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漢“礄口區”概況

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為便於管理,漢口巡檢司遂由漢陽遷至漢口,原由居仁、由義、循禮、大智四坊聯成的長街因駐紮漢口巡檢司而成為漢口鎮的正街(又稱官街),民國年間改稱漢正街。至此,漢口、漢陽正式從行政管理上分離。

湖北武漢“礄口區”概況

清雍正五年(1727年),漢口巡檢司分為仁義、禮智兩個分司,並置漢口同知署分駐,加強對漢口鎮事務的分區管理。爾後,又演變為四坊,直到清末(1898年)建立夏口廳,漢口遂正式脫離漢陽,獨立建制。

民國元年(1912年)夏口廳改為夏口縣,漢口城區劃分9個區,建國前又劃為14個區。其中一、二、三、十四區在今礄口區境內。

1926年10月,國民革命軍北伐攻克武漢,在夏口縣區域內設立漢口市,區內建置沿革便反覆隸屬於歷代漢口市政府和漢口特別市政府。1949年5月16日武漢解放。7月,中共武漢市第二區委員會成立, 1950年11月,武漢市第二區人民政府成立,管理礄口片區。

1950——1952年,區委和區政府領導全區人民進行鎮壓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運動、民主改革、民主建政等政治、社會改革,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完成了繁重的經濟恢復工作。1952年7月,武漢市第二區改為礄口區。

在漢口鎮發展的過程中,漢口有過3次堤防大修建。明代崇禎年間(1635年)始修袁公堤、清代同治年間(1864年)修漢口堡、光緒年間(1905年)修張公堤。3次堤坊修建多在今礄口地區之內,且每一次的修建都大大推動了漢口城市區域的發展。修建袁公堤時,因取土築堤形成一條几達十里的玉帶河,修城堡,闢護城河後,為便利交通,又在玉帶河、護城河上修有30餘座石橋和木橋。其中有兩座石橋架於兩河通往漢水處,故而有人稱此地域為“礄口”,後分別稱為“大礄口”、“小礄口”。百餘年間,歷經城拆、堤廢、河填、橋毀,但“礄口”之名沿用下來,併成為區名。

礄口區內小小一條漢正街,成就的卻是大漢口。史料中記載,武漢歷史上本沒有三鎮,只有漢陽、武昌隔江相望。漢水入江地段多為水汊支流,呈掃帚狀散漫分佈,水網灘塗,荒蕪人煙。明朝成化初期的連年大雨沖刷,使漢江入江段逐漸形成歸一的河床,江水由現今的龜山北麓匯入長江,闢為三鎮。人們把漢水入江口這一段稱之為漢口。兩江交匯、三鎮雄峙。武漢自此與江結緣,以水為媒,盡顯秀美江城景色。

漢江的改道,形成了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天然的避風良港。在只善舟輯、不善車馬的古代,這裡無疑是絕佳的風水、絕好的碼頭。於是有人在此紮營,於是有人在此泊船、於是有人在此經商,於是就形成了商賈輻輳的漢正街。於是就有了名揚海內外的漢口鎮。

礄口區是大漢口的起源已勿庸置疑,500年的歷史承載的是厚重的商業文明。有清代吳淇的一首讚美詩為證——“雄鎮曾聞夏口名,河山百戰未全更。競流漢水趨江水,夾岸吳城對楚城。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宵明。梁園思客偏多感,直北蒼茫是汴京。”漢正街自其形成伊始,就註定要成為天下注目的焦點。她以商為媒,又借商興盛,演繹了“江南四大名鎮” 之首,又有近代“東方之加哥”的美稱。

礄口區還是近代工商業的發祥地,漢口的第一度電、第一滴自來水,第一根棉紗,第一株火柴都出自礄口。新中國成立後,礄口古田地區成為工業基地,武柴等一批重工業落戶礄口,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親臨視察。

時運的變迭,曾使漢正街幾經沉浮,上世紀70年代,漢正街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再度煥發勃勃生機,贏得了“天下第一街”的美譽。並迅速發展成以漢正街小商品市場、漢正街建材市場、漢正街裝飾裝潢市場三大市場為主體的市場群落,年交易額突破200億元。

漢正街之所以繁盛,說白了就是她充分體現了民需、民有、民營。她是一種品牌,代表的是大漢口商業興旺的歷史;她是一座橋樑、架通的是城鄉交流的坦途;她更是一筆無形資產,惠及四方,澤被百姓。她更是一面旗幟,引領的是市場經濟的大軍,顯現的是城市經濟改革的標識。

礄口區地處武漢市商貿中心地區──漢口,是武漢的中心城區之一。東部是商貿旅遊區,西部是武漢市經濟開發區,北接武漢市中央商務區,南濱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擁有14.5公里長的濱江景觀資源,礄口區總面積為41.9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8萬人,區內6座橋樑橫跨漢江,分別連通京廣鐵路、武漢內環線和中環線,轄區內5條主幹道和武漢軌道交通1號線貫通全區。礄口區緊鄰漢口火車站,離武漢天河國際機場只有二十多公里的路程,區內107國道連通京珠、滬蓉高速公路,交通非常便利。礄口區位於武漢市漢口西部,東接長江,與江漢區毗鄰;南濱漢江,與漢陽區隔水相望;西抵舵落口、額頭灣,北至張公堤與東西湖區接壤。全區總面積41.92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537199人,下轄11個行政街道。

地形

礄口區地處江漢沖積平原,無丘陵山坡,地形平坦開闊,原為河湖水域,逐步填充,形成陸地,地面標高19~22米。地層巖性與地質構造明顯控制地貌的形成與發展,地貌為晚近期構造形成的堆積地貌形態。

礄口地域原為河湖水網之地,蘆葦叢生,經漢水入江口變遷、河沙沖洗,沙土逐步堆積、填充形成陸地。因此,其土壤為漢水多次氾濫的沉積物組成,總屬平原的河流沖積潮土。由於漢水氾濫的流水分選作用,積沉物中顆粒大小及流沙的比例不同,呈現規律性水平分佈,離河床愈遠,沉積物的沙粒愈細,離河床愈近,則沙粒愈粗。土壤類型為呈砂土→油砂土→丕土→黃土的分佈規律。

氣候

礄口區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年降水量1150毫米──1450毫米,年日照總時數1810小時──2100小時,年平均氣溫16.3℃,環境舒適、氣候溫和、四季分明。

礄口區公共服務設施完善,是理想的安家置業樂園。全區現已建成多處綠化廣場、公園、遊園等綠化景觀轄區內現有 商業網點2萬餘個,大型超市,臨近江漢路步行商業街,礄口路“武漢美食街”彙集國內知名餐飲娛樂企業30餘家,每個社區的體育健身中心、文化中心齊備,為廣大市民提供了高品位的休閒娛樂場所。轄區內有同濟醫院、武漢第四醫院等國家三級甲等醫院所,金融機構,各級各類學校115所,現代化教學園區2個,其中武漢市第11中學,武漢市第4中學和武漢市第17中學為省級示範高中,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醫療、金融、教育服務。

礄口區具有區位、輻射力強的市場、豐富的存量資源和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礄口區新組建了外商投資服務中心、招商局、商務旅遊局,向國內外公開承諾為外來投資者提供優惠的政策、優良的秩序和優質的服務。已有來自全球18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商在區投資,投資項目涉及工業、商業、房地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等諸多領域,麥德龍、家樂福、好又多、泰國正大、凱德廣場等315家外資企業在區落戶。近些年來隨著多個新興商圈的出現,礄口區已經成為武漢新的商業聚集地。

礄口區在東部加快提升商貿業檔次,建設商貿旅遊區;在中部著力完善商務功能,建設中央商務區;在西部規劃了集居住、科研、生產、生活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古田產業新區,發展高科技產業和都市工業;在濱江地區制定了漢江(北岸)濱水區域發展規劃,建設新家園區、東風居住生態區、SOHO商務公寓區和漢正商貿文化區,全區綠化養護總面積為57.4萬平方米,其中綠化帶21.08萬平方米,花壇、景點6.26萬平方米,廣場、遊園8.56萬平方米,隙地9萬餘平方米,行道樹10.5萬餘米。城市綠化“三大指標”分別為:綠地率22.2%,綠化覆蓋率32.4%,人均公共綠地2.92平方米。

交通樞紐

礄口區“橋”特色十分鮮明。區域內江漢一橋、江漢二橋、晴川橋、月湖橋等縱向啟開漢口大門,分別連通京廣鐵路、市區內環線和中環線。城區路網發達,沿河大道、中山大道、京漢大道、解放大道、建設大道等主幹道及武漢市軌道交通1 號線層級橫向貫通全區。地理區位獨特,緊鄰漢口火車站和天河國際機場。107國道、京珠、滬蓉高速公路劃過區郊,鐵路、水路、公路、航空交通便利,十分便捷。

工業區

礄口區西部區域是武漢市老工業基地,以老廠區改造和新園區建設並舉的“漢正街都市工業區”被列為武漢市制造業五大板塊之一。充分發揮漢正街市場品牌優勢和老工業基地存量資源優勢,探索貿工互動、退二進二,以新型工業化推進老工業基地改造。

礄口區內6座橋樑橫跨漢江,分別連通京廣鐵路、武漢內環線和中環線,轄區內5條主幹道和武漢軌道交通1號線貫通全區。礄口區緊鄰漢口火車站,離武漢天河國際機場只有二十多公里的路程,區內107國道連通京珠、滬蓉高速公路,交通非常便利。礄口區位於武漢市漢口西部,東接長江,與江漢區毗鄰;南濱漢江,與漢陽區隔水相望;西抵舵落口、額頭灣,北至張公堤與東西湖區接壤。

江漢一橋、江漢二橋、晴川橋、月湖橋等縱向啟開漢口大門,分別連通京廣鐵路、市區內環線和中環線。城區路網發達,沿河大道、中山大道、京漢大道、解放大道、建設大道等主幹道及武漢市軌道交通1 號線層級橫向貫通全區。地理區位獨特,緊鄰漢口火車站和天河國際機場。107國道、京珠、滬蓉高速公路劃過區郊,鐵路、水路、公路、航空交通便利,十分便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