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十中 学生 翁 欣《爷爷的草鞋》

蝉鸣过的午后,夹杂夏风甜甜的滋味,从脚尖攀上心头。树下的阿公用长满老茧的双手抚摸着女孩的头,女孩倚在阿公的膝边,听阿公讲述一段与草鞋相关的故事——

从前,有个男孩有着对远方的向往,却只有一双草鞋,而那双草鞋仿佛和故乡的血脉相连,总不愿离家太远,怎么走也走不出那片大山。就这样,不知不觉中,一双草鞋成了一片乡情。

一掐儿稻草、两把麻绳子,快速地穿插交织,细细密密地编织铺排,再几番掐掐拧拧,一双草鞋渐露模样。草鞋的编织手艺传承了一代又一代,孩童时娱乐学成的“把戏”,却慢慢地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一双草鞋,也从一开始的僵硬硌脚,成了年岁渐长后最习惯的依赖。虽然它颇显单调简陋,却是最本色的存在,最适合的相伴……


莆田十中 学生 翁 欣《爷爷的草鞋》

资料配图

走不出的是乡里乡情,那黑白电视机偶尔断带的影像,便成了一代人眼中的渴望。黄昏日下,阿公顾不上一天的辛劳,扛着锄头,穿着沾有黄泥土的草鞋便往村口赶,生怕错过了平淡生活中难得的一两点浓墨重彩。那个舍不得大山的男孩也长成了男人,时代不负少年,那山外的风光,透过眼前的“小盒子”,他看见了。而今,一条条沥青柏油路从家门口向外延伸,公交车将梦想送向远方,少年也已满头白发,珍藏着的远方那模糊却亲昵的轮廓,他现在伸手便能触摸到棱角。

草鞋,阿公终于不用它了,走了大半人生,它终于磨平了纹理,沾满了风尘,青黄的麻苇如今只一味的土色,却是坚韧如斯,再没什么力量能摧毁它,除了火。阿公深情地看着老家伙,又说起从前,乡亲们都爱穿这种用料简单、便宜轻便的草鞋。在那艰难困苦的岁月里,草鞋就是天赐良物。这一说又勾起了我的回忆:那时我对阿公的草鞋充满了好奇,时常缠着阿公给我做一双草鞋试试脚。穿上阿公编好的草鞋,我更是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之情,面对冷风,仰着脖子,和邻家的二丫子在村道上一阵疯跑。过后,我脚下的那双草鞋已然变形,一对棉袜子也水湿水湿的。回到家里,我只好脱去鞋袜,斜躺在被窝里。这时,阿公一边给我烤着袜子,一边数落我。当时,我还兴头上,便回应道:“阿公给我再弄对草鞋吧!”


莆田十中 学生 翁 欣《爷爷的草鞋》

阿公瞪瞪我,一脸严肃地说:“你以为弄对草鞋那么容易呀!”

我不服气地说:“有啥不容易,不就是一掐儿稻草、两把麻绳子吗?”

阿公抬头看了看我,叹息一声,手上却不停地掐掐拧拧,不一会儿,我又顺利地穿上阿公拧的草鞋。而今,传统编织的草鞋已与“中国结”等现代技术相结合,不但品种繁多,而且造型新颖美观,成为休闲草鞋或亲朋好友旅游馈赠的工艺品。

当年家乡的“草鞋”,虽然其用料简单而普通,做工也没有太大的技术含量,却承载着一辈人“走出去”的理想的重量。阿公的脚有了其他的新鞋,它们更方便、更结实、更美观了,但他的心里仍有一双“草鞋”,这双鞋也许再没机会迈出前进步伐,但那曾经有它的时光温暖依旧。阿公爱家乡的草鞋,我爱阿公做的草鞋,但我们终将穿上新鞋,也不会因为老物件儿在生活中逐渐淡去的背影而感到失落、遗憾。

是啊,改革开放已走过40年,家乡也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家乡鞋业的发展见证了这一切,也告诉了我们:创新的年代,这世界上的一切,大多都是从历史中走来的。不忘初心,是牢记着匮乏的物资和腾飞的梦想并肩的时光。迎向未来,是背上祖辈的厚重寄托,去拥抱漫天春光。旧时一针一线,一草一木,一个渴盼的目光,一份沉重的梦想,都化作今时人人抬头挺胸齐步走的尊严和力量。

点 评

原名《阿公的草鞋》这篇作文以草鞋串起阿公和我之间的故事,视角独特,内容丰富,通过草鞋的今昔对比,以小见大,写出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家乡发生的变化,文笔细腻生动,语言富有节奏,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由衷热爱以及对伟大祖国的感激之情。难能可贵的是收尾处作者能以理性的目光审视历史变化的背后规律,提升了作文的思想高度。(陈伟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