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是如何成為“紅軍之父”的

歡迎大家閱讀“景德鎮南河公安”頭條號。如果您喜歡本頭條號發佈的文章,還可點擊左上角關注我的頭條號,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薦

朱德是如何成為“紅軍之父”的

南昌起義時的朱德

在中國革命早期,與周恩來等人相比,朱德的地位並不高,職務也不顯要,而且在中共黨內資歷又比較淺,當時名聲並不響亮。即使在參加南昌起義的三支隊伍中,賀龍和葉挺的隊伍人數最多,而朱德率領的九軍教育團,只有三個連參加了起義。可是,在革命的危難關頭,朱德憑著對革命的堅貞熱誠,憑著他的寬宏大度,與士兵甘苦與共的優良品德,憑著他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多次挽救了起義軍,保存了革命的火種。也就在那個時候,朱德在革命隊伍中樹立起了崇高的威望,受到人們的衷心愛戴和擁護,從而逐步成為紅軍的最高軍事指揮員,一直擔任紅軍總司令,被譽為“紅軍之父”。

朱德,字玉階,1886年生於四川儀隴縣的一個農家。少年下田勞作並讀過私塾,20歲時到成都考取了高等師範,畢業後回縣城當了體育教員。看到社會黑暗和時局動盪,他徒步跋涉三個月到昆明,考入由留學日本成為“士官三傑”之一的蔡鍔所主辦的雲南講武堂。在講武堂中,朱德參加了反清革命的同盟會,並參加了辛亥革命。

朱德畢業後,在滇軍中由少尉排長幹起,在討袁和軍閥混戰中由於戰功卓著,一直升至少將旅長,名震川滇。當時他與別的將領不同,對黷武爭權深感厭倦,喜好音樂,在家中廣泛接納青年軍官及學生,並讀過《新青年》等雜誌。

1921年,朱德主動離開月收入大洋數以千計的軍界,外出學習。翌年,朱德到上海見到孫中山,提出革命不能靠與軍閥結盟的主張。後他又見到陳獨秀,並提出加入中國共產黨。一箇舊軍隊的將軍想入黨,這使當時的中共中央領導人大感驚訝,儘管鼓勵朱德追求進步,卻未同意。

1922年秋,朱德乘船赴歐,到德國學習戰術,並研究社會主義理論。在那裡,他見到了周恩來。翌年,經周恩來介紹加入了共產黨。1925年,朱德又入莫斯科共產主義勞動大學,並在軍訓班學習。在那裡,他提出了回國後如打不贏就上山,令蘇軍的教官驚訝。

1926年朱德回國後,利用舊關係到川軍、滇軍中動員北伐,並秘密做共產黨的工作。1927年南昌起義時,朱德率領滇軍教育團一部參加,任第九軍副軍長。

 

南昌起義後,按照中共中央和共產國際代表的決定,起義部隊於8月3日至7日分批撤出南昌,向南進發。周恩來任命朱德為先遣司令,率領第九軍教育團為先遣隊,比其他大部隊早兩天踏上南下的征途。當時,先遣隊的主要任務是做政治工作、宣傳發動、找尋糧食等。

起義部隊經撫州、宜黃、廣昌、寧都,最後到達瑞金。休整幾天後,準備經會昌向廣東進發。這時,國民黨已在會昌結集了大批部隊,意圖阻攔起義部隊並一舉殲滅。8月30日,起義部隊主動向駐守在會昌的錢大鈞部發動攻擊。這是關乎紅軍命運的關鍵一役,周恩來等領導都親臨前線指揮。會昌的敵人有萬餘人,而且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戰鬥力很強,戰鬥打得十分慘烈。最終起義部隊攻下了會昌,取得了勝利,但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會昌戰役後,周恩來召集前委會議研究下一步的行動,決定以主力取潮汕,留一部分兵力於三河壩監視梅縣之敵,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河壩分兵:由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等率領第二十軍和第十一軍的二十四師等主力,直奔潮汕;朱德率領第十一軍的第二十五師和第九軍教育團共計四千餘人留守三河壩,以防止敵人從梅縣抄襲進軍潮汕的主力部隊的後路。

三河壩地處廣東大埔縣的南面,是一個位於汀江、梅江和韓江三江口的大鎮子,地理位置十分險要。朱德領受任務後,率領部隊連夜構築工事,準備隨時迎擊敵人。剛佈防完畢,由錢大鈞率領的三個師約兩萬餘兵力,就向三河壩撲來。面對敵眾我寡的懸殊局面,朱德發揮出了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指揮起義軍先後三次擊退了敵人的攻擊,整整堅守了三天三夜,大量地殺傷了敵人,出色地完成了掩護主力部隊的任務。為了避免陷入眾多敵軍的包圍,減少無謂的犧牲,朱德果斷決策,率領部隊撤出三河壩,日夜兼程趕往潮汕會合大部隊。

當朱德率領的部隊到達茂芝時,遇到了一支從潮汕退下來的約二百多人的部隊,一問方知主力部隊在潮汕已經失敗,人員已被打散。這個消息無疑使大家不知所措,許多人流露出悲觀的情緒,有人甚至提出要解散部隊。這時部隊不僅身處強敵包圍之中,而且勢單力弱,孤立無援,隨時都有全軍覆滅的危險。就在這關鍵時刻,朱德挺身而出,毅然決定部隊必須儘快離開這個險惡的處境。他召開骨幹會議,介紹了起義部隊在潮汕失利的情況後,決然地說:“我是共產黨員,有責任把南昌起義的革命種子保留下來,有決心擔起革命的重擔,有信心把這支革命的隊伍帶出敵人的包圍圈,和同志們團結在一起,一直把革命幹到底。”朱德鏗鏘有力的話語,無疑給大家以巨大的信心和鼓舞。經過熱烈的討論,朱德最後總結了四條意見:(一)儘快找到上級黨組織。(二)保存好這支軍隊,找到一塊既隱蔽又有群眾基礎的立足之地,湘粵贛邊界地區是理想的地點。(三)敵人正從四面向我合圍,相對東北方向比較薄弱,應儘快從東北方向穿插出去,由於彈藥不足,行動上儘可能隱蔽。(四)對全軍做艱苦的政治思想工作,發揮黨團員和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堅決扭轉對革命失去信心的混亂思想,安定軍心,防止自由離隊、拖槍逃跑、甚至叛變投敵的嚴重事件發生。

朱德的這幾條意見無疑為這支處於絕境而又陷入混亂的部隊指明瞭方向和出路。在朱德的帶領下,部隊繼續向福建進發,一路上不斷與敵人遭遇,一路走一路打,部隊消耗很大,到達福建武平時只剩下一千五百多人。這時官兵是飢寒交迫,一無給養二無援兵,還四面受敵,部隊再一次地陷入了絕境。不少官兵對革命失去了信心,因此離開部隊去尋找一條生路。

在這危急的關頭,又是朱德站了出來,他在贛南的天心圩決定對部隊進行整編。在這裡,朱德向廣大官兵發表了一篇激動人心的演說。他說:“我們的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我們還要革命的。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強!但是大家要把革命的前途看清楚,1927年的中國革命好比1905年的俄國革命,俄國在1905年革命失敗後,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暫時的,到1917年革命終於成功了。中國革命現在失敗了,也是黑暗的,但黑暗也是暫時的。中國也會有個1917年的,只要保存信念和實力,革命就有辦法!”

朱德的講話擲地有聲,令人信服,感人至深!陳毅後來回憶說:“朱總司令在最黑暗的日子裡,在群眾情緒低到零度、灰心喪氣的時候,指出了革命的前途,增加了群眾革命的信念,這是總司令的偉大。當時如果沒有總司令的領導,這個部隊肯定地說,是會垮的。”

經過天心圩的整頓,雖然大約有300名官兵離隊了,但留下來的人革命的信念更加堅定。天心圩整編是起義軍餘部轉戰的一個轉折點,它統一了官兵思想,扭轉了思想混亂和人心渙散的局面,也極大地振奮了革命精神。可以說,朱德在革命生死攸關的時刻,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多次挺身而出,擔當起歷史賦予的使命,把部隊帶出了絕境,保存了中國革命最初的火種,這才會形成日後的燎原之勢。

後來,朱德率領這支部隊進入粵北、湘南,於1928年4月上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建立了紅四軍並任軍長,成為中國第一支主力紅軍的最高軍事指揮員。

1930年,朱德成為紅一方面軍總司令,翌年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此後幾十年間,“總司令”在黨內成為朱德的代稱,也一直被人們譽為“紅軍之父”。

(來源:《福建黨史月刊》,轉自: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在此致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