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十中 學生 翁 欣《爺爺的草鞋》

蟬鳴過的午後,夾雜夏風甜甜的滋味,從腳尖攀上心頭。樹下的阿公用長滿老繭的雙手撫摸著女孩的頭,女孩倚在阿公的膝邊,聽阿公講述一段與草鞋相關的故事——

從前,有個男孩有著對遠方的嚮往,卻只有一雙草鞋,而那雙草鞋彷彿和故鄉的血脈相連,總不願離家太遠,怎麼走也走不出那片大山。就這樣,不知不覺中,一雙草鞋成了一片鄉情。

一掐兒稻草、兩把麻繩子,快速地穿插交織,細細密密地編織鋪排,再幾番掐掐擰擰,一雙草鞋漸露模樣。草鞋的編織手藝傳承了一代又一代,孩童時娛樂學成的“把戲”,卻慢慢地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一雙草鞋,也從一開始的僵硬硌腳,成了年歲漸長後最習慣的依賴。雖然它頗顯單調簡陋,卻是最本色的存在,最適合的相伴……


莆田十中 學生 翁 欣《爺爺的草鞋》

資料配圖

走不出的是鄉里鄉情,那黑白電視機偶爾斷帶的影像,便成了一代人眼中的渴望。黃昏日下,阿公顧不上一天的辛勞,扛著鋤頭,穿著沾有黃泥土的草鞋便往村口趕,生怕錯過了平淡生活中難得的一兩點濃墨重彩。那個捨不得大山的男孩也長成了男人,時代不負少年,那山外的風光,透過眼前的“小盒子”,他看見了。而今,一條條瀝青柏油路從家門口向外延伸,公交車將夢想送向遠方,少年也已滿頭白髮,珍藏著的遠方那模糊卻親暱的輪廓,他現在伸手便能觸摸到稜角。

草鞋,阿公終於不用它了,走了大半人生,它終於磨平了紋理,沾滿了風塵,青黃的麻葦如今只一味的土色,卻是堅韌如斯,再沒什麼力量能摧毀它,除了火。阿公深情地看著老傢伙,又說起從前,鄉親們都愛穿這種用料簡單、便宜輕便的草鞋。在那艱難困苦的歲月裡,草鞋就是天賜良物。這一說又勾起了我的回憶:那時我對阿公的草鞋充滿了好奇,時常纏著阿公給我做一雙草鞋試試腳。穿上阿公編好的草鞋,我更是按捺不住內心的興奮之情,面對冷風,仰著脖子,和鄰家的二丫子在村道上一陣瘋跑。過後,我腳下的那雙草鞋已然變形,一對棉襪子也水溼水溼的。回到家裡,我只好脫去鞋襪,斜躺在被窩裡。這時,阿公一邊給我烤著襪子,一邊數落我。當時,我還興頭上,便回應道:“阿公給我再弄對草鞋吧!”


莆田十中 學生 翁 欣《爺爺的草鞋》

阿公瞪瞪我,一臉嚴肅地說:“你以為弄對草鞋那麼容易呀!”

我不服氣地說:“有啥不容易,不就是一掐兒稻草、兩把麻繩子嗎?”

阿公抬頭看了看我,嘆息一聲,手上卻不停地掐掐擰擰,不一會兒,我又順利地穿上阿公擰的草鞋。而今,傳統編織的草鞋已與“中國結”等現代技術相結合,不但品種繁多,而且造型新穎美觀,成為休閒草鞋或親朋好友旅遊饋贈的工藝品。

當年家鄉的“草鞋”,雖然其用料簡單而普通,做工也沒有太大的技術含量,卻承載著一輩人“走出去”的理想的重量。阿公的腳有了其他的新鞋,它們更方便、更結實、更美觀了,但他的心裡仍有一雙“草鞋”,這雙鞋也許再沒機會邁出前進步伐,但那曾經有它的時光溫暖依舊。阿公愛家鄉的草鞋,我愛阿公做的草鞋,但我們終將穿上新鞋,也不會因為老物件兒在生活中逐漸淡去的背影而感到失落、遺憾。

是啊,改革開放已走過40年,家鄉也隨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家鄉鞋業的發展見證了這一切,也告訴了我們:創新的年代,這世界上的一切,大多都是從歷史中走來的。不忘初心,是牢記著匱乏的物資和騰飛的夢想並肩的時光。迎向未來,是背上祖輩的厚重寄託,去擁抱漫天春光。舊時一針一線,一草一木,一個渴盼的目光,一份沉重的夢想,都化作今時人人抬頭挺胸齊步走的尊嚴和力量。

點 評

原名《阿公的草鞋》這篇作文以草鞋串起阿公和我之間的故事,視角獨特,內容豐富,通過草鞋的今昔對比,以小見大,寫出了改革開放40年以來家鄉發生的變化,文筆細膩生動,語言富有節奏,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由衷熱愛以及對偉大祖國的感激之情。難能可貴的是收尾處作者能以理性的目光審視歷史變化的背後規律,提升了作文的思想高度。(陳偉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