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之-革命老根據地 海口市長泰村

美麗鄉村之-革命老根據地 海口市長泰村

長泰村位於海口市瓊山區雲龍鎮西南方,南渡江東畔,原名那花村,是革命老區村莊。早在大革命時期,村中就成立先進組織,是海南省較早成立共產黨組織的村莊之一,也是革命活動較為集中的村莊之一。抗日戰爭前後,瓊崖革命領導人馮白駒、劉秋菊等經常在村中進行革命活動,也正因如此,該村經常受到日本兵的血洗。村民們自發參加"農會"、"青抗會"、"兒童團"等組織進行抗日鬥爭,抗戰前線犧牲烈士20多人,其中馮白駒將軍一家就11人。解放後,倖存的10餘名革命者在此生產生活,家族傳承壯大,形成現在的長泰村。長泰村現仍有多戶烈士家屬,後被周總理譽為"瓊崖人民的一面旗幟"的馮白駒將軍的故鄉。

目前的長泰村共有23 戶,121人口,有水旱田355畝,坡地700畝,經濟作物以種植水稻、橡膠、花卉、養殖豬、牛等為主要經濟收入,另外石料資源開採也是一大經濟來源。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6500元,是雲龍鎮較為富裕村之一,獲2010年"全省十大文化名村"稱號。

美麗鄉村之-革命老根據地 海口市長泰村

美麗鄉村之-革命老根據地 海口市長泰村

長泰村村民積極投身於偉大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無論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建設時期,始終站在時代的前列。特別是改革開放後,沐浴著黨的陽光,大刀闊斧地改革創新前進,如農作物橡膠達300株/戶,成為全村致富的主要途徑,因此也帶動周邊村莊的發展。

在省市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2001年,長泰村建成文明生態村。籌資7萬多元創建文明生態村,其中包括群眾集資、鎮政府投入補助、外出幹部捐款、聯繫點單位等支持。通過創建文明生態村,全村發生了極大變化,村容村貌煥燃一新,環村路、文化室、有線電視站等等都配齊,家家建起了戶廁,四周綠樹環繞,平坦的硬化道路直通村莊,村中草木蔥鬱。2003年在開展紀念馮白駒將軍100週年誕辰活動之際,長泰村又掀起創建新高潮,進一步美化、綠、硬化村容村貌,不斷完善和提高創建水平,多方籌資53.4萬元,已硬化多條道路,改造多間民房、庭院,並修建廣場、文化室,還種上蓮霧等果樹500株,種花5000株,種植草砰8200平方米。生態環境極好,村貌整潔,民風淳樸。

同時,長泰村改善文明風尚新氣象,推進思想道德教育,開展移風易俗活動,全村喜事新辦,喪事從簡,年年完成計劃生育工作任務。加強村民的思想道德教育,還開展了"告別隔習,樹立新風",普法、移風易俗、學習科技等活動,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有了較大提高,村風良好,民風淳樸,村民團結友愛,互幫互助,尊老愛幼,和睦相處,勤勞致富,成為"無聚眾賭博,無偷竊,無打架鬥毆,無吸毒販毒,無賣淫嫖娼,無重大刑事案件,無聚眾鬧事"的"七無"村莊。

長泰村認真踐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弘揚求真務實精神,與時俱進謀發展,富民強村奔小康,努力建設一個"經濟繁榮,農民富裕,社會文明,生態良好,環境優美"的文明生態村。

美麗鄉村之-革命老根據地 海口市長泰村

美麗鄉村之-革命老根據地 海口市長泰村

美麗鄉村之-革命老根據地 海口市長泰村

海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馮白駒故居位於海口市瓊山區雲龍鎮長泰村。在盤根錯節濃蔭如蓋的老榕樹旁,便是馮白駒將軍的故居。故居由正屋、後屋、銅像和陳列室四部分組成,佔地面積6畝。正門口掛著徐向前元帥的題字"馮白駒故居"橫匾,庭院裡豎立著聶榮臻元帥題的"孤島奮戰、艱苦卓絕、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大石碑和馮白駒半身銅像,正屋是一間三目、中間廳堂、兩旁臥室的石木結構的13桁10柱的海南傳統民居。大廳裡的八仙椅,臥室內的書桌、睡床,廚房的竹筐、竹簍都還保存完好,古樸中透出歲月的滄桑。四周為灰色石頭牆,屋頂蓋青瓦,後屋是5簷三目小屋。整個故居庭院建築物樸素大方,環境幽雅。

故居庭地的右側,設有馮白駒生平業績陳列室。陳列室分"投身革命"、"中流砥柱"、"功垂青史"、"鞠躬盡瘁"四個版塊,陳列著關於馮白駒將軍家世、生活、革命活動等的物件及圖片。在這裡,參觀者可以瞭解到瓊崖革命鬥爭的史蹟和馮白駒將軍傳奇而又坎坷的一生。

美麗鄉村之-革命老根據地 海口市長泰村

"將軍偉績垂青史,忠魂浩氣照人間"是對馮白駒最準確的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