美人回头率特别高,这也代表了别人对自己形貌的认可,当然,美男子也不例外。西汉哀帝的时候,有个名叫董贤的人,形貌柔美,六宫粉黛不及他一人,深得哀帝的宠爱,有一次,董贤枕着哀帝的衣袖而眠,哀帝起床的时候,担心会吵醒董贤,就命人割断自己的衣袖,这也就是史上所知“断袖之癖” 的来历。哀帝与董贤坐在同一辇车之上,同榻而眠,甚至想要死而同穴,简直可以说是国家最高级别待遇。

形貌好坏本无事,只是世人自扰之

董贤

因貌美而愁型:北朝的兰陵王高长恭,骁勇善战,被世人称为常胜将军,他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与他的形貌有一定的关系,他不是靠好的形貌上位的,而是把他自己好的形貌隐藏起来。兰陵王容貌像女子一般柔媚,每一次打仗,他都会将自己姣好的面容隐藏在狰狞恐怖的面具之下,也挺难为兰陵王的,每次战前准备都和现代女子化妆一样成为了必选课。不过因为貌美造成了这种小小的困扰,虽麻烦,但还可以忍受,毕竟也不是天天都在打仗。曾经有个人因貌美而死,这就让人有些恐惧了,西晋有个璧人卫玠,肤白貌美,如碧玉一般,晶莹剔透。美名远扬的卫玠在一次出游的时候,闻讯而来的人将他团团围住,当时的场面就如现在招聘会一样,人山人海,身体孱弱的卫玠不想被围观,不断躲避,导致身体疲惫不堪,最终将命丧黄泉,因此才会有“看杀卫玠”这个词语。假如上天能够再给卫玠一次机会,我想他一定会对世人说:“这都是相貌惹的祸。”

形貌好坏本无事,只是世人自扰之

兰陵王高长恭

因貌丑而喜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长得丑还感觉到高兴的,就世间少有了。《庄子》里面曾经记载过这样的奇人,有个名叫支离疏的人,他的脸弯到肚脐下方,肩比头高,发髻朝天,五脏长在上面,两个大腿骨在正常人肋骨的位置。这样一位严重的残疾人,被免除兵役和劳役,还得到了国家的救济,生活得相当舒适,这就是因形貌丑陋而获得福利。

不以形貌而喜,不以形貌而悲型:刘向的《列女传》记载过一个齐宣王丑妻钟离春的故事,说钟离春长相非常丑陋,所有与女子有关的特性在她身上找不到一星半点,虽然貌丑,但她却十分自信,她饱读诗书,文武双全,腹藏谋略,志向远大。也许在外人看来,钟离春的形貌是她一生中的障碍,但对于她本人来说,形貌只是形貌,是我们无从选择的东西,那么就不应该来影响自己的情绪,可以选择那些能够改变的东西,这才是他要追求和努力的。

形貌好坏本无事,只是世人自扰之

卫玠

​以貌取人,从古至今从不缺乏这样的人,澹台灭明是孔子的弟子,长相异常丑陋,孔子认为它材质低劣。再说孔子学习以后,自己回到家中,修养德行,做事必依正道而行,处事公正,他用实际表现给予了孔老夫子重重一击,孔夫子发出了“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的感慨。

传说中的钟馗,相貌丑陋,铁面虬髯,因其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受到主考官的赏识,但却因长相问题,殿试的时候没有高中,钟馗在倍感失落之下,撞御阶而死。

形貌本天生,这是人无法改变的,很多人过分追求美貌而去整容,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庄子的以丑为美,仅仅是局限在想象的世界之中,而且丑之所以为美,是在于人内在的道德感召力,而不是仅仅的外貌丑陋为美,此丑非彼丑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