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到底是誰的?東吳借荊州予劉備明顯另有所圖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在滅六國後登基稱帝。嬴政不但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而且還創造性的採用

郡縣制管理國家。

漢承秦制,到了劉邦創立西漢政權時依然沿用了郡縣制的國家形制。到了東漢末年全國十二個州——豫州、冀州、兗州、徐州、青州、荊州、揚州、益州、涼州、幷州、交州、幽州。

荊州到底是誰的?東吳借荊州予劉備明顯另有所圖

三國時期,尤其是在三國演義中被提到次數最多的就當屬荊州了。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之前,地盤爭奪的核心在北方地區,荊州在劉表的手裡還算安穩。

北方地區經過了殘酷的廝殺,最終袁紹和曹操進入了決賽圈。一場針對北方實際歸屬權的戰爭“官渡之戰”由此打響,最終曹操技高一籌,他擊敗袁紹後又北擊烏桓控制了遼東,自此北方地區基本統一,天下爭奪的重心就從北方轉移到了荊州。

荊州到底是誰的?東吳借荊州予劉備明顯另有所圖

荊州處於中心地帶、戰略要地,其重要性自不必多說,劉備、孫權、曹操都對荊州虎視眈眈。劉備本就在徐州之爭中被老曹擊敗,年近半百卻仍無所成,劉備自然需要一塊立足之地;曹操想要在造一統,荊州正是其南下的跳板,下一步當然就是進攻荊州。

果不其然,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攻取荊州。劉表的次子劉琮在蔡瑁的慫恿下不戰而降,荊州落到了曹操的手中。

荊州失守,劉備逃亡。這一切早就被孫權看在眼裡,但這並不是孫權想看到的。雖然孫權和劉表有仇,自己的父親孫堅就是死在了劉表部將黃祖手中,但荊州如此之快就失守還是讓孫權心驚。

早在劉備和孔明隆中對之前,就出現了“東吳版隆中對”。魯肅上書孫權分析天下形勢,認為日後必是曹操、孫權、劉表三家鼎立。

荊州到底是誰的?東吳借荊州予劉備明顯另有所圖

如今劉表去世,荊州被老曹攻陷。等於是三家鼎立之勢不復存在,孫權“一對一”豈能是老曹的對手?孫權早就有意荊州,可這時候也傻了眼。

曹操大軍南下,下一步必定是對付東吳。恰好,這時候孔明來到江東,孫權收到了劉備的求援信。孔明與孫權相談,雙方一拍即合,孫劉聯盟達成!

同年,老曹率百萬大軍急攻東吳,豈料遇到了超神的周瑜,又中了黃蓋詐降之計。老曹兵敗赤壁,兵士死傷大半,老曹不得已只能留曹仁、徐晃守江陵;樂進守襄陽,自己引軍北還。

周瑜攜赤壁新勝之勢,主動出擊,率領精兵數萬渡江北上攻取荊州。劉備此時駐軍樊口,為了表達孫劉結盟的誠意,劉備讓張飛出兵1000人支援周瑜。周瑜的軍隊很快攻克了南郡與在江陵的曹仁守軍展開激戰。

曹仁堅守江陵1年,死傷慘重,到了最後不得已只能棄城撤軍了。孫權來了一波多線操作,自己又帶兵攻合肥。孫權是個好領導,但是帶兵打仗的水平實在有限,合肥久攻不克,孫權只能撤軍。此時孫權見好就收,與曹操求和,這場持續兩年的混戰告一段落。

荊州到底是誰的?東吳借荊州予劉備明顯另有所圖

之後便是劉備“借荊州”了,與其說是“借”並不是很準確。治世遵循法度,各個州郡歸朝廷所有,朝廷在委派州郡官員進行管理;亂世之中朝廷失度,裂土割據之下就只能遵守叢林法則了——弱肉強食,憑本事得、憑能力取,這種情況本就沒有什麼借、還。

況且荊州並非是東吳周瑜一人攻下,周瑜只是攻克了

南郡、江陵。其餘州郡本來就是劉備出兵攻取的。

周瑜進攻江陵時,劉備趁機從樊口出兵攻取了武陵郡、長沙郡、桂陽郡、零陵郡。在第一次合肥之戰結束後,孫劉聯盟就進行了一次談判,劉備向孫權索要南郡。

荊州到底是誰的?東吳借荊州予劉備明顯另有所圖

孫權為什麼要將南郡給劉備呢?

但是周瑜有數萬精兵在南郡一帶活動,這時候劉備缺兵少量,孫權完全可以不讓南郡反而攻取劉備新得四郡,至此荊州就完全落入孫權手中。可事實是,孫權將南郡劃撥給劉備,名義上說是借荊州實際上只是將南郡給了劉備。

一方面,與曹操對戰雖然取勝,但只是慘勝,曹操並沒有大傷元氣,孫權不想再花精力在南郡上。周瑜在南郡等於是孤軍深入、無險可守,北面就直面曹操;南面就是劉備,等於說是四面臨地,南郡便是一塊燙手的山芋。

將南郡給劉備,讓他去經營。不久後,曹軍如果再次南下必先取南郡,讓劉備去耗費兵力和錢糧對抗曹魏、去幫自己守住門戶何樂而不為呢?

等到劉備將荊州經營完善後,我再坐享其成,討要荊州豈不妙哉?給一南郡予劉備,讓劉備給自己打工,然後在索要整個荊州,孫權這無疑就是“放高利貸”。

荊州到底是誰的?東吳借荊州予劉備明顯另有所圖

借荊州對於孫權來說百利而無一害,孫權心中有愧於劉備,所以劉備“借荊州”之後,孫權又是和親、又是給劉備錢糧、又是要出兵幫劉備攻益州,實則是孫權對劉備的一種補償。

亂世之中,沒有單純的愛,有的僅僅是單純的利益。沒有人是冤大頭,孫權借給劉備荊州也完全是出於東吳利益的考慮,能賺錢的買賣孫權當然樂意去做。

求關注o(* ̄︶ ̄*)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