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初期多次對周邊發動大規模戰爭,為什麼沒有遇到像漢武帝康熙皇帝那樣的財政困難?

湘淚飛蝶


唐朝前期到處打仗,沒有出現財政困難,主要因為兩個原因:

一是軍費的實際花銷的大頭由老百姓直接負擔了,朝廷省下了大批的軍費開支。


什麼意思呢?


一般王朝打仗,士兵的工資、後勤的保障、武器裝備等等要產生大量的軍費,這些錢都要有朝廷的財政來支出,而唐朝前期的府兵制,兵源來自於均田制下的農民,士兵自備武器裝備,自帶乾糧,也沒有工資,大部分的軍費其實從政府轉嫁到了老百姓身上。這種搞法使得唐太宗、高宗兩代,既能打,好像朝廷也不是很缺錢,這才創造出大唐盛世,可是這種搞法是不能持久的。

這樣做的好處當然是朝廷在打仗的時候可以少花錢,可是社會財富的消耗並不有減少,打仗該花多少錢,還得花,只是讓老百姓直接支付了這部分的軍費。這可以讓朝廷的財政一時半會兒覺得自己沒怎麼花錢,可是時間一長,一線的府兵制下的老百姓會受不了,所以唐前期財政最大的問題,不是朝廷沒錢,而是府兵制下的老百姓受不了,要麼大量跑路,要麼自殘,使自己沒有當兵的身體,躲避當兵,這樣就迼民戶口大量逃亡,所以當時的戶部,跟後來王朝的戶部不同,唐前期的戶部,不擔心賬上沒錢,要擔心的是自己賬上沒人。

二以夷制夷,以戰養戰。唐前期主要對手都是一些沒有建立有效的中央集權體制的遊牧聯盟國家,他們內部的團結性很差,唐朝對這些對手可以採取分化打擊的辦法。拉籠一批,打擊一批。大量招徠蕃兵蕃將來替唐朝打仗,唐高宗以後,蕃兵蕃將基本上成為唐朝邊防軍的主力,府兵制的軍隊主要是在內地做不打仗的保安了。

用蕃兵蕃將在財政上有兩個好處,一是蕃兵蕃將本來就不是農民,讓他們去打仗,不影響農業生產,唐朝的農民可以繼續種田掙錢,漢武帝打仗消耗了大量的農業生產人口,當然越打越窮。唐朝用蕃兵蕃將,就可以避免戰爭影響生產。

同時,蕃兵蕃將們雖然不會種地,但是會做生意。他們遊牧的天性使得他們一般都具有很強的流動性能力,也就是遠程貿易很有手段,可以說有些人甚至是商業天才,而且唐朝前期的戰爭主要是在絲綢之路沿線開打的,這些人就可以利用自己佔據絲綢之路交通線的優勢來做遠程貿易賺錢,做到以戰養戰,類似於近代西方具有武裝殖民性質的開發公司,像東印度公司之類的,當然也就不缺錢。像安祿山,就是這方面的行家,軍隊到哪裡,生意就做到哪裡。

但是這個做法比府兵制的危害更大,蕃兵蕃將一旦控制了唐朝的軍隊主力,又有錢又有兵,發現給唐朝打工,還不如自己幹,所以安史之亂爆發了嘛。


只愛潘多拉


漢唐是我國古代最為輝煌的兩個朝代。在“強漢盛唐”時期,面對周邊異族的威脅,兩朝總能保持對他們的攻勢,讓現在的我們也覺得揚眉吐氣、腰桿梆硬。但漢朝的情況,與唐朝,有相同之處,也有一些不同,特別是,唐朝並沒有遇到像漢武帝那樣的財政困難。


01 相同之處

漢朝初年,曾被匈奴給欺負得好慘。漢高祖劉邦被匈奴人圍困在了白登,幾乎被生擒,只好用“和親”的辦法與匈奴修好。

等到了漢武帝時期,韜光養晦了60多年,國力強盛了,才再次北伐匈奴。

而唐朝初年,李世民剛剛繼位,就被突厥給了一個下馬威。突厥幾十萬大軍壓境,李世民不得不與之定下了“渭水之盟”,給錢給糧,讓他們吃飽喝足了退去。

兩個朝代,都並非一開始就對外族碾壓,反而是被他們碾壓,都經歷了一個“逆襲”的過程,這是相同之處。

02 不同之處

但是,兩者也有不同之處,最明顯的就是,唐初在對突厥用兵之後,同時還能應付對高句麗、對鐵勒、薛延陀、吐谷渾、吐蕃等國的戰爭,國力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而漢朝,在經歷過漢武帝北征匈奴的戰爭以後,國力從此受到了極大的影響,西漢甚至因此而由盛轉衰。這是為什麼呢?

【1】漢朝底子薄,唐朝底子厚

漢朝初年,劉邦戰勝了項羽,統一了中國,但秦始皇的暴政和秦末亂世、楚漢戰爭,留給了劉邦一個爛攤子。據記載,當時全國的人口,僅剩下1000多萬,皇帝出行,連四匹相同毛色的馬都很難找到。

而唐朝初年則不同,他們繼承了隋朝殷實的家底,到李世民在位時,隋朝那幾大糧倉的糧食都沒吃得完。因此,有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唐朝的社會生產力恢復的很快,國力也很快達到了隋朝時期的水平。

【2】漢朝的對手強,唐朝的對手弱

漢朝初年,正是匈奴最為強盛的時期。當時,匈奴各部的力量,在冒頓單于的領導下擰成了一股繩,所以,漢初幾位皇帝沒能跟匈奴開戰,而是繼續休養生息,因為漢軍一旦跑到漠北,就要跟匈奴“躲貓貓”,打消耗戰、持久戰。

而到了唐初,當時突厥分裂為了東突厥、西突厥。唐朝的主要敵人就是東突厥。唐朝利用兩個突厥之間的矛盾,分化、瓦解、孤立了東突厥。而東突厥又趕上了天災,遊牧民族一旦遇上天災,就幾乎等於是滅頂之災。在這種情況下,東突厥不用唐朝打,就已經走上了萬劫不復的敗亡之路。

而消滅了東突厥之後,唐朝周圍的勢力,除了吐蕃和高句麗,再無人能構成威脅。

而唐太宗時期,通過下嫁文成公主,唐朝和吐蕃修好,唐朝更可以騰出手來對付高句麗,並最終將它滅掉。在不用曠日持久的打消耗戰的情況下,唐朝的國力自然會得到很好的保存。


團團文史


唐朝初年軍力強盛,所向披靡,即便是接連發生大規模戰爭,唐朝政府也沒像漢武帝、康熙那樣打仗缺過錢。這要歸功於一種極具特色的徵兵制度——府兵制。


府兵制最明顯的特點是兵農合一。府兵平時是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閒時節訓練,戰時從軍。

『』府兵制使大唐平時不用花錢養兵,打仗不會擔心無糧。

唐朝初期實行的府兵制,是在中央設軍府,從農民中挑選21至59歲的年齡段的人作為府兵。三年一徵兵,玄宗時改為六年。

府兵不用交苛捐雜稅,但軍資、衣裝、輕武器(弓箭、橫刀)、糧食等需要自行解決。每10人還得共同準備六匹馬或驢,即所謂“六馱馬”,用於運輸。


府兵平時務農,戰時為兵,大大節省了國家的軍費開支,還保障了農業的發展。所以,大唐初期多次對周邊發動大規模的戰爭,政府從不用為沒錢打仗而發愁!但無形中卻增加了農民的負擔。

這些平日耕地、戰時為兵的農民軍人,在後期的征戰中,由於防禦線延長,士兵常被強制久戍邊彊,不能回家,導致兵士逃亡,百姓避役。另外,府兵制不利於彊土的擴張,士兵負擔過重,又得不到唐初的尊重,於是到玄宗統治時便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結束語:府兵制除了節省軍費開支,還可以防止個人擁兵自重,因為戰爭一旦結束,則兵散於府,將歸於朝,絕對不會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有利於社會穩定。


小熙為人人


大唐從開國到武后時期,一直沒有停止開疆拓土,但卻沒有出現漢武帝劉徹那樣搞得國窮民敝。簡單分析一下原因的話,個人認為大體有以下幾點。

一、國力強盛。不說“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的唐中期,單以前期而言,司馬光就記載過:“米鬥不過三、四錢,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東至於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齎糧,取給於道路焉”。再以唐朝中前期的GDP為例,已經佔到全世界的58%。這樣的國力支撐幾場滅國級的戰爭還是不成問題的。

二、戰力驚人。這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名將如雲。從開國一直到“安史之亂”,大唐有一個神奇的現象,就是一直名將輩出,貞觀朝的李靖、徐世績、尉遲敬德、侯君集、屈突通、張公謹、契苾何力等,高宗(武后)朝的蘇定方、郭孝恪、薛仁貴、黑齒常之等,玄宗朝的王忠嗣、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及著名的郭子儀、李光弼。尤其是還有一個戰神之神:李世民(“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毛澤東語)。在那個時代,這群人是所有割據政權的噩夢,一般情況下是摧枯拉朽、一戰即潰,幾乎從來沒有曠日持久的對戰,這樣就讓李唐王朝經常用最少消耗獲得最大勝利。這裡面經典戰例更是數不勝數:

李靖。萬里奔襲破吐谷渾,一萬騎兵破突厥十萬、俘頡利可汗。

徐世績。諾真水一戰,6000人破薛延陀20萬。

侯君集。四千裡雖遠必誅,破高昌。

蘇定方。一萬破西突厥十萬,一千破吐蕃八萬。

哥舒翰。李白有詩:丈夫立身有如此,一呼三軍皆披靡。衛青謾作大將軍,白起真成一豎子。

高仙芝。萬里西征小勃律。

郭子儀。中興第一名將

……

數十年間,無論是西部雪域高原、北部戈壁荒漠,還是鬱郁江南,無論是突厥、薛延陀、吐蕃、吐谷渾,還是回紇、大食、高句麗、百濟、南詔,都迅速匍匐在大唐帝國的腳下,都是以上眾人之功。正如唐太宗所言:“於茲十有餘年,斯蓋股肱罄帷幄之謀,爪牙竭熊羆之力,協德同心,以致於此”。

第二,武器先進。中原民族先進的生產力不僅體現在國民經濟方面,還體現在軍備方面。這一點從西漢時就已經很明顯。從武帝開始已經遍設鐵官,鐵製兵器進入量產階段。同時,西漢政府還對周邊實行鐵器禁制,終漢一朝一直保持著兵器優勢,比如在西域,當時就有漢兵“以一當三”甚至“以一當五”的說法,都是佔了兵器之利。唐朝也是如此,如大名鼎鼎的陌刀。據《唐六典》記載:重15斤,長七尺,刀刃三尺,刀柄四尺……有勇力者持之,以腰力旋斬,當者皆為齏粉。幾乎相當於一戰時期德國的馬克沁機關槍對波蘭的馬刀,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綜述一下的話,大唐王朝以絕對優勢的國力和軍力對陣周邊“列弱”,一是花得起錢,二是“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也就是說,還沒來得及消耗,戰爭已經結束了。這一點,無論是在中國歷史還是在世界歷史上,都幾乎是獨一份的存在。

盛哉大唐!



彼岸歷史


槍炮一響黃金萬兩,打仗說到底拼的是綜合國力。

漢武帝北征匈奴耗盡了國庫,而康熙連年征戰,比至雍正王朝,國庫卻空空如也。然而,終唐一朝,整個大唐帝國始終行走在戰爭狀態的前沿,但唐朝卻沒有出現國庫虧空的情況,箇中緣由,容我細細道來。



漢朝


漢朝對外戰爭都是通過國庫支持,國家出錢、出物資。由於漢朝時科技水平還不夠發達,剛剛經歷滅秦和對楚的多年戰爭,人口大量減少。

同時漢武帝后期,自然災害頻發,人口大量減少,糧食大量減產。在多年天災的情況下,再發生戰爭、大規模的徭役。

戰爭不僅需要大規模的軍隊,同時還需要數倍的後勤人員,大量牛馬,導致許多農田無法耕種。

並且,漢武帝不光是對匈奴,還對東越、西南夷、南越、朝鮮和西域等多個地方用兵,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


唐朝


1.唐朝實行府兵制。

所謂“府兵制”就是出則為兵入則為民,戰時農民自備乾糧、馬匹隨軍征戰,待四海昇平時又下地種田幹活,農閒時節再排兵佈陣、訓練拼刺格殺。

由於兵源自籌戰略物資,農忙時節兼顧生產,且平時軍事訓練紮實到位,大唐依託“府兵制”在不到數年的時間就建立起來一支能征善戰而又不傷筋動骨的軍隊。

唐中央正是在“府兵制”完善推行下,帝國戰力猶如海嘯搬席捲中原,而大唐財政卻能輕鬆應付。

2.少數民族僕從軍

大唐除了“府兵制”外,還有一支“番軍”補充出征士兵不足和養兵難的問題。

“番軍”就是 由唐朝周邊少數民族組成的僕從軍,比如突厥人、西胡人等。唐政府收服這些異域編外人員後,政治上授予頭領高官厚祿,唐朝率領這些僕從軍發動對外的侵略戰爭,戰略物資供給問題得以解決。

3.均田制提升大唐中央集權

顧名思義,就是國家把荒蕪的田分配給無地產的農民。通過均田制,中央賦稅也相應水漲船高,自耕農擁有一定經濟實力後,可以憑藉手中的財力擁有以庸代役免除兵役或出兵勇為國殺敵。

4.以戰養戰的經濟模式

唐朝統治的地區經濟發達,少數民族地區物資匱乏,常常通過貿易向唐朝購買稀缺物質。還有唐朝統治的中原地區盛產銅礦和鐵礦,少數民族想要通中原王朝開戰就得進購大量銅鐵,而唐朝就可以收取重稅,即使外邦進購了大批戰略物資,大唐也能從對手手中拿下自己 的軍資物品。


愛你一啊一


唐朝初期,征戰不斷,但沒有出現財政困難,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有三:

首先,從作戰力量上看,是以強打弱。唐朝是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史稱盛唐。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文化昌盛,商業發達,科技發達,開放包容,首都長安是當時東方經濟中心、文化中心、藝術的中心。長安街頭到處可見前來學習、經商的外國人,古絲綢之路一直延伸到地中海沿岸,唐詩形式多樣、派系眾多、名家輩出、影響深遠,唐三彩造型多樣、工藝複雜、藝術高超、千古傳誦,唐刀工藝先進、厚實鋒利、堅固耐用、亨譽中外,唐人勤勞勇敢、聰明能幹、縱橫四海。戰爭是雙綜合實力的比拼。以當時唐朝的實力來講,相對周邊的突厥、吐蕃、回紇、大食、高句麗、百濟等,都大打小、強打弱。

其次,從兵力結構上看,是借兵打仗。一方面,唐朝初期實行“府兵制”,朝延只供養少量的正規軍(約50萬),百姓則會民皆兵,平時下地種田幹農活,農閒時節騎馬射箭、練拳習武,戰時農民自備乾糧、馬匹隨軍征戰。另一方面,徵調“番軍”出征。朝廷征服周邊少數民族部落以後,授予部落頭領高官厚祿,並給予其較大的自治權,允許保留自已的武裝。戰時則徵調各部落的“番軍”出征。因此說,唐朝打仗的部隊由少量的正規軍率領借調的“番軍”和臨時組成的民兵組成。

其三,從作戰策略上看,是有限打擊。唐朝當時還沒有現在固定的國土概念,對外作戰也不強求徹底征服、佔領和控制對方領地,只需對方臣服自已。而且,臣服以後,唐朝對這些地區僅僅是進行名義上的管理,實際上當地的一切都由它們自己做主。只要不反叛,大傢什麼都好商量。因此,在征戰過程中,要麼唐軍大軍壓境,對方一擊即潰俯首稱臣;要麼勢勻力敵,鳴金收兵,下回再說。很難出現雙方你爭我奪的曠日持久的消耗戰。





老兵故事裡的事


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唐朝初期沒有出現國庫虧空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唐朝實行了一套適應國情和當時生產力的軍事以及經濟制度。

首先,唐朝推行的府兵制。府兵隸屬於各個地方,一般每個成年男子都要加入府兵。府兵就好像我們現在的預備役,實行輪番服役,服役時開赴前線去打仗,等到輪番休息時就回去種地,從事農業生產。而成年男子加入府兵的報酬就是給予農田。這個政策在唐朝前期實行是順應了當時的生產力需求,所以前期府兵大多是精銳,加上開赴打仗需要的物資大多是成年男子自己籌備,所以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政府財政支出。

其次,唐朝初期雖說常年對外征戰,但我們能發現唐朝並不是到處打,而是有針對性的打。如前期打突厥,後期針對高麗,這樣的好處在於唐朝征服一個地方就可以用當地的軍隊去打下一個目標。征服一個地方自然要進行搜刮錢財,可以說是以戰養戰。

第三,唐朝初期人才濟濟,不管在對外軍事還是對內管理上,都能做到優化處理。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避免了浪費。

加上唐朝在實行均田制的基礎上輔以租庸調製,這樣更有利於農業生產,從而也一定幅度的增加了政府收入。


所以綜上所述,雖然唐朝初期也是對外征戰,但基本上沒有形成戰事焦灼的局面,加上以上的各種措施,唐朝沒有出現國庫虧空的結果。

我是孫老師,專注歷史領域。

謝謝你的閱讀和評論,記得關注我哦


孫老師說歷史


其實也非常簡單,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還是在將帥,沒有出類拔萃的將帥,那就是消耗國力了,將帥無能才會顯示國力強弱,漢武帝初期有衛霍這樣的將帥,成績是非常突出的,到達了當時的史無前例的滅匈奴之戰,但沒有徹底消滅,後期就是將帥無人,所有成績顯的虎頭蛇尾,康熙時期也是沒有名將出現,唐初的李靖是滅東突厥的關鍵將帥,不是他,沒有滅東突厥的可能,這個史書有明確記載,其他的將帥好多都是他的徒弟,打仗都是滅國規模的,這充分顯示了軍事能力的強弱,關係國力強弱的直接表現,軍事能力的強弱又是將帥的個人能力的表現


無慾金剛


很簡單,只是用了幾個月時間就幹掉了突厥,沒有形成漢武帝時代的那樣的格局。漢武帝時代變成了持久戰,漢武帝一生都沒有幹掉匈奴,所以花費了大量的積蓄。而李世民一戰滅亡突厥,避免了持久戰,這個才是關鍵。所以李世民時代可以文治武功都能天下無敵


阿華13


最好的防禦是進攻,打敗和殲滅匈奴突厥的難點在於後勤保障,其次才是戰略戰術。河套及河西走廊地段,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交匯地段,漢初`的反匈奴戰爭主要是後勤保障困難,在佔領河西走廊之後,在河套平原可以屯兵養馬,獲得戰馬的需要,解決了消滅與驅趕匈奴的後勤保障。大唐對付突厥,也是充分利用河套平原解決屯兵養馬的後勤保障,從河西走廊出擊並趕走突厥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