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陪伴?哪些人需要陪伴?

一半传媒


曾经也是喜欢做什么都拉个朋友,逛个超市都觉得要找个人陪,因为好像一个人别人看你都是异样的眼光,心里狂吼:我也是有朋友的!!

大四的时候,每个人都各忙各的,考研出国找工作,所以渐渐也习惯一个人逛街吃饭,只是心里还是有点落寞,怀疑自己是不是没朋友。

真正习惯一个人或者喜欢一个人是在英国读书的时候。中国留学圈子很小,想要找个朋友天天一起蛮容易的,可是为了不成为那种出国以后回来英文还跟没出去一样的人,默默远离了中国留学生圈,反而有了几个外国朋友。跟他们交往多了发现其实每个人都很独立的,该约约该聚聚,吃饭野餐club运动学习逛街看电影都没拉下,可是平时大家不约的时候也不会很热络的联系,不会觉得不联系是不是因为有芥蒂。

所以我觉得这里有个文化和社会认同问题。中国人更习惯于群居,大家庭,大胡同,大院子一样的生活,热热闹闹才是好,久而久之,我们潜意识去追求这种认同,认为一个人是孤独,一个人是没朋友,一个人是可怜,体现最明显的是,中餐点菜一个人简直是太蛋疼,一两个菜太单调,三五个菜贵还吃不完,所以你看,连饮食都这么歧视我们一个人的单身狗(冷漠脸)

对比而言,西方或者欧美本来就提倡个人主义,一个人吃饭逛街太正常不过,没人看你觉得你身边应该有个陪你的朋友。想当年一个人从超市提四大包东西回来无数次,就觉得本地人有车真好,羡慕呀那个,他们的大超市尼玛都开在郊区,吐槽无数次。

回到正题,有时候是社会环境给一个人压力,让你默以为某种行为正常或不正常,其实没半毛钱关系,你喜欢一个人就一个人,喜欢成群结队就成群结队,别因为在意别人的眼光而去改变自己的偏好。

成群结队的人曲终人散后保不定比习惯一个人孤独多少倍呢。






悠悠忽远


什么是陪伴,哪些人需要陪伴?

陪伴,当然最需要的就是老人和小孩了!光是陪伴还不够准确,应该是陪伴加侍奉!

在我十几岁时,因爷爷去世我曾陪伴过奶奶。后来奶奶和我们住在了一起,有我爸我妈还有我们兄弟姐妹四人。奶奶生病了,我们大家即陪伴又伺候,最终瘫痪了两三年离开了我们。

我是家中长女,伺候奶奶我要做得多些。奶奶走时,我刚好结婚生女。这陪伴加侍奉的生涯也就连贯了起来。令人羡慕嫉妒恨的是,在那计划生育风起云涌的八十年代,我竟毫无悬念地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女儿。我那高兴加激动笑掉了下巴的嘴巴还没来得及合拢呢,就该轮到我哭了!这倒省事,嘴巴不用一张一合了,咧开的笑意直接转成哭就行了!丈夫是个军人,整个人几乎是属于国家的,陪伴加伺候两个孩子的重任基本就落在了我的肩上。虽然有我妈帮忙,但那时我妈和我都要上班。伺候过双胞胎的人都知道,因为怀的是俩大多都体弱多病。我的大女儿又是过敏体质,白天像人似的,一到晚上就要咳嗽伴有过敏性哮喘,搞得我无法入睡。天天盼着大一点就好了,一直盼到上学依然是那样。由于孩子也睡不好觉,读书成绩就不好。她爸爸战友的孩子个个成绩都不错,有时他就要牢骚几句。我也很无奈。 孩子有一次病重住进了医院,病危通知书都下了,正逢丈夫援藏去了。我就把小女儿放到我妈那儿,住在医院里照看大女儿。直到孩子初中毕业了,我就下决心把她们送到外地去读书,脱离那个不适应她们的地方,我才捞着睡了个整夜觉!在这十五年当中,我真的就是一双熊猫眼,整天挂着一对黑眼圈儿!陪伴加侍奉是个熬心血的活儿!

两个女儿长大后亭亭玉立结婚生子了!我大概仅仅休息了有十年,外孙们的出生把我又拉进了陪伴加侍奉的圈子里。在伺候他们的过程中,我妈又需要人来侍奉和陪伴了!

不知从何时起,我妈不与那些老人一起锻炼了!整日里牵个狗到处转,回家手里不空,捡些布口袋塑料袋等,像宝贝一样地到处塞!家里祖传的两枚大金戒指都被人给骗走了。我头一天给她买的金项链第二天就丢了!兜里的三百块钱,拿出去换了三张新票,全是假的。花了几百块钱买了一兜黑豆子,说是包治百病的。我想给她扔了她看得登登的。我拿一颗到中药房去问是个啥东西,医生说是一位药材。我问是治啥病的?医生说是治阳痿的。我差点晕了过去,天哪,我妈天天在泡着喝!

我妈那狗伺候的皮实着呢,啥都喂。她的理念是狗吃剩的就行了!但有一点和人平等,她常把狗碗里的剩饭和人吃的东西馏到一起,那味儿窜得没法整!家里人虽多次提出抗议都无济于事。她会到菜市场买一大块猪肺子或猪肝冻到冰箱里准备喂狗,可能过了一年她都想不起来有这回事……

说到这儿,谁都听明白了,我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了!我又要开始我的陪伴和侍奉生涯了!我妈还没痴呆到底,目前还认识家里人,虽时而有些糊涂,把人与人名安错了,把刷马桶的刷子会从厕所里拿出来放到锅盖上,把垃圾从窗户往外扔,惹得楼下邻居骂人等,我还是尽力的在找医生给她看。现今剥夺了她一切做家务的权利,时而让她帮着摘摘菜等力所能及的事,一点都不敢让她碰火了。怕她忘了把房子给烧了!

我跟弟弟妹妹们说:"记住,今天总比明天好,因为这个病目前没有治疗办法,只能是控制。以后会越来越严重的!有了这种思想准备,对她所做的一切也就能够理解了!

陪伴加侍奉,很简单的一句话,艰辛度一言难尽!


13550137569


最近看了很多新闻,在这刚过去不久的10月,发生了许多事情,心情不免感到有些低落和沉重,觉得有时生命真的很脆弱。

不知不觉,我们到了一个需要学会面对失去和告别的年纪。

喜欢的明星结婚;崇拜的体育健儿退役;熟悉的传媒界老一辈去世……

那些辉煌和灿烂逐渐被新的潮流所席卷,仿佛慢慢地被岁月存放在过去。

或许,时间带走的不仅是他们,还有那份属于我们每个人的记忆和陪伴。

前些天看到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小孩子不会觉得一天的时间漫长,大人才会觉得时光飞逝。“

想想看,的确是这样。

犹记得小时候,一颗泡泡糖、有几块零花钱,都能让我们觉得满足,如果在周末能多看上几集的动画片,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后来我们慢慢长大,反而在不知什么时候,把当初的那份期待和执着弄丢了。

小时候觉得时光是那么的悠闲漫长,而现在看了下日历,感慨2018年,它还有两个月就要过去了。

有些事情,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可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却已不再年轻。

2018年,对于90后而言,这一代人中年纪最大的已有28岁,最小的也已19岁。掐指一算,千禧年后出生的00后,也都已成年。

诚然,我们90后已经过了懵懂青春的年纪,那些在童年记忆里陪伴的,永远的留在了回忆里。

当在微博看到#90后已经开始失去了# 这个话题时,心里突然有种说不出的五味杂陈之感。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寒暑假时热播过的那些电视剧还和综艺节目?

《家有儿女》、《快乐星球》、《武林外传》等等,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欢乐;

《笑傲江湖》、《天龙八部》、《神雕侠侣》等等,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武侠世界;

《流行花园》、《转角遇到爱》、《放羊的星星》等等,让我们的青春有了偶像剧可追;

《还珠格格》、《半生缘》、《情深深雨蒙蒙》等等,使我们在茶余饭后时不时谈资里面的剧情;

《同一首歌》、《非常6+1》、《智慧树栏目》等等,是我们儿时所喜欢看的央视节目。

这些属于一代人的共同回忆,都在慢慢地在远去。

虽然有时在和朋友亦或是同龄人,聊起童年看过的动画片时,对其中的角色和剧情依然能娓娓道来,可摆在眼前的所见所闻,却不得不让人学会去接受及感慨道,我们已经长大的事实。

告别,真的是件让人感到特别难过的事情。

不知不觉中,周围发生了很多变化,原本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很多记忆,渐渐地只能用来回忆了。

人生就是不停的遇见与告别,多年前,坚持听了10年很喜爱的一档电台节目,陆陆续续其中两位自己喜欢的主持人,都相继离职不再继续主持这档节目,转而走向新媒体和视频平台进一步发展。

也就是在这一年——2014年,新媒体开始快速兴起并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很大挑战。

如今打开收音机,调到熟悉的频率,节目还是原来的名称,但内容和声音都已不在。

只是每当想念时,会回听以前保存下来的节目录音,毕竟,这些是陪伴过我们青葱岁月的声音。

在最后一期节目里,主持人说道:“多年以后也许你们会忘记这档节目,以及这个不靠谱的主持人。也许你们还会记得这个节目,记得这里的一切,记得电波中的每一个故事,记得夜空下的每一次守望,记得这最后一期节目,这是最后的守望,但是我向你保证,它会持续到永远。”

还有节目的固定结束语:“好了,北京时间凌晨1点59分,今天的千里就到这了,本期节目编辑……导播……我在首都北京,和大家说声晚安,谢谢你们陪伴我们到这么晚,我们下期节目见。”

这些熟悉的话语,停留在那段岁月,再也不会有了。

每一种陪伴都是有意义的,虽然只是一档节目,停播了会感到难过,因为它曾陪伴你度过了那些年难熬的岁月。

成长的过程总是夹杂着各种调味,我们总这样时常安慰着自己。

那些你看过的作品,追过的剧,常听的音乐,喜欢过的书籍,它们让你的生命变得充实,并永不会消失。

因为只要再打开那些书,回看那些剧,听到那首歌时,你会发现,他们依旧鲜活在其间,不曾离开。

时代的更迭无法避免,或许后面的无数代人也同样会有我们现在的感受。

站在时间的长河,我们要做的就是把那个时代闪闪发光的人和事记在心中,还有就是不要在一个新的时代里弄丢了自己。


阿璐有你


年老的父母需子孙陪伴丶妻子也是一生的忠实伴侣


用户7570354349438庆


爱你的人需要陪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