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裡的花火
大炮上曬褲子
世界排名第八,亞洲排名第一的大清艦隊訪問日本,日本舉國上下頗為震驚,巨炮鐵艦從任何一個技術參數上都碾壓本國海軍船艦,可是細心的日本觀眾發現了一個問題,威武霸氣的戰艦主炮上竟然被士兵曬起了褲子,日本海軍將軍東平鄉八郎由此預測大清這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艦隊沒有前途。
明治維新稍晚於大清的洋務運動,日本受限於國內資源和國庫收入一直都是篩選西方精華部分進行學習和引進,李鴻章主持的洋務運動卻全面開花了大規模的鍊鋼廠和造船廠及軍工廠等悉數展開,亞洲成為歐美列強傾銷軍火的主力市場,學習西方技術以制衡西方是李鴻章核心宗旨,朝廷上下依然是老馬識途遵守祖制,因此洋務運動只是用洋槍洋炮為堂吉訶德造夢而已。日本的明治維新以英國的工業革命為技術藍本,以德國和法國及英吉利社會治理及軍事綜合模型為指南結合天皇制度國情創立了標本兼治的改革體系。
一天一頓飯天皇與滿漢全席老佛爺
兩國的維新變革都耗費甚巨,大清想出來方式是自力更生的發展實業,發展實業完善自己工業體系與列強貿易獲取關稅收入,大清關稅在英國人赫德管理下有條不紊,除了部分償還條約賠款外,剩下的可以用來充盈國庫,同時開放的十三行及口岸讓中斷二百餘年的海上貿易通道重新通航,大清商人們開始在洋務派實業報國號召下進行創業,其中大清狀元張騫等人以上海為中心的金融和實業體系成為傑出代表。與此相對,日本明治維新缺乏物質基礎和資源及市場,明治維新將天皇推向實權形成向心力,不過日本的武士階層仍然廣泛存在,武士們擁有廣泛特權對國家財政收入是一個削弱,土地在大地主門閥手裡平民們仍被牢牢束縛在土地上,日本改革缺少產業工人,於是一系列國內矛盾激化條件下日本開始走向對外擴張,田中奏摺成為日本國策藍本,朝鮮半島是日本徵服世界第一步,按照這個節奏與大清的第一槍打響了,作為大清屬國的朝鮮成為甲午海戰的導火線。
甲午海戰,大清戰敗輸在政治和軍事實力,日本人通過戰爭獲得了朝鮮半島主導權及臺灣和澎湖列島殖民地,歐美列強為了遼東半島利益雖然干預了日本吞併山東的野心,可是日本人憑藉甲午海戰證明自己實力從而邁入列強門檻,從此大清成為歐美日的盤中餐。如果甲午海戰繼續,大清需要置辦更為先進的軍艦和後續軍費,李鴻章必然會讓盛世懷與列國洽談貸款事宜,列國為了商業利益和政治利益將獅子大開口,而即使購買了軍艦訓練成軍也需要時間,政治上老佛爺和八旗勳貴不一定會信任李鴻章的北洋和南洋海軍繼續作戰能力。
綜合而言,日本舉國上下賭國運的甲午海戰贏得很徹底,滿清自上而下的外強中乾暴露的也很徹底,歷史的演講充滿著必然元素,這些無法克服的時代侷限造成無法逆轉的歷史現實。
唐俊龍55398571
甲午海戰的失利,大清帝國丟掉的不僅僅是北洋艦隊,更為重要的是丟掉了作戰意志和民族的韌性。
其實,在鴉片戰爭以前的時候,當時的大清帝國還是雄心勃勃、傲視全球的。
第一次鴉片戰爭打掉了大清帝國的傲氣,第二次鴉片戰爭打掉了大清帝國的鬥志。
以至於在後來的北極熊對大清的北疆懷有領土野心時,大清帝國其實是已經有氣無力。
但即便是如此,大清帝國對於來自於東邊的日本還是蠻有信心的,一者日本歷來仰俯中華文明,二者當時的大清帝國國力、面積和人口是日本的幾十倍,而當時的北洋水師號稱是世界第六、亞洲第一,在當時的日本自是不能與之相比。
甲午海戰客觀上來說,甲午海戰是一場不應該失敗的海戰,現在的某些專家把甲午海戰的失敗歸咎於日本的速射炮和艦船的航速遠遠的超過了北洋水師,其實這種論點是不正確的。
甲午海戰之時,海軍還處在一個大炮鉅艦的時代,噸位和大炮的口徑幾乎是決定了海戰的成敗。
而在這一點上,北洋水師無論是艦船噸位還是大炮的口徑都遠在日本聯合艦隊以上,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
而在甲午海戰之前,北洋水師無論是在氣勢上還是在技術上都是力壓日本的。
在甲午海戰之前,日本與當時的大清帝國還是正常的邦交國家,在此之前丁如昌曾率領北洋水師的數艘艦船造訪日本,當時的日本民眾無不為大清水師的鉅艦所震懾。
更令人吃驚的是,北洋水師的水兵在日本街頭與日本當地居民持械打鬥。
所以,無論從任何一個角度來講,北洋水師沒有不勝的道理。
其實甲午海戰北洋水師輸掉的不是艦船性能,而是輸在傲慢輕敵上,隨後又輸掉了繼續戰鬥下去的自信心上。
這就是甲午海戰真正失敗的因素。
那麼話又說回來,當時大清政府堅持不投降繼續打、不賠款會有一個什麼樣的結局呢?
讓我們來看看日俄戰爭吧!
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最戰水平低下的俄遠東軍30多萬人被擊潰,日本海軍全殲俄駐旅順港內的俄海軍主力,隨後日本聯合艦隊又全殲遠道而來的俄波羅的海艦隊的支援艦隊。
沙俄這種情況下的損失應該說要比大清政府的甲午海戰損失大多了,在戰爭取得勝利之後,日本挾勝利之勢派公使前往聖彼得堡,以為沙俄也會像大清政府一樣軟弱可欺,公然獅子大開口索取戰爭賠款30億。
誰知沙皇聽後不屑一顧的冷冷的說了十個字:要錢沒有,不行就繼續打!
日俄戰爭對沙皇俄國來講那不叫失敗,而是叫局部受挫,雖然戰敗了但還有繼續打下去的勇氣和信心。
對於日本來說,明面上看是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但卻為此花了15億元的軍費、並欠下外債大達8億多元,自然是不能再繼續打下去。
歷史上的俄羅斯被稱為戰鬥民族,其實並不是它的軍隊戰鬥力特別強,而是在歷經多次失敗之後還有繼續打下去的決心和勇氣,這才是最為令人佩服的地方!
所以說,當大清政府在甲午海戰失利之後,不妥協、不賠款、不屈服的仍然繼續打下去的話,最終吃不消的應該是日本,而不是大清帝國,這是毫無疑問的。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武器和國力固然重要,而民族的韌性和意志也同樣重要!
東方中華不敗
結果肯定比1931年—1945年的抗日戰爭要好,但是清政府肯定倒臺的更快。
第一,中國必勝,日本必敗。甲午中日戰爭雙方的力量對比勢力接近,日本明治維新的成效並沒有大幅度拉開中日之間的力量對比,中國的武器裝備、軍隊規模並不比日本差,差的是政府對戰爭的意志力比拼,清王朝如果能咬金牙冠,死扛到底,日本國力不足的弱點會隨時間不斷放大,加之日本屯兵的地域在東北、朝鮮,很容易引起俄國的敵意,所以中國初戰失利,甚至會丟掉華北一線,但是日本的攻勢也將停滯,中國依託國土戰略縱深、人口優勢、東南開放的優勢,會慢慢反守為攻,最終取得是勝利。
第二,是漢族新貴的勝利,不是滿清的勝利。滿清政府已經爛到根子,昔日戰力卓絕的八旗子弟混吃等死,蒙古騎兵在熱兵器面前威力喪失,抗日的主力將是漢族的新貴,依託東南財政組建的新軍,靠軍隊升官發財的漢族官僚,在滿清政府中的話語權將進一步放大,直至滿蒙貴族話語權形同虛設。可以料想,一邊是百無一用的滿蒙騎兵,一邊是愈戰愈勇的漢家新軍,槍桿子出政權,自古便是如此。
君主立憲,或是最好的結果
第三,國家有分裂的可能。共患難易,共富貴難,一旦取得戰爭勝利,圍繞國家的政權的爭奪,必然會發生滿蒙為主體的守舊勢力和生機勃勃的漢家新貴之間的鬥爭。兄弟鬩於牆,必然被外國列強乘隙而入,大概率發生內戰,最壞的結果是明朝和北元的局面,組好的結果是維持滿清的版圖,就看漢家新貴的擴疆擴土的熱情和實力了。
月亮之上有愛
說實話,結局會很不樂觀!
大清朝雖然經濟、人口、國土面積遠超日本,但他最大的短板是沒有強大的軍隊。而日本雖小,軍隊經過明治維新20多年的建設,無論是從訓練、裝備還是士氣上,都不是清軍能夠比擬的。所以在戰場上,雖然清軍是防守一方,並且軍隊的數量遠超日軍,仍然不斷戰敗。假如甲午戰爭中清政府不投降,只會帶來一個結果,那就是最後陪更多的錢。。
(描寫大清被小日本擊敗的漫畫)
兩國軍隊戰鬥力的差距,讓這場戰爭清軍必敗無疑
先看清軍士兵
大清朝在甲午戰爭開始前擁有軍隊百萬,其中大約25萬人是八旗軍,大約60萬為綠營兵,還有4.5萬淮軍,剩下的就是其他一些地方部隊。
在這支龐大的軍隊中,歷史最悠久的就是八旗兵,這支軍隊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是當初努爾哈赤反抗大明的王牌。那個時候,八旗軍縱橫天下無敵手,不僅對明軍無往不利,面對蒙古草原騎兵也鮮有敗績。
(八旗武士)
但是,當這支軍隊從龍入關之後就開始腐化墮落,等到康熙年間戰鬥力就落後於綠營兵了。到了清朝末期,八旗兵除了提籠架鳥吹牛B,幾乎一無是處。所以,這25萬人對大清來說就是巨大的毒瘤,沒有一點用處。
60萬綠營兵是大清數量最多的兵種,他們數量雖多,但武器裝備最差,也沒有受到過嚴格的軍事訓練,之所以戰鬥力稍強過八旗軍不是因為他們有多強,完全是因為八旗軍的戰鬥力太渣。
然後就是淮軍,這是滿清在當時最強悍的一支軍事力量,他們崛起於太平天國時期,裝備了大量洋槍洋炮,並且曾經受到過洋教官的訓練,可以說是大清當時最近代化的一支軍隊。就算是這支軍隊在甲午戰爭前也已經腐化不堪。當時淮軍內部有一種恩餉,士兵可以不需要在軍營中接受訓練和值班,只要定時到軍營點卯和領軍餉就可以了。這樣的軍隊哪還有什麼戰鬥力呢。
(淮軍)
剩下的地方部隊得到的訓練更少,面對戰場上的炮聲隆隆能夠撒開腿逃走而不是嚇得腿肚子轉筋呆若木雞都算是勇士了。
再看日軍士兵
日軍自從明治維新之後,一直致力於建設一支近代化的常備軍,這支軍隊的很多軍官都曾在歐洲學習先進的軍事思想,有先進的軍事理論知識和實踐。平時這支軍隊大約為7萬人,在戰時可以迅速擴張到20多萬。
(甲午戰爭時期的日軍)
雖然從軍隊數量方面看,日軍遠低於清軍,但日軍士兵都接受了嚴格的軍事訓練。並且,明治政府為了鼓勵優秀的人加入軍隊,對軍人給出的待遇極高,士兵的口糧中有當時在日本很難吃到精米。所以,很多優秀青年加入到了軍隊中,讓這支部隊顯得生機勃勃。並且,為了在戰時能夠徵召到合格的士兵,所有退役軍人都會自動轉為預備役。
清軍裝備
很多人說,大清的軍隊當時裝備比日軍先進。這沒錯,可惜的是所謂的先進武器只裝備了大清少量部隊,佔清軍絕大多數的綠營兵雖然也接受了很多戰鬥任務,裝備卻極為落後。據統計,在甲午戰爭爆發前,至少有40%的軍隊還裝備著冷兵器!
即便裝備了熱兵器的軍隊也是寒酸不已,士兵們手中有的拿著世界上最先進的步槍,有的拿著國產的仿製品,還有的拿著老式火槍,可以說清朝軍隊當時就是萬國武器博物館,從最原始的刀劍到最先進的步槍應有盡有,這導致戰時後勤壓力極大,彈藥供應困難,結果士兵們手裡的武器真成了燒火棍。
(清軍裝備的馬克沁機槍)
日軍裝備
日軍軍中沒有那麼多先進武器,但勝在制式統一。
日本經過明治維新之後,軍事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在甲午戰爭中,日軍炮兵裝備的火炮主要是大阪製造的75毫米國產野戰炮,步兵裝備的是8毫米後裝村田式步槍。日軍雖然勞師遠征,但後勤壓力卻遠小於清軍。
(日軍裝備的村田式步槍)
甲午戰爭,清軍訓練不如日軍,武器裝備不如日軍,在戰場上被日軍吊打是毫無意外的。
即便當時清朝政府不投降,依靠這些士氣低落,缺少訓練的部隊硬剛日軍精銳除了送人頭,沒什麼用處。
一直打下去,很可能日軍成功逼近京師,慈禧和光緒提前逃亡到西安,最後陪的就不是2億兩白銀了,就算是日本要4億兩他們也得給!
歷史風暴
甲午戰爭中清王朝的求和事件發生在1895年初春3月,如果當時不進行求和,使戰爭繼續進行下去的話,基本上近期的結果是很清晰的,即清王朝會敗得更慘。
日本將會怎樣繼續戰爭
(1895年初前出到旅順的日本徵清大總督府)
按照日本大本營的戰略部署,如果沒有李鴻章求和事件的影響,日軍即將就要展開直隸平原戰役。當時日本大本營已經做好了中日兩國戰略決戰的準備,專門成立了徵清大總督府,直接由徵清大總督前往中國就地指揮作戰。為展開直隸平原作戰,由近衛師團、第一師團、第二師團、第六師團共4個師團近6萬規模的兵力組成。具體的作戰發起時間定於1895年4月12日,地點則是渤海灣內的北戴河海灘。
下述是中國甲午戰爭研究界很少有人提到的日軍的直隸平原作戰運輸計劃:
第一次輸送(廣島宇品及大連前往北戴河):4月1日至5日裝船,6日至11日航行,12日至15日登陸。兵力:近衛師團、第四師團一半。
第二次輸送(大連前往北戴河):4月17日至20日裝船,21日航行,22日至24日登陸。兵力:第二師團、第四師團一半。
第三次輸送(大連前往北戴河):4月26日至29日裝船,30日航行,5月1日至3日登陸。兵力:第六師團、第一師團一半。
第四次輸送(宇品、大連前往北戴河)5月5日至5月12日裝船,5月19日前完成登陸。兵力:攻城炮兵、第一師團一半、後備步兵大隊、屯田兵。
按此計劃,徵清軍從北戴河登陸後,將立刻擴大登陸場和佔領區,首先佔領山海關,關外的日軍第一軍此時將入關策應,而後奪取天津,逼迫清王朝調集全國陸軍主力在北京附近的直隸平原(河北平原)進行決戰,一戰擊潰清軍主力,兵進北京城下。如果清王朝不主動媾和簽訂城下之盟,日軍將直接佔領北京, 甚至將日本首都從東京遷至北京,此後無需清王朝簽訂條約,日本將直接把佔領地區併入日本國土。
清王朝將會怎樣繼續戰爭
在清王朝一方,1895年3月時,軍事上已經處於山窮水盡的底部。淮軍主力已經在朝鮮、關外大部損失,新召的湘軍兵團也在關外崩潰,北洋海軍已經在威海衛全軍覆沒。由此,意味著清王朝手中已經失去了幾乎所有的能戰之師。
從1895年初開始,清政府事實上已經下令各省勤王,尤其是將一些北援山東威海的部隊調往京畿方向。但是這些從貴州、廣西、江蘇、山西等地集中向北方的軍隊,幾乎主要是毫無訓練的新募軍,裝備也極差,遇到大戰顯然將一觸即潰。
剩下清王朝所能指望的,只有駐守北京地區的數萬禁旅八旗,但是這些部隊毫無近代戰爭經驗,面對四個師團組成的日本徵清軍,北京城的防禦也不樂觀(參見後來庚子事變的例子),直隸潰敗、北京失守是可以預期的。
最後的結局,還免不了是媾和。而真要打到了津、京淪陷,直隸大部失守的境地,這個和約會有多麼苛刻,也是可以想見了。
海研會
不要以為賴著不讓步就能支撐下去,二戰時期中國可以屢次戰場失敗後仍堅持到底,那是因為中國只是盟軍陣營中的一員。中國戰場上的失敗影響不了大局,可甲午戰爭時期的情況,則完全不同。
清軍在朝鮮和東北打輸了卻堅持不投降的話,接下來會是“直隸平原決戰”,早在戰爭開始兩年前,日本陸軍就制定完成了“徵清大作戰構想”。準備的就是在天津登陸,在北京城下和清軍來一場決戰。
清軍雖然賬面上有98萬陸軍,但實際能有戰鬥力的也就十來萬了,其他的充其量不過算是治安隊而已,在朝鮮和東北這十幾萬部隊都已經受到重挫,如果日軍真的登陸天津,哪怕只來個五萬人,也不是北京城的舊八旗綠營能擋得住的。所以北京當然會丟。
一個封建王朝,連首都都丟了,那接下來哪怕是讓割讓漢地省份,都不是不可接受的。還是不投降?那日本會扶持一個傀儡政府出來,以當時中國人的民族意識恐怕也不會太反感,於是大一統的清朝壽終正寢。
至於說日本國力支撐不下去也是胡扯,沒錯,日本在1894年還比較窮,整場戰爭從1894年6月1日到1896年3月31日。支出預算為2.5億日元,主要靠向國內發行內債來完成。
可是不要忘記,當時列強們是樂於借款給戰爭勝利者的。當時英國曾提議向日本提供年利4%的2億日元貸款。日本的答覆是“若萬不得已,必須仰賴外債之時到來,我自會告知諸位”。
所以日本當然可以繼續打下去,一直打下北京為止,而後來的情勢,可不會像20世紀30年代那樣了。
閉家鎖的紅楓
無非兩種結局,要麼中國勝,要麼清朝亡。
認為中國勝的原因,其實很簡單,日本不過是撮爾小國,區區彈丸之地,怎麼打的了持久戰,當時李鴻章赴日議和,遭到日本浪人的刺殺,之後不是減少了一個億的賠款嗎?
從表面上看,這是日本人給大清國的一個機會,而其實也是在給日本人一個機會。
當時日本的艦艇彈藥所剩不多,他們其實沒有太大的把握能佔領大清國如此廣大的領土,又截獲李鴻章和清廷間的電報,瞭解清廷的底線,之後便以恐嚇、威脅等手段,促使清廷代表儘快在條約上簽字。
而認為日本勝,清朝亡的觀點在於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以及列強的介入:
甲午海戰後,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陸軍則士氣低下,南洋水師則拿不出像樣的艦艇,而日本舉全國之力,如若一無所獲,豈會乖乖撤軍?
不撤?
那就只能繼續打,而當時的大清國在列強眼裡可是一塊肥肉,誰都想從中撈上一筆,但因為誰都沒有能力單獨吞下大清國,彼此間都會稍微克制一二。
但如果他們見到日本有獨吞的趨勢,又豈會坐視不管,所以到了那時,不少列強會趁火打劫。
像之後清政府不是跟俄國人簽了一個《中俄密約》嗎?結果簽了沒幾年,俄國人直接撕毀,在八國聯軍侵華期間,不僅派了幾千人加入到聯軍中,還派遣13萬大軍直接入侵東北。
在這些列強眼裡,國家利益高於一切,所以如果大清國和日本繼續打下去,並且不能取得優勢的話,可以會遭到瓜分。
而最大的可能對結果還是清廷戰敗,原因不在於軍事,而在於制度方面:
甲午海戰李鴻章曾上書請求從各省調軍支援,卻以各種理由被推脫;更諷刺的是,前方接連戰敗,而皇宮中為慶祝慈禧的六十大壽,燈火通明;北洋水師的駐紮地劉公島上,竟有多達數十家妓院、賭坊;艦艇的炮臺,被用來當成“晾衣杆”。
且在1890年前後,北洋水師還有亞洲第一的名頭,不過短短四五年的時間,因內耗,艦艇的鍋爐老舊,用的煤都是開平煤礦最劣質的煤,到甲午海戰,哪有之前亞洲第一的實力?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清廷的高層,他們可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麼有血性,敢以自己的身家性命相堵,就拿慈禧來說,鎮壓國內的起義手段、效果都很不錯,但在對外方面,說好聽的是主和一派,也可以理解成一個“軟骨頭”。
中法戰爭,不敗而敗;更何況是這種明顯的劣勢,慈禧又怎麼可能會堅持繼續戰下去呢?
金兔歷史
甲午戰爭前期,日本為了購買裝備攻打大清王朝,向英國、法國、德國借貸鉅款用於裝備海軍。日本海軍在攻打大清北洋水師時,一點把握都沒有。它採用的是偷襲戰術,日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打贏了。北洋海軍是當時亞洲最強艦隊。日本打贏甲午海戰後,獲得大清王朝天價賠款,要比當時向西方貸款額度高三倍以上。這下好了,他還清西方的鉅額貸款。剩下的鉅額款,讓日本脫胎換骨,興辦教育,建設國防,發展工業。使日本由以前的農業國迅速發展壯大,成為近代工業國。
話又說回來,假如當時大清王朝不要賠款,抗戰到底。拖個三年兩年的,然後動員全國民眾抗戰。日本拖得起嗎?他一旦被拖入中國這個民間抗戰的望洋大海。估計他的亡國也不遠了。那有人就會說了,清政府能夠動員全國民眾統一抗日嗎?針對這個問題,我給大家舉個例子。大家還記得三元里民間抗英的故事嗎?這次民間武裝是由當時的《馮婉貞》帶領。這說明民間可以組織起來抵抗外國侵略。
假如清政府真這麼做了,日本這個民族 被中國拖入戰爭的泥潭,長期不能自拔。他只能撤軍認輸。這導致他的國家會四分五裂,或者說,即使不會四分五列。一個揹著沉重包袱的國家。頂多也就是目前的越來和緬甸這樣的狀況。根本不會發生二戰這種局面。我的說法有沒有道理?大家慢慢琢磨去吧。
中國的戰爭災難是自己造成的。是政府不爭氣造成的。
劉進榮5
清朝堅持不投降,必然慘勝。具體原因如下:
一、國力方面,清朝完勝。近代以後,戰爭是綜合國力的比拼。當時的日本自1868年開展明治維新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共計26年。清朝自1861年開展洋務運動到甲午戰爭,合計33年。而且清朝地大物博,日本國小民乏。
雖然日本改革更加深化,但是日本缺少海外殖民地,未能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
近代以來,戰爭中最不值錢的就是人命。但是各種近代武器都是要靠金錢來運行的,所謂“大炮一響,黃金萬兩。”而且這錢大部分都需要外匯購買。
二、戰爭期間,兩國動員程度,戰爭投入不同。當時的情形是日本急需一個殖民地來進行資本積累。對清朝宣戰時,日本是抱著以國運做賭注的決戰。而清朝前期只是認為這是一次援助戰爭。動員程度不同,國力投入不同。當時參與甲午戰爭的軍隊主要就只有淮軍。
三、中國國土面積廣大,擁有足夠的戰略空間。中日甲午戰爭,主要發生在朝鮮和中國東北地區。而取得制海權後,日本能夠攻擊的也只有中國沿海地區。如果,清朝遷都以避,抗爭到底。那麼日本陷入了中國廣大的人民海洋中,又能取得多大的戰果呢?當時日本的財政按照史料記載,已經瀕臨崩潰,首相伊藤博文甚至已經準備跳海自殺了。
四、國際形勢對清有利,予日不利。中日甲午戰爭將日本的勢力範圍擴張到了東北。非常無奈的是,沙俄也將東北作為其在遠東的擴張目標。日本侵佔了東三省勢必對沙俄控制東北造成更大的變數。所以沙俄必定在國際社會上予以干涉。甲午戰爭後的“三國干涉還遼”以及“日俄戰爭”正體現了這點。
中日甲午戰爭其實是清朝玩的起,日本已經無力支撐。所以迅速議和才是日本所需要的,長期作戰,日本必然先行崩潰。最終清朝會換來一個慘勝。
歷史的拐點
區別在於甲午戰爭是日本國和滿清政府打的戰爭,抗日戰爭是日本國和中華民國的戰爭。
綜合國力來說,甲午戰爭時,日本和中國相比沒有太大優勢,但日本是新興的現代化國家,能把國家力量優勢集中在一點,而滿清“國不知民,民不知有國”國家是一盤散沙,一個國家和一個政府打,結果可想而知。而抗日戰爭,日本在甲午戰爭後獲得的大量賠款,快速的完成了原始積累,國力比較和滿清相比差距急劇擴大,而中國推翻了帝制,人民開始有了國家和主人意識,雖然國力和科技相差懸殊,但那是真正意義上的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支撐我們苦戰十四年的,就是民眾的國家意識和人民的主人意識!
現在戰爭也如此,當拋棄了人民,人民最終也會拋棄你。伊拉克,利比亞就是最好的明證。
如果公民沒有自己的私產,和自己的私有財產無法得到保證,就失去了公民和國家最基本的契約的保證,公民納稅養活國家機器和政府,國家機器保護公民的合法財產不受任何侵害,國家保證公民從所納的稅得到應有的社會福利和保障,國家保護公民有相對平等的各項權利。所以我們要明白的愛國,是怎麼去愛,如何去愛,美國人每個人不一定愛臺上的共和黨,民主黨政府,但你能說他們不愛美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