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涪陵區”概況

涪陵,夏商至春秋前期,為濮人居住區;春秋中後期至戰國中期為巴國地;戰國中後期為楚國枳地。

秦朝,屬巴郡地。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27)置枳縣,為區境置縣之始,屬巴郡。[4]

東漢時,分枳縣置平都縣。三國蜀漢時,增置漢平縣,隸涪陵郡。

東晉,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在巴郡枳縣僑置涪陵郡,治漢復城。[4]

北周時,移郡治至漢平縣。

隋開皇初年(581年),撤銷涪陵郡。開皇十三年(594年),移漢平縣治於涪陵鎮,改名涪陵縣,屬巴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設涪州,屬江南西道。天寶初年,改為涪陵郡。乾元初年,複名為涪州。

北宋,改隆化縣為賓化縣,建置同唐。

南宋,置涪州,屬夔州路,轄涪陵縣、武隆縣。[4]

元朝,置涪州,屬四川行中書省,轄武龍縣。

明代,置涪州,屬四川承宣布政使司,轄武龍縣(後改為武隆縣)。

清朝,置涪州,不領縣。

重慶“涪陵區”概況

涪陵地標澤勝雙子塔

民國初(1913年),改涪州為涪陵縣,先後隸屬四川省川東道和四川省第八區。

民國三十年(1941年)五月,因涪陵縣第五區地廣,劃為武隆局。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從涪陵縣分置武隆縣。[4]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初置川東涪陵專區,轄涪陵、南川、酆都、石砫、武隆、長壽、彭水七縣,隸川東行署區。

1952年,川東酉陽專區併入川東涪陵區,增轄墊江、黔江、酉陽、秀山四縣,隸屬四川省人民政府。1958年,長壽縣劃入重慶市。

1968年改稱涪陵地區。1983年撤涪陵縣設涪陵市(縣級)。

1988年,分黔江、酉陽、秀山、彭水、石柱五縣設黔江地區,涪陵地區轄涪陵市、南川縣、豐都縣、墊江縣和武隆縣。

1995年11月5日,撤縣級涪陵市,設枳城區、李渡區;撤涪陵地區設地級涪陵市,下轄枳城區、李渡區、墊江縣、豐都縣、武隆縣,代管南川市。幅員面積1.2萬平方公里,人口388萬。

1996年9月,因三峽工程建設,涪陵市劃歸四川省計劃單列市重慶市代管。1997年,重慶成為直轄市。

1998年12月,正式撤銷地級涪陵市和枳城區、李渡區,設立重慶市涪陵區,重慶市涪陵區轄原枳城區、李渡區的行政區域;原涪陵市所轄(代管)的南川市、武隆縣、豐都縣、墊江縣劃歸重慶市管轄。[4]

2008年5月15日,市政府(渝府〔2008]68號)批覆同意涪陵區撤銷李渡鎮、龍橋鎮、白濤鎮、鎮安鎮、堡子鎮、致韓鎮、石龍鄉、中峰鄉、仁義鄉、叢林鄉、土地坡鄉、天台鄉、卷洞鄉、山窩鄉、梓里鄉、酒店鄉、惠民鄉、太和鄉、聚寶鄉、新村鄉、石和鄉、兩匯鄉;設立涪陵區李渡街道、龍橋街道、白濤街道;將明家鄉更名為大順鄉;調整崇義街道、敦仁街道、荔枝街道、江東街道、江北街道、義和鎮、百勝鎮、焦石鎮、珍溪鎮、清溪鎮、馬武鎮、龍潭鎮、新妙鎮、石沱鎮、藺市鎮、同樂鄉的行政區域;保留南沱鎮、青羊鎮、增福鄉、羅雲鄉、大木鄉、武陵山鄉的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5]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涪陵區常住總人口1066714人,其中:敦仁街道105296人,崇義街道75746人,荔枝街道156753人,江北街道36538人,江東街道51078人,李渡街道88124人,龍橋街道34541人,白濤街道46160人,南沱鎮26447人,青羊鎮16197人,百勝鎮41114人,珍溪鎮50017人,清溪鎮29285人,焦石鎮23454人,馬武鎮32360人,龍潭鎮36511人,藺市鎮41730人,新妙鎮34299人,石沱鎮26144人,義和鎮37390人,羅雲鄉14940人,大木鄉3200人,武陵山鄉6360人,大順鄉18844人,增福鄉15527人,同樂鄉18659人。

[5]

2014年,珍溪鎮、藺市鎮、新妙鎮共3個鎮被列為全國重點鎮。

2016年6月3日,市政府(渝府〔2016〕30號)批覆同意涪陵區調整義和鎮管轄範圍、李渡街道管轄範圍和辦事處駐地,增設馬鞍街道。調整後,義和鎮轄機房、松柏、高峰、鴨子、硃砂、華東、臨江、石嶺、莊子、黃草、紅春、石堡、鎮安、大柏、宏義、建新16個村(社區),鎮政府駐興義南路88號(原址);李渡街道轄石院、水磨灘、埡口、百花、雲星、梨園、嵐馬、堰橋、龍塘、兩龍、山侖、韓龍、新龍、明家灣、致遠、桂花園、龍橋、斷橋、石龍19個村(社區),街道辦事處駐致遠路36號(原致韓鎮政府駐地);馬鞍街道轄原李渡街道高巖口、雙河口、太乙門、石馬、兩桂、玉屏、紅星、馬鞍、大石廟、和平、均安、大鵝、雙溪、盤龍、金銀、人和、倪峰、新陽、楊二坪19個社區和原義和鎮鶴鳳社區,街道辦事處駐鶴鳳大道6號(原涪陵新城區管委會辦公樓)。調整後,涪陵區轄9個街道、12個鎮、6個鄉。[5]

重慶“涪陵區”概況

涪陵江南老城區2009年

涪陵區地處重慶市中東部,位於東經106°56'-107°43'、北緯29°21'-30°01'之間。東鄰豐都縣,南接南川區、武隆區[7],西連巴南區,北靠長壽區、墊江縣。東西寬74.5公里,南北長70.8公里,幅員面積2941.46平方公里。[8]

地形地貌

涪陵區地處四川盆地和山地過渡地帶,地勢以丘陵為主,橫跨長江南北、縱貫烏江東西。地勢大致為:東南高而西北低,西北-東南斷面呈向中部長江河谷傾斜的對稱馬鞍狀。涪陵區海拔最高1977米,最低138米,多在200~800米之間。[8]

氣候特徵

涪陵區屬於中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常年平均氣溫18.1℃,年均降水量為1072毫米,無霜期317天,日照1248小時。

土地資源

重慶“涪陵區”概況

涪陵濱江路

涪陵區土地面積為2941.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7045公頃,園地面積5332公頃,林地面積126133公頃。[9]

礦產資源

涪陵區主要礦產有煤、天然氣、鐵、鋁土礦、石灰石等。原煤儲量3071萬噸,石灰石儲量4億噸,天然氣儲量17億立方米,鐵礦儲量2249萬噸,鋁土礦儲量54萬砘。[9]

2014年,涪陵區頁岩氣產能達10.81億立方米,佔全國總產量的73.3%。

生物資源

動物

重慶“涪陵區”概況

涪陵頁岩氣開採

涪陵區有無脊椎動物30餘種,主要有水螞蝗、水螺螄、蝸牛、卷葉螟、稻飛蝨、瓢蟲等;魚類有7目12科52種,主要有青鯉、鯽魚、草魚等;兩棲動物有中華大蟾蜍、黑斑蛙等6種;爬行動物有烏龜、鱉、烏梢蛇等11種;鳥類有蒼鷹、白鷺、赤麻鴨、紅腹錦雞、鷹鵑等30餘種;哺乳動物有蝙蝠、黃鼠狼、鼬獾等30餘種。其中,保護動物主要有金錢豹、雲豹、華南虎、箭魚、長江鱘、蘇門羚、胭脂魚、豪豬、太陽鳥等。[9]

植物

涪陵區境內孢子植物和種子植物共有330餘科1500餘屬4000餘種。 其中,蕨類植物有40餘科100餘屬500餘種;裸子植物有7科18屬26種;被子植物有180餘科1100餘屬3000餘種。木本類有杉、柏、桉樹、千丈、泡桐等;草本類有紅苕、玉米、小米、花生、芝麻、豆類、瓜類等;菌類主要有蘑菇、黑木耳等栽培食用菌。

人口

重慶“涪陵區”概況

涪南古官道

2016年末,全區公安戶籍戶數46.11萬戶,戶籍人口116.4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51.90萬人,鄉村人口64.52萬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44.6%。按性別分,男性人口59.27萬人,女性人口57.15萬人,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3.7。全年出生人口1.24萬人,死亡人口0.69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38‰(計生口徑)。[10]

民族

涪陵區是以漢族為主的聚集區,苗族等少數民族人口少,多居住於山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