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話《史記》曾經與孔子齊名的吳國大賢——季札

華夏曆史源遠流長,那些在時間裡留存下來的名字和故事也耀眼地綴滿了星河,在春秋時期曾有一位大賢,他受到人民擁戴,是父親選中的繼承人,卻無心社稷,為了躲避權利寧願去種田。他是孔子的老師,也是歷史上南方第一位儒學大師,被稱為“南方第一聖人”,歷史上有“南季札,北孔丘”之說。他是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與外交家,同時又是出色的文藝評論家和預言家。司馬遷讚美他是“見微而知清濁”的仁德之人;孔子讚譽他“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並在他死後親自為他書寫篆文碑銘“嗚呼有吳延陵季子之墓”。他就是吳國延陵季子——季札。

(原創文章)話《史記》曾經與孔子齊名的吳國大賢——季札

那麼季札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季札的先祖是周文王父親季歷的哥哥,因為想把王位讓給季歷,躲到南方荊蠻人居住的地方,後來被荊蠻人擁立為吳太伯。季札是吳國國君壽夢的第四個兒子,季札賢達,壽夢死的時候就想把君位交給季札,季札不願接受,把君位給了大哥諸樊。吳國人還要堅持給季札,他便“棄其舍而耕之”。後來季札的哥哥們商量,君位兄弟相傳,以讓季札得到君位。等到他三哥餘祭去世後季札仍然不願意接受王位,“季札讓,逃之。”只好由余祭的後人僚繼承了君位。這就是“季札讓國”。季札訪問晉國的途中,看到徐國國君,季札看出徐國國君很喜歡他的寶劍,季札本想贈送,源於還要去晉國,就想回來時再贈給他。不巧的是季札還沒回來徐國國君就死了。季札就要把寶劍交給現任任國君,他認為就算他們當時都沒有承諾,但在季札的心裡已經答應了徐國國君,如果因為徐國國君死了就不去兌現承諾就是在做違心的事,就是不講信用。徐國新君因為沒有先君的遺命不肯接受寶劍,季札就把劍掛到了已故徐國國君墳墓的樹上。這是“季札掛劍”。

(原創文章)話《史記》曾經與孔子齊名的吳國大賢——季札

季札還是出色的外交家,曾出遊過徐國、魯國、齊國、鄭國、衛國、晉國。也是出色的文藝評論家和預言家,在出使魯國時,欣賞了周王室的樂舞,對樂師演唱的如《周南》、《衛風》、《鄭風》、《秦風》、《大雅》等樂舞做了精準的描述與評判。還對鄭國、陳國的滅亡,魏國、齊國的興盛以及秦朝統一天下做出了成功的預言;在齊國時說“齊國之政將有所歸”又預言到了齊國田氏將代替姜氏;在鄭國預言了政權將落於子產;在晉國“晉家其萃於三家乎!”預言了魏、韓、趙三家分晉。

季札這樣傳奇的人生,連墓碑都有孔子的撰寫,為什麼相比孔子名氣卻差了很多。

(原創文章)話《史記》曾經與孔子齊名的吳國大賢——季札

首先要從他們的出身說起。

孔子,是商人的後裔,先祖也曾是宋國的繼承人,因為把君位讓給弟弟宋厲公漸漸地就成為了平民。孔子出生後不久父親就死了,母親獨自帶著他搬到魯國;十七歲母親亡故,家境貧寒,地位低下。孔子認為周王室衰落是因為禮崩樂壞,他就到各國遊歷希望自己的學識和治國理論能夠得到認可。但可惜的是沒有一個國君願意接受他的思想。在他政治失意時開始翻閱典籍著書立說,並廣收門徒。流傳的在後世的典籍很多如《春秋》、《詩》、《書》、《禮》《樂》等,還有他的弟子整理的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論語》。

(原創文章)話《史記》曾經與孔子齊名的吳國大賢——季札

孔子講學

季札和周王室是親屬,季札還是吳君欽定的繼承人,雖然他無心社稷,仕途卻是順利的,在吳國始終擔任著要職。季札受封在延陵,故號稱“延陵季子”。出使列國時就是奉了吳王餘祭的命令。後來吳王僚又派遣季札再次出訪晉國。在這期間公子光刺殺了僚取得了王位,就是歷史有名的吳王闔閭。季札回國後又幫闔閭確定了繼承的合法性,讓吳國在政權交接時沒有發生戰亂。

季札也是賢德的人對禮、樂也很有建樹,相比孔子在仕途上要順利的多,之所以名氣沒有孔子大有三個原因:一,沒有像孔子一樣著書立說,廣收門徒;二,吳國後來被越王勾踐所滅,秦國後來統一了天下,雖然魯國也亡了,政治中心處於卻北方,加上孔子眾多弟子的對他的思想的傳播也是孔子的名氣更高些;三,漢武帝后不論朝代的更替,儒學一直是貫穿華夏的主流思想。到了今天,儒學更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而支撐這些更多的是傳承下來的典籍。相比於季札孔子的名氣也就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