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朱子和与王阳明思想之异同

朱熹——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强调理是世界的本质,理气论,“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讲求“格物致知”。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在思想上有理气论、动静观、格物致知论、性即理论等观点。形成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

浅谈朱子和与王阳明思想之异同

王守仁——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精通儒、释、道三教思想。思想主张——心即理,吾性自足,心外无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惟求其是。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离开人的思想意识,任何事物便不存在。

浅谈朱子和与王阳明思想之异同

一、相同之处

朱子和王守仁都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集大成者,两人都是唯心主义者,同出于封建社会之中,两人生活的年代虽有很大不同,但思想上有诸多想通,两人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为封建社会发展扫清道德障碍,主张“明人伦”的教育目的。 朱熹和王阳明都认为天地间有一个理在,都是理学大师,这个理是天底下万物都遵循也应该遵循的准则,“理”的意思就是即规律,精神,“气”:即物质,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材料,理是不能脱离气而存在的,人是因为有私欲在,所以理不明,这个准则没有发挥最大的作用,所以社会就乱。反过来,要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就应该从人的私欲克制下手,以修身为手段,使自己的私欲缩小到一是因为有私欲在,所以理不明,这个准则没有发挥最大的作用,所以社会就乱。反过来,要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就应该从人的私欲克制下手,以修身为手段,使自己的私欲缩小到一后来二者产生的分歧越发大了,所以朱熹提出的核心是“存天理,去人欲”即“变化气质”之情.他强调“先天性”,“必要性”,他认为要想超过禽兽必须进行道德教育,强调道德教育的自律.目前,道德教育只是宣传,他认变道德教育应先是他律,然后再是自律。

王阳明认为儒家的精髓并不在乎所谓的理想准则 而在于完整的人格,在于通过知和行来修正自己,最终达到圣人标准,也就不单纯是通过修身来实现目的,更强调行来实现修身和实现目的,属于行动派。

浅谈朱子和与王阳明思想之异同

二、不同之处

朱熹与王阳明的区别确实是在“性即理”与“心即理”上,但这个东西并不玄乎,可以用大白话说清楚。

朱熹讲性即理,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但是我们在生活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许多偏见,包括潜意识里的偏见(理学上叫未发之前),比如“我长得不好看”、“我没用”等等,人的全部思想由这些条件出发,同时产生了许多负面情绪,遮蔽了人的眼睛,影响了人的行动。这些偏见不是人的本性,不是天理而是人欲,而朱熹把这些人欲看做人心里的墙,人要把这些墙必须拆除,所以朱熹是拆迁队的。

而王阳明是心即理,他的意思是,难道我不把墙拆掉,我就得一直在这里,别的什么都不干?墙是死的,可人是活的,我们绕着墙走,也能照样前进,表面上看绕着墙走是走弯路,可是走的更快,拆迁队拆一睹墙走一段路,看似直路却是费工费力,事倍功半。那个弯路在王阳明哪里看来才是我们追求要走的路,我们的目的不是拆墙,而是前进,所以只要能前进,拆墙绕路只要目标一致,目的良知,绕路走也可以,有点像电影阿甘正传的主人翁一样。

再者,王阳明认为:天理在人心中。但人心的理需要实践求证。知和行要同时进行,是相辅相成的。 阳明心学是行动派,是知行一体的,

就拿“心即理”来说――他认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权威,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他并不认为万事之中存在理,他认为“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王守仁不谈性,只谈理;不像朱熹谈理与性.

“致良知”来说――王守仁认为良知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像上了一层灰尘.致良知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

“知行合一”来说――他认为知的过程就是行的过程,知行不能脱节,知行是一个过程,他认为行的开始就是知.这与朱熹是恰恰相反的.

他提出的道德修养方法--王守仁强调顿悟,他做的是减法,良知本来就存在.(1、内省:淡化了读书的作用,更强调实践的作用。2、事上磨练.即在行动中学习.他认为一切学习都是在行动中进行的.)

浅谈朱子和与王阳明思想之异同

而朱熹认为: “格物致知”, 即天理需要究物的规律,而轻视实践的重要性。并认为需先知而后行。即知和行是分裂的两个阶段。 周敦颐认为: 真理只需向心求证。类似于佛教的禅宗思想。同样也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

其实从现代潮流看,朱熹更强调的是世界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强调真理的绝对性和客观性。而王阳明更强调人的主观价值和人性的至高无上。他们无所谓谁对谁错,各有侧重而已。

从他们的实际影响来看,中国受朱熹的影响更大,从有利的方面来说,他让整个国家更和谐,更有序,更统一,但是他的学说也容易导致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样的教条,在精神上和思想上给普通民众套上重重枷锁。

而王阳明的学说更多的影响了年轻的日本,在它理论的发轫之下,日本国进行了雄心勃勃的明治维新,走上了一条富国强兵的道理,几十年后,中日甲午决战,李鸿章精心建立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古老中华帝国低下了高贵的头颅,直到50年后的1945年,中华民族才稍稍抬起头来,从此走上了一条漫长的追赶道路。

浅谈朱子和与王阳明思想之异同

如果要我在两人之间选择一个做老师,我选王阳明。

王阳明可不单单是个学者,他同时是政治家和军事家,一生用他的辉煌业绩,印证着他知行合一的理论,实践着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位一体的人生。

而朱熹更像是伟大的教育家和艺术家,还记得那首诗吗,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多么绝妙的诗歌,这是才华,灵感和机遇的完美统一,就单品而言,就是李白也不敢说一定能写出这样级别的诗歌,朱熹就算一辈子什么也没做,单单就写了这么一首诗,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也是响当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