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放牛娃到清華副校長,他考研3次,讀博7年,做出“諾獎級”成果

2013年,一項由中國科學家完成的科研成果—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科學發現在國際上引發了巨大關注。很多領域內科學家都表示,這項科研成果,將大力推進信息技術革命,對人類生活產生巨大影響。

楊振寧對科研成果的評價是:“這是中國本土首次諾獎級的實驗,也是第一次在本土實驗的基礎上,發表出了諾獎級的科學論文。”

領導這一科研項目的科學家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教授。

從1999年學成回國,薛其坤一直率領團隊在量子物理研究中執著探索創新,取得了多項世界領先水平的創新成果。如果僅從履歷上看,1963年出生的他可謂是順風順水:35歲當教授,41歲就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50歲攻克量子世界難題。

此外,2016年9月,有中國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結果揭曉,薛其坤獲得“物質科學大獎”,獎金100萬美金。2018年,薛其坤院士領銜的科研項目成為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的候選項目之一,有望獲得這項重量級獎項。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位頂尖科學家曾經考研3次,讀博7年,從一個農村放牛娃一路成為清華副校長,並發現諾獎級科研成果,成功的背後是幾十年如一日的艱苦努力。

如今,身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的薛其坤錶示,希望將來某一天,做科研,也能成為年輕人的偶像。

從放牛娃到清華副校長

1963年,薛其坤出生於蒙陰農村,小時候家裡窮,農忙時不上課,父母平時都忙著下地種田,哪有時間管你讀不讀書?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1980年,17歲的薛其坤還是順利考進了山東大學。

從放牛娃到清華副校長,他考研3次,讀博7年,做出“諾獎級”成果


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曲師大物理系,一心想報考哈工大的研究生,結果高等數學只考了39分。

落敗的他憋了一口氣,回到學校一邊教書一邊苦讀。兩年後,報考中科院物理所,這次更慘,物理只考了39分。

從放牛娃到清華副校長,他考研3次,讀博7年,做出“諾獎級”成果


連續兩次落榜,對他的心理打擊非常大,周圍人也勸他別固執,可他還是鼓起勇氣考了第三次,終於考入中科院物理所。

1990年7月,薛其坤碩士畢業,獲得理學碩士學位。9月進入中國科學院大學物理研究所,攻讀凝聚態物理專業博士學位。人家讀博士,5年,他卻花了整整7年。

其實在碩士畢業後一兩年,他一度想放棄自己的科研生涯。那時身邊許多人下海,每天看起來都特別充實。薛其坤卻不知道該做什麼,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從放牛娃到清華副校長,他考研3次,讀博7年,做出“諾獎級”成果


當時,薛其坤在北京讀研,妻子和孩子在山東生活,他想給家人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可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辦,看到人家都過上穩定幸福的生活,自己的前途在哪兒都不知道。直到有一天,導師陸華的日本同學來華訪問,相中了薛其坤,便安排他去日本留學。他的人生才由此迎來轉折。

薛其坤對日本的歲月記憶猶新,“那時候,每天就是三件事,吃飯、睡覺、搞科研。有時困得坐在馬桶上都能睡著。”在日本學界,櫻井利夫治學以嚴格著稱。這位導師要求薛其坤一週工作6天,7點來實驗室,11點之前不許離開。不管颳風下雨,必須準時到達。

從放牛娃到清華副校長,他考研3次,讀博7年,做出“諾獎級”成果


櫻井利夫

薛其坤在日本語言不通,作息嚴苛,讓薛其坤感覺異常孤單,跟家人通電話,幾乎要落淚。

有一次,上幼兒園的兒子,在電話裡給他背剛學到的課文:“我是中國人,我愛自己的祖國…”聽著兒子稚嫩的童音,薛其坤忍淚振作了起來。

他起早貪黑做實驗,實在感到疲倦了,就躲進廁所裡小眯一會兒。功夫不負有心人,1995年,他取得一個科研上的重要突破。導師櫻井利夫獎勵他去美國,做一個20分鐘的學術報告。結果這20分鐘的學術報告,又給他逼出一項技能。

薛其坤的英語口語非常差。甚至沒辦法完整說一段話。他就把演講一字一句抄下來,專門找了一個房間,一個單詞一個單詞地訓練,從頭到尾,模擬了80多遍!他不但糾正了發音,還把演講進度控制在秒上,連每一個單詞做什麼手勢,他都練習到位。果然,報告結束時,現場爆以雷鳴般的掌聲,所有學者都前來祝賀他。當時那份成功的喜悅,就像夏天喝冰鎮啤酒一樣舒爽。

從放牛娃到清華副校長,他考研3次,讀博7年,做出“諾獎級”成果


這段艱苦的求學經歷,重燃了他對科學的好奇心、對工作的熱愛、對科研的責任,還促成了超刻苦的學術精神。

回國後的薛其坤,已經完全像變了一個人。20年間,他沒休息過一個完整的假期和週末,每年平均工作時間在330天以上,每天工作時間在15小時左右,年平均工作時間,高達5000小時…

從放牛娃到清華副校長,他考研3次,讀博7年,做出“諾獎級”成果


厚積薄發的他,1998年8月,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在中國科學院物理所工作,擔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99年3月,擔任凝聚態物理中心SF4研究組組長。9月,擔任中國科學院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4年6月,擔任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同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 。

2005年11月,41歲的薛其坤成為中國科學院當中,最年輕的院士之一。

2006年4月,他進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工作,擔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系副主任(-2010年6月)。2008年,擔任北京郵電大學電子工程學院院長。

2010年7月,出任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物理系主任(-2013年3月)。2011年,出任臨沂大學凝聚態物理研究所所長。

2013年3月,出任清華大學校長助理、科研院院長、理學院院長、物理系主任(-2013年5月)。5月,任清華大學黨委委員、常委、副校長 。7月,任中共清華大學委員會委員、常委 。

20年如一日的堅持,如果沒有對學術的專注,沒有與科研成果的較勁兒,這種生活就會苦不堪言。但薛其坤感到無比快樂。

堅守7—11

在薛其坤看來,他最缺少的就是時間。2013年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薛其坤和他的團隊花費整整4年時間。

“就我瞭解,全世界從事實驗物理研究並取得重要成就的人無一例外是刻苦的。”他平靜地說。

清華大學物理系前系主任朱邦芬院士對他的評價是“其坤成長在貧困的沂蒙山區,少時的艱苦生活練就了他特別能吃苦的堅韌性格。他遇到過許多困難,但總是樂觀面對,我把這總結為他的情商特別高”。面對好友的評價,薛其坤笑言:“我自然也有許多不如意的時候,但真覺得沒什麼過不去。也許與情商有關係吧。”

薛其坤每月都要參加國內外的學術交流活動,同時還要參加項目申報及各類評審活動,管理科研團隊,還擔任了學校的行政職務。這一切都需要時間。“我正在努力尋找一個支點,在不減少科研工作有效性的同時,在別的方面也能作出貢獻。如果有一天,我發現行政工作影響了科研,我想我會毅然決然地選擇辭去。”他說。

錢學森曾經提出“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的沉重問題。對此,薛其坤說解答“錢學森之問”的癥結仍在於時間。

“科學就是科學,來不得半點馬虎,人才的培養也要循序漸進,不能有絲毫的躍進。我們曾經歷了特殊的時期,像我這一輩人接受正規的系統科學訓練已經很晚,所以我們需要比別人更加刻苦彌補這個差距。”

薛其坤把更大的希望寄託在他的學生身上。他說,這些孩子們從小受到了完整的科學訓練,所以他常要求他們把實驗技術做到極致,基本功練紮實了才能有更大的成就。

他告訴學生,“7—11”的生活不是誰都可以。你若不能深入其中,這樣的刻苦便是一種痛苦,最終會讓人崩潰;你若進入了這個科學的世界,便能從中獲得快樂,這樣的堅持便是一種享受。

就在半年前,他的團隊在實驗上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凝聚態物理中,量子霍爾效應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整數量子霍爾效應和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實驗分別發現於1980年和1982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次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量子霍爾效應家族最後一個有待實驗發現的重要成員。

這一成果,在國內外引起很大的關注,被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稱之為“諾貝爾獎級”的科研成果。薛其坤為更多人所知,網絡上開始流傳著他各種版本的事蹟。

但是對薛其坤來說,那個小小的實驗室才是他的歸宿。“我與其坤一起出差,晚上12點回到北京,他仍堅持要去實驗室再看看,我自問做不到這樣的堅持。”朱邦芬說。

“當你的實驗數據比別人更準確、更漂亮時,那種快樂,你能體會嗎?當你把一個複雜的龐大的儀器用得像騎自行車一樣熟練時,那種自如,你能體會嗎?當你的研究獲得突破性進展時,那種驕傲,你能體會嗎?”說這話時,薛其坤臉上帶著笑意,身體微微前傾,有些急切地望著記者追問道,“你能體會吧?”

博士生馮硝告訴記者,學生們從薛老師這裡獲得最多的是他對科學的態度和理念。“老師常跟我們說,你們不要為了發文章來做實驗,你們今天所做的一切是為了把某個科學問題搞清楚而已,並通過這個過程培養你們未來從事科學研究的基本技能。”

未來科學大獎

2017年1月15日,首屆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京舉行。在數十名全球頂尖華人科學家、諾獎得主以及眾多優秀企業家見證下,清華大學副校長、物理系教授薛其坤,獲頒“物質科學獎”,獎金為100萬美元。

未來科學大獎是中國大陸第一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旨在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獎勵為大中華區科學發展做出傑出科技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

頒獎儀式莊重而感人,在場的每一位觀眾都感受到了對科學的尊重,以及正在崛起的中國對原創、具有突破性基礎研究的渴望。事實上,未來科學大獎設立的初衷也是源於此:尊重科學。

從放牛娃到清華副校長,他考研3次,讀博7年,做出“諾獎級”成果


清華大學副校長、物理系教授薛其坤

獲獎時,薛其坤說:

我是第一次參加“未來科學大獎”的頒獎典禮。我想借此機會代表一個科學家感謝“未來科學大獎”,感謝“未來論壇”,特別要感謝“未來科學大獎”的捐贈者們。

我知道,你們做的事業,像我們做的研究一樣,非常得不容易。但是,你們用無私的奉獻,在中國的科學發展中留下了濃重的一筆。你們給我的不僅是沉甸甸的獎金,更多的是一種人文的情懷,這在中國的科學發展史上是一項里程碑式的事件。他們希望科學家推動中國的科學,使中國的科學對世界文明、對人類進步做出貢獻,弘揚的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我感謝你們!

在座的還有外國朋友,他們也知道中國的科學家在世界上是最幸福的。中國的科學正處在黃金時代,我本人就是這個黃金時代的幸運者。今天,我非常榮幸能夠獲得“物質科學獎”獎。這筆沉甸甸的獎金又給我這隻小船注入了核反應堆式的動力。我會以今天作為新的起點,把我的小船加足馬力,奔向未來。

我想,50年以後,我這隻小船再次來到這個舞臺,把盧教授拿到的“生命科學獎”再囊括到我的手中。

成為年輕人的科研偶像

除了專攻科研,身為清華大學副校長,培養優秀學生也是薛其坤的責任之一。執教18年來,他帶出了17位博士後,72位博士和3位碩士。很多學生走上了教育的道路,成為清華、北大等高校的教授,把科研的火種傳遞了下去。

從放牛娃到清華副校長,他考研3次,讀博7年,做出“諾獎級”成果


在執教的過程中,他要求學生有“工匠精神”,要不顧一切追求極致。“必須要把功夫用到細節上。來不得半點馬虎。”

有一位學生,要根據幾年科研成果,寫一篇非常重要的論文。結果,薛其坤一看就暈了:“這個學生英文寫作水平,居然跟我的口語一樣差!”

他把論文發回給那位同學:“你先認真地修訂10遍,每改一次,存一個新版本。”第二天,他收到學生郵件,發現有兩個文件,隔存才1分鐘,那可是七八頁的論文啊!這下可把他給氣壞了。他馬上把學生叫到辦公室,從語法錯誤,到句間邏輯,一個詞一個詞帶著他改。“回去之後,你繼續改,第一遍查語法,第二遍查用詞,第三遍查段落間的邏輯聯繫,第四遍看整個行文的思路…”

小到每篇論文的標點符號,大到操作儀器時的手法習慣,他對所有學生都如此嚴苛。

從放牛娃到清華副校長,他考研3次,讀博7年,做出“諾獎級”成果


教育學生,薛其坤重在品格,收弟子至少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必須真的熱愛科研,第二,學會跟人相處、合作。

“不真心熱愛,你就吃不下來那份苦。好的科研團隊才能催生出一流的科研成果和科學家,做科研不能‘單打獨鬥’。即便你將來不做科研,與人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也是你終身受用的素質。”

雖然自己的學生裡,也有人中途選擇放棄,最終去了別的行業發展。對此,薛其坤錶示尊重。“只要你勤奮、執著、專注,就不會在世上一事無成,理想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要他真正做出一番事業,我願意衷心地祝福他們。”

在2017年參加央視“開講啦”節目中,薛其坤這樣說到:

2013年4月份的時候,我們這個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成果被報道,我是非常地高興。我的競爭者,當時也在做這個實驗,但是他們沒做過我們。

在問我問題的時候是帶著一種質疑的眼光,他說你的數據這麼漂亮,你肯定你的學生或者你沒對這個數據做任何的處理嗎?當然我有自信,沒有。

因為這是多少年來,我這個團隊共同努力,追求極致,認認真真,不分白黑,奮鬥的成果。過了一年零四個月以後,日本在這個領域的頂尖的一個研究組,美國頂尖的一個研究組,重複出了我們這個實驗。他們過了一年多在我們報道以後,才重複出來。所以當我們這樣一個新發現的,重要的物理效應經受到了時間的考驗,經受到了甚至是競爭者的考驗的時候,那給你帶來的那種喜悅和幸福是無以復加的。

假如我訓練學生不是嚴謹的,我們這個學生的數據是重複不出來,或者是假的,你在這裡聲稱你做了一個重大發現,發現了一個全新的物理效應,可以寫到教科書中去,如果這是假的,那對我的損傷可能就是巨大的。

我現在五十多歲了,我們用一個物理概念,慣性來比喻的話,儘管我的身體的慣性不是很大,但是我的內心,我精神上的慣性很大。

我停不下來,我想用這種追求極致的態度和這種精神去克服新的世界難題。其中一個就是我剛才提到的高溫超導,這是一個物理學的世界難題。

我想通過這種最挑戰的科學研究,我們培養最優秀的人才。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在這種追求極致的過程中享受到幸福,每個人都用追求極致的態度去對待你的工作,我想我們的國家,一定會變得更加強大。

最後呢我想用一張照片結束,這張照片是在兩年前我看到的,我一直記得它。大家知道2015年的也門戰亂嗎?也門戰亂的時候,我們有很多中國人在也門,在撤出這些中國人的時候,我們中國派了我們的“臨沂”號,我老家是臨沂,“臨沂”號的軍艦把他們撤出來。這次撤出的時候記者拍了一張照片,你看看,我們這個很有自豪感的小朋友,這個很高興的小朋友。

從放牛娃到清華副校長,他考研3次,讀博7年,做出“諾獎級”成果


你就知道一個國家的強大對你來講有多麼重要,所以呢我就希望在座的各位,把你的能力發揮到極致,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強大做貢獻。

如果每個人,我們十幾億人都這麼追求極致地努力,保持一個非常好的狀態,快樂的狀態的話,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就不遠了嗎?所以呢這張照片我一直保留著它。謝謝大家。

最後用薛老師的一句話來結束:

我願意期待將來某一天,做科研,也能成為年輕人的偶像。它不再是和貧困、枯燥掛鉤。你不能讓一個人飯都吃不飽,而去奮不顧身地參與科研。這個世界上的偶像有很多種,不一定非要是唱歌、演戲,每個職業都能成為偶像,年輕人對偶像的崇拜,也可以變得多元化,科學家,也能有光彩。


從放牛娃到清華副校長,他考研3次,讀博7年,做出“諾獎級”成果


從放牛娃到清華副校長,他考研3次,讀博7年,做出“諾獎級”成果


從放牛娃到清華副校長,他考研3次,讀博7年,做出“諾獎級”成果


(來源:募格學術、科技日報、一日一度、新民晚報、人民網、央視開講啦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