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Uber等巨頭投資,Lime海外擴張總結摩拜、ofo教訓

获Uber等巨头投资,Lime海外扩张总结摩拜、ofo教训

國內共享單車行業競爭基本已告一段落,成立剛過兩年的Lime則將業務規模與國際佈局不斷擴大。

2019年4月,Lime CEO兼聯合創始人Toby Sun孫偉耀來到中國,他此行主要為了督查Lime供應鏈廠商的具體生產情況,後續這些單車與滑板,都將被運送進中國以外的國際市場。

Toby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團隊基因、供應鏈、政府關係、運營效率等要素,是Lime不斷拓展國際市場的重要壁壘,但有舍便有得,Lime暫時不會考慮進入中國市場。

供應鏈優勢

由華人創業者組建、攜帶中國創業者基因的Lime,自2017年1月成立至今,先後推出共享單車、共享電單車、共享滑板車、以及汽車共享業務,活躍於中國市場之外的世界五大洲,截至目前全球訂單量達到4700萬單。Toby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Lime三分之一甚至半壁江山的依仗在於對供應鏈的把控。“海外公司中,我們是第一家在中國建立供應鏈的公司,很多友商是通過改裝零售版單車或滑板的方式來完成,Lime開發自有技術,通過供應鏈避開零售版產品的高成本問題。”

GGV管理合夥人童世豪Hans表示,當初剛聽到Lime創始團隊要創業共享單車項目時,還以為對方是開玩笑,Hans稱,當時市場初期,在美國做共享單車並不是那麼靠譜的事情,使用價值到底會有多大還說不準;此外,國外年輕人一直更喜愛滑板車。但伴隨著Lime的不斷髮展,成績也逐漸顯現。“歐洲一些公司也在做類似事情,但執行速度沒有那麼快,”Hans稱。

Lime執行主席Brad Bao鮑周佳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團隊調研發現,成本由國內自行車製造商解決的情況下,定價一美元/小時可以很好地解決盈利問題;歐美因為創業者自身偏好、資本支持與管制均衡等方面也不太會出現過度競爭。

中國人創業共享單車項目,具備天然優勢——包括對產業鏈深度的瞭解與垂直整合的能力、對當地用戶與市場的深度理解能力,以及足夠的資金能力。“畢竟共享單車仍是注重規模效應的商業模式,隨意投放十臺二十臺車完全沒有意義。”

從國內單車吸取教訓

隨著市場格局的逐步擴大、競爭對手的不斷湧入,Lime會否面臨像國內共享單車一樣燒錢補貼的競爭格局?

Toby表示,摩拜與ofo在海外市場的失利,一定原因在於過分追求速度、進入一個國家市場時沒有及時與當地政府打招呼。

2018年2月Lime決定開啟共享滑板車業務。Toby回憶稱,當時做出這一戰略決定是基於國外用戶更喜滑板車的習慣,大家對電動產品的需求量與購買量都很大,傳統產品售價又貴;其次,這一決定在當時的董事會上頗受爭議,從單車跨越到滑板車能否順利是主要質疑點。

Toby稱,Lime也是從國內共享單車發展歷程中學習到,創業公司發展過程中,資本如果在管理過程中沒有被運用得當,很可能會導致引火燒身。

“烈火”燒過之後的國內共享單車已然進入收割期。4月初,滴滴接管的小藍單車、被美團收購的摩拜單車、以及哈囉出行旗下單車,先後公佈新的計費規則,與原價標準相比,1元騎行時間從半小時縮短到15分鐘。哈囉出行方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哈囉實行差異化定價策略,如針對學生群體推出“校園車”,價格比普通價格更低。

Hans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公司賺錢一定與運營能力及產品開發成熟度相關的,價格戰只會對平臺運營效率要求更高;當行業競爭減少時,企業自然會提高價格、增加收入。

截至目前,Lime共融資7.7億美元,新引入戰略投資方Alphabet與Uber,需要注意的是,前者正在佈局智能駕駛,後者正在落地共享滑板車業務,面對資方亦敵亦友的關係。Toby表示,出行是非常大的市場,而競爭合作的分割線實際很模糊。

Toby表示,Lime暫時不會考慮進入中國市場,他稱,不做中國市場是因為很多中國創業者已經做得很好,Lime的基因更適合海外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