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醫療行業“支付寶”,OODA Health打通保險公司、醫院和患者三方

在美國,醫院通常需要墊付費用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治療結束後,醫院自行收集和整理醫療賬單,並向保險公司遞交索賠申請,由後者負責賠付。如果賠付額不足,醫院再向患者寄賬單,等待患者支付剩餘款項。

在此過程中,醫院付出了更多精力,也承擔了更多風險。同時,多方交互難免出現交流摩擦、支付延遲,甚至會由於賬單複雜而產生壞賬。

《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在2018年估算了一家大型學術醫療中心的計費管理成本。結果顯示,與醫院所進行的賬單管理活動相關的費用佔專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初級保健就診佔14.5%、急診佔25.2%、普通內科住院佔8.0%、門診手術佔13.4%、住院手術佔3.1%。如果簡化索賠處理流程,一家醫院在每項索賠上平均可以節省200美元。

“我認為醫療服務提供者不應該從事收集病人信息和跟蹤賬單的業務,他們應該更專注於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而保險公司和其他支付者才是負責從患者那裡收取醫療費用的人。”表達這個觀點的是一家醫療科技初創公司的聯合創始人Giovanni Colella。他創立的公司名為OODA Health,2017年成立於美國舊金山。

打造医疗行业“支付宝”,OODA Health打通保险公司、医院和患者三方

用創始團隊的話來說,OODA Health的成立是為了改變美國醫療支付體系。通過促進醫療保險公司、醫療服務提供者和患者之間的相互協作,OODA Health要讓美國醫療行政系統跟上時代創新的步伐。

連續創業背景+經驗豐富團隊=明星創業公司

OODA Health由Giovanni Colella和Seth Cohen共同創辦。然而,這並不是Giovanni Colella第一次創業,成立OODA Health之前,他曾創辦過兩家公司,Seth Cohen正是他創辦的第二家公司的早期員工之一。

1998年,Giovanni Colella與Gary Gannot共同創立了Relay Health,Giovanni Colella擔任總裁兼首席執行官。Relay Health是一家主要提供實時在線醫患溝通服務的醫療技術公司,通過連接患者、醫療服務提供者、藥房、付款方以及製藥公司,Relay Health提供的醫患在線諮詢工具可以簡化整個醫療交互流程,降低成本並改善護理結果。

Relay Health提供的服務還可以讓患者在家中維護自己的個人健康記錄、查看處方藥清單並申請續期、設置預約、接收檢測結果,以及與醫療服務提供者進行安全通信。

完成F輪融資後,2006年,Relay Health被全球知名的醫療服務和信息技術上市公司McKesson(NYSE:MCK)收購。

2008年,Giovanni Colella再次創業,與另外兩名夥伴Bryan Roberts和Todd Park共同創立了Castlight Health。這是一家提供醫療保健導航的服務公司,Giovanni Colella擔任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成立當年,Castlight Health便引入一款由大數據驅動,讓醫療價格更透明的工具;2012年,該公司推出第一個消費級健康平臺,二者相輔相成,為美國數百萬人提供了滿足多種健康需求的綜合導航平臺。

2014年,Castlight Health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成功IPO,股票交易代碼為CSLT,估值為20億美元。Seth Cohen曾在Castlight Health擔任銷售和聯盟副總裁,他帶領的團隊負責建立市場合作夥伴關係和維護關鍵客戶。

第一家公司被上市大企業購買,第二家公司成功IPO,Giovanni Colella可謂功成名就。幾年以後,Giovanni Colella選擇再出發。這一次,他將眼光放在了醫療行業支付體系上。在醫療行業浸泡多年的他,很早就發現了一個潛在問題:美國醫療支付體系的繁雜導致每年產生大量的資金浪費。

“做出改變很困難,但不能永遠拖延下去。”帶著重建醫療行業支付體系的目標,2017年,Giovanni Colella帶著Seth Cohen,又一次踏上創業之路,成立OODA Health,並組建了一支擁有數十年醫療行業經驗的領導團隊。

吳曉波在《騰訊傳》裡說,絕大多數人的創業,都是過往經驗的一種延續。Giovanni Colella也不例外。親自牽頭搭建過醫患實時在線諮詢平臺和綜合醫療導航平臺,Giovanni Colella沉澱了豐富的互聯網醫療經驗,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的人脈資源。

前文講過,Seth Cohen是Castlight Health早期的員工之一,他擁有斯坦福大學和哈佛大學的學位。在Castlight Health,Giovanni Colella親眼見證Seth Cohen從初級銷售員成長為該公司的董事,在他眼裡,擁有商人潛質的Seth Cohen將會給新公司帶來巨大的能量。

OODA Health成立後,Giovanni Colella擔任首席執行官,Seth Cohen擔任總裁。他們還吸引了一群有豐富行業經驗的行業高管加盟,例如曾在微軟、雅虎、美國航天局擔任重要職務的Usama Fayyad,擁有豐富的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研究經驗。加盟OODA Health後,他擔任該公司的首席技術官。

一些曾在Castlight Health任職,後來又離開的人員,也紛紛歸來,加入Giovanni Colella的團隊。

帶領過Castlight Health數據分析團隊的Sophie Pinkard,如今是OODA Health的產品負責人。曾擔任過Castlight Health首位首席技術官的Anshul Amar,現在擔任OODA Health的首席架構師。曾在Castlight Health負責市場戰略實施的Midori Uehara,目前是OODA Health的產品營銷總監。

打造医疗行业“支付宝”,OODA Health打通保险公司、医院和患者三方

OODA Health創始團隊(截圖來自公司官網)

創始人有連續創業背景,且創業經歷較為成功,領導團隊有豐富的行業經驗,且團隊技能分配均勻。更為重要的是,OODA Health是帶著使命而來:變革醫療支付體系,專注於打造零售般的實時支付系統,這在美國醫療行業尚屬首創。

OODA Health成立伊始便如明星般,在行業賺足了眼球,行業知名投資機構和大型保險公司紛沓至來。知名風投機構Oak HC/FT送來200萬美元種子輪資金,加州藍盾(Blue Shield)不僅與OODA Health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係,還提供了150萬美元股權投資。

成立第二年的9月,OODA Health完成了由Oak HC/FT和DFJ領投,一些大型健康保險公司和醫療服務提供者參投的4050萬美元A輪融資。

醫生+患者+保險公司=實時支付體系

“作為消費者,我們習慣了簡單、即時的交易。但在醫療領域,計費管理既費時又昂貴。”OODA Health聯合創始人兼總裁Seth Cohen解釋了自己跟隨Giovanni Colella創業的初衷:“我們要通過技術簡化索賠流程,建立一個實時支付系統,讓醫生、患者、保險公司各司其職,不再為賬單支付情況擔憂。”

在新建的醫療支付體系裡,OODA Health更像是醫療服務提供者、支付者以及患者之間的“潤滑劑”,促進他們相互協作、實時交互,從而將複雜、不透明、不可預測的支付體系,重構為更接近人們在日常消費中所遇到的零售支付體驗,同時降低醫療計費管理成本。

打造医疗行业“支付宝”,OODA Health打通保险公司、医院和患者三方

OODA Health工作原理(截圖來自公司官網)

一般情況下,患者結束治療,需要等待數週才能收到醫療賬單,醫院需要等待更長時間才能收到費用。要想實現實時支付,讓醫院及時獲得款項,OODA Health首先需要做的是,打破索賠流程繁瑣的桎梏。

為此,OODA Health與美國加州藍盾(Blue Shield)醫療保險合作,雙方聯手打造了一個基於雲計算的軟件平臺。該平臺可以簡化索賠裁決、醫療計費和患者信息收集流程,並提供直觀的患者醫療賬單。

同時,OODA Health與醫療服務提供者建立合作關係,並充當處理賬單文件的中間人角色,幫助醫療服務提供者退出賬單收集的業務流程。當患者接受治療後,OODA Health的軟件平臺根據電子健康記錄中的內容,第一時間向醫療服務提供者支付費用。任何未解決的付款問題都不再由醫療服務提供者直接處理,而是由OODA Health負責與患者交涉。

用OODA Health聯合創始人兼總裁Seth Cohen的話來理解,OODA Health其實更像是一家信用卡公司。“如果消費者在一家餐廳用餐,並選擇用信用卡支付,那麼餐廳會立即得到付款。消費者後續的還款事宜將會由信用卡公司負責跟進。”

目前,美國加州最大的獨立醫師協會希爾醫療集團(Hill Physicians Medical Group)已與OODA Health達成合作。2019年初,希爾醫療集團將OODA Health的軟件平臺應用於位於奧克蘭的診所Hill Health,助其診所簡化患者賬單收集過程,並享受OODA Health提供的實時理賠支付服務。

此外,醫療服務提供者如Dignity Health,以及醫保組織Anthem、亞利桑那州的藍十字藍盾(Blue Cross Blue Shield)、馬薩諸塞州藍十字藍盾子公司Zaffre Investments等,也與OODA Health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係。

之所以能夠吸引眾多合作方,主要在於OODA Health的實時理賠系統可以幫助整個醫療生態系統實現多贏。健康保險公司可以避免延遲收費和因錯過付款期限而受到處罰;面臨較高免賠額和自付費用的患者無需第一時間向醫療服務提供者支付費用,同時直觀的賬單讓他們更容易理解;醫療服務提供者也不必追討未結餘額,他們可以很快獲得報酬。

OODA Health的主要收入來源於保險公司,保險公司會向其支付一定的管理費用和風險分擔費用。但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出,OODA Health在患者這一方承擔了較大的風險。如果患者不及時支付剩餘醫療款項,並且知道拖欠醫療費用不會對他們的信用評分造成影響時,OODA Health將無法實現資金流的有效運轉。

好在大數據的應用可以降低這些風險。患者在保險公司填寫保單時,需要將信用卡信息登記在付款文件中,並且可以選擇提前付款的選項。與保險公司合作,收集患者信息時,OODA Health可以通過大數據平臺,提前瞭解患者有可能出現的支出計劃。

“假如一位患者做了懷孕超聲波檢查,我們就能知道未來9個月,這位患者的支出可能有哪些,從而提前列出一個可持續的支出計劃來滿足需求。”OODA Health聯合創始人兼總裁Seth Cohen說。

當然,複雜體系的形成並非一日之功。OODA Health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Giovanni Colella清醒地意識到:“如今的醫療支付網絡是一個由支付規則、理賠流程和中介機構組成的大雜燴。改變這個行業,不僅需要技術上的修復,還需要在包含諸多關聯的複雜系統中重新思考這一切。”

國內已出現即時“秒賠”系統

在一定程度上,OODA Health提供的服務與TPA(Third Party Administrator),即第三方服務有些類似,二者都處理理賠事宜。

但不同的是,OODA Health只專注於實時理賠支付,而TPA公司的業務包括提供新契約與保全服務、處理理賠、提供客戶服務、搭建醫療服務機構網絡、安排醫療費用結算服務等。

並且,OODA Health充當連接者的角色,與醫療服務提供者、支付者以及患者在同一張網裡。而TPA公司如果按照服務對象來劃分,有三種獨立的類型:服務於支付者(醫保、商保、個人)、服務於醫療服務提供者以及服務於患者,即提升患者就醫體驗。

事實上,當醫療實時支付在美國方興未艾時,國內早在2016年,就出現了類似於OODA Health實時支付系統的商保直賠系統。

2016年8月,武漢市中心醫院正式發佈全國首個“健康商保在線直賠直付”系統,商業健康保險用戶在該院就醫可享受“醫保+商保+自費”一站式綜合支付,商保理賠實現即時“秒賠”,即在門診繳費和出院結算時可以享受在線直賠。當時,平安和泰康兩家險企同時接入武漢市中心醫院。

同年12月,“平安好醫生”與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聯手打造創新型“互聯網+保險+醫院”模式,並在業內率先推出商保直賠系統。平安人壽總經理助理李文明表示,此次落地的商保直賠系統,構建了一個公立醫院直接對接商業保險的行業範例,是中國式HMO管理開放平臺的第一個試點。

此後,眾安保險與微醫聯手打造國內首款針對互聯網醫院門診費用的商保直賠系統,鄭州市中心醫院上線國內首個三甲醫院商保直賠平臺……商保直賠逐漸成為我國醫療支付領域的發展趨勢。

有業內人士表示,由於健康險種類繁多、醫院內部系統等技術原因,當越多越多的保險企業接入醫院時,醫院系統可能會在安全方面面臨巨大壓力,從而拖慢商保直賠業務的發展。不過,從長遠來看,健康險通過支付切入醫院,可以形成一個大型生態圈,並對現有醫療行業格局產生巨大影響。

文 | 程小琴

添加時請註明:姓名-公司-職位

後臺發送關鍵詞即可獲得相關好文

段濤、蔡江南、孫琦等王牌導師傾囊相授,長按識別上方二維碼,讓我們一起,穿越寒冬!

近期推薦

★ 【5G+醫療健康專題報告】

★ Rock Health2019年Q1投融資報告

★ 心臟康復中心井噴,中國心臟康復發展迎來春天

★ 產品、服務和支付方得失,中國醫療穿越過渡期

★ 中國醫療激盪二十年,大勢中的掙扎與創新

★ 用大數據挑戰傳統健康險,6年融資9.25億美金,爭議不斷的Clover Health前景在哪?

動脈新醫藥

★ 全球前十基因測序公司排名:測序技術升級,行業或繼續降低服務價格

★ 這家微流控技術公司與二代測序鼻祖Solexa系出同門,獲紫牛基金與英諾天使青睞

★ 科創板生物醫藥企業再添五家,安瀚科技、科前生物已進入問詢狀態

★ 科創板生物醫藥企業再添五家,安瀚科技、科前生物已進入問詢狀態

★ 中國科學家乳腺癌早篩研究功勞被抹殺,兩年後事情真相被披露

★ 從專利之爭到商業之爭,CRISPR大神的基因編輯企業佈局盤點

康復專題

★ 心臟康復中心井噴,患者數量、器械銷售增長迅猛,中國心臟康復發展迎來春天

★ 中國言語康復產業梳理:一二線市場逐漸成熟,頭部企業營收超2億,增速超100%

★ 投資、收購和自建,華邦健康以德國康復醫院為樣板,打造本土的康復醫院

★ 全美最佳康復醫院在研究什麼?中風康復項目最多,國內轉化研究需“大跨步”

★ 中美標杆康復醫院PK,中國標準制定、人才培養尚需完善

★ 康復產業大有可為:中美體量相差35倍,部分民營康復醫院利潤超15%

★ 全美榜首康復醫院的152名研究人員中,生物醫學工程佔主導,高校人才聯動是關鍵

★ 連續28年佔據全美康復醫院榜首,Shirley Ryan AbilityLab有何獨特之處?

聲明:動脈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動脈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文中出現的採訪數據均由受訪者提供並確認。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點擊“閱讀全文”,“”你260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