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最接近科学的儒家巨擘

提到朱子,我想大多数人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这样几个词——迂腐、封建、顽固、虚伪、歧视妇女、假道学等等,有相当一部分人甚至把朱子的出现,当作中国近三百年开始落后于西方的根本原因。更有甚者,就连韩侂胄污蔑朱子的不实之词,诸如私通尼姑之类,在某些人看来,都成了朱子“板上钉钉”的罪状。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今天我们就来挖掘一下,朱子除了“道学家”之外的另一面——朱子,原来是一位,具有科学思想的学者。

朱子——最接近科学的儒家巨擘

1、童年的发问

话说朱子在五六岁的时候,经常一个人坐在某处发呆、想问题。他想的问题是这样的:“天地四边之外,是什么物事?”在那时候,大多数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都是:“天地是没有边际的。”可是小朱熹不这么认为,幼小的他总觉得,这天地总有个尽头吧,而这尽头之外,一定有不一样的,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就像这个墙壁之后,总有别的什么东西一样。他特别想知道这东西是什么,于是他想啊,想啊,几乎都生了病:“思量得几乎成病。”

直到朱熹很大年纪了,他回想起这件事的时候,还是会颇为遗憾地发出感慨:“直到今天,我还是不知道啊,那个墙壁之后,到底有什么东西。”

现在很多人认为,中国古人没有探索精神,不愿意探索大自然,可是,看看朱子,他居然能为“天地之外有什么物事”这样的问题思索一辈子,怎么能说中国人没有探索精神呢?

2、《大学》的改定

我们都知道,朱子是“新儒学”的集大成者,他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作的注解——《四书章句集注》,成为了此后数百年儒学教育的“标准教科书”。在他之后,儒家古老的《五经》体系被抛弃,《四书》体系则被建立了起来。

不过,朱子所做的贡献绝不仅仅是“注解”“提倡”,实际上,他在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进行注释的同时,也对他们进行了规模不小的“再创造”。

朱子——最接近科学的儒家巨擘

在朱子之前,《大学》仅仅是《礼记》中的一篇,并不引人注目,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个《大学》还是残本。我们知道,《大学》中家喻户晓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的文本就是以这八条目为核心编排的,每个条目都有对应的详细解说。

可接下来问题来了,朱子在翻看原本《大学》的时候,发现“格物”这一条的注解在《大学》原本里没有!《大学》原本里只有孤零零的“致知在格物”一句,至于“格物”是什么?抱歉,原本《大学》里没写,也没人知道。

怎么办呢?朱子决定——自己补上!于是,在没有丝毫依据的情况下,朱子“凭空”补上了“格物”这一条目的注解,后人也称朱子补上的这段注解为《格物补传》。这个《格物补传》是什么样的呢?请看下文: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未有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如果我们抛弃所有的偏见,细心解读这段话,就很容易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格物”的意思,毫无疑问就是探索自然,总结自然规律!“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这不就是说,所有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应该以了解万物之“理”(自然规律)为基础吗!!

不要小看这段话,这段话就是朱子对《大学》做的最大的在创造,是朱子,第一次把“探索万事万物的道理”当作治国平天下的前提。而这一点,无论是之前的孔孟,还是后边的王阳明,都是没有提到的,或者不认同的。

朱子——最接近科学的儒家巨擘

那么,我所说的是朱子的本意吗?别惊讶,就是的!请看朱子对于“格物”的几条具体解说:

“天下之事,皆谓之物,而物之所在,莫不有理。且如草木禽兽,虽是至微至贱,亦皆有理。”

“万物之荣悴与夫动植大小; 这底是可以如何使? 那底是可以如何用; 车之可以行陆,舟之可以行水,皆所当理会。”

有一次学生问朱子:“物必有理,皆所当穷?” 朱熹回答说: “学者须当知夫天如何而能高,地如何而能厚,鬼神如何而为幽显,山岳如何而能融结,这方是格物。”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不会再有什么疑问了。

3、朱子对自然的探索

朱子曾说过:

天地初间只是阴阳之气。这一个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拶得许多渣滓,里面无出处,便结个地中央。气之清者便为天、为日、为星辰,只在外常周运转,地便在中央不动,于是在下。

这段话其实很像如今的“旋转星云说”,甚至有些人认为,康德的“星云假说”就是受了这一段话的影响。

朱子还和学生认真考虑过,地球到底有没有在“天”中浮动的问题。

学生说:“然则冬夏昼夜之长短,非日晷出没之所谓,乃地之游转四方而然尔。”

朱熹说:“然。”

另一个学生说:“人如何测得如此?恐无此理。”

朱熹说:“虽不可知,然历家推算,其数皆合,恐有此理。”

除此之外,朱熹还对生物起源问题发表过精彩的评论:

天地之初,如何讨个人种?自是气蒸结成两人后,方生许多万物。所以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后方说“化生万物”。当初若无那两个人,如今如何有许多人?那两个人,便如而今人身上虱,是自然变化出来。

我们可以设想一个场景,朱熹因为某种原因,被强行“穿越”到了同时期的西方中世纪,在和路人交谈的时候,朱熹没有管住自己的嘴,不小心说不出了上面那段话。于是乎……朱熹被教廷抓了起来,上了火刑柱……

另外,很多人都知道王阳明格朱子的故事,却很少有人知道,朱子也格过竹子。有一次,朱子听一道士讲竹子夜间生长,白天不长。于是有一天,朱子闲着没事,就晚上、白天各量竹子一次,最后得出结论:这个道士错了。

姑且不论朱子结论是否正确,但我觉得,比起静坐盯着竹子看一个月,这才是朱子真正服膺的“格竹子”方式罢。

以上这些只是朱子探索科学的几个尝试,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朱子——最接近科学的儒家巨擘

最后,让我用一段李约瑟对朱子的评论,作为本篇图文的结尾:

当我们进一步考察这一精心表达的自然体系时,我们不能不承认宋代哲学家所研究的概念和近代科学上所用的某些概念并无不同。并且朱熹对宇宙本质的洞察力,因此就要比他的任何中国和欧洲的注疏者和翻译者所承认的更为先进得多。我相信由理学所总结的中国思想对欧洲思想的贡献,比迄今为止人们所充分认识到的要大得多。

参考文献:

1、 席泽宗:《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科学方法》

2、 杜车别:《中国历史停滞吗?对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再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