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些不聽勸的人,非要吃了虧才會得到教訓?

只要不是我覺到、悟到的,你給不了我,給了我也拿不住;只有我自己覺到、悟到的,我才有可能做到,我能做到的才是我的。——《天道》

為什麼一些不聽勸的人,非要吃了虧才會得到教訓?

Photo by Andrii Podilnyk on Unsplash

不聽勸,已經不是年輕人的專利,而是很多人都面臨的問題。為什麼很多人都不聽勸呢?是不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或“聽人勸,吃飽飯”,這句話已經過時了?

老王認為沒有這麼簡單,背後一定有不為人知的原因。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老王總結為以下5點:

1、不是年輕人不聽勸,而是你說得太教條太生硬,無法使他信服,再加上那些勸者只會“瞎講”假現象,東扯一下,西扯一下,就是不能講出現象背後的本質原因和具體的解決方案,外加勸者不在被勸者的位置上,不一定能理解他的心境

比如:很多老人買保健品,特別貴又沒有什麼作用。作為老人的家人,不管你怎麼勸都沒用,老人該買還是買。如果你站在賣保健品的商家角度來思考,他們就認為這些老人特別聽勸。表現出比老人兒子或女兒還親,找兩個託,忽悠幾句,三下五除二老人就乖乖地拿錢買了,甚至有些老人沒錢靠借也要買。

為什麼一些不聽勸的人,非要吃了虧才會得到教訓?

Photo by Charles Koh on Unsplash

為什麼家人無法勸住老人,而賣保健品的商家就可以勸降老人呢?因為商家站在老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想辦法滿足老人的“怕死的需求”。中國營銷領域有句非常經典的話,就是“君子愛財,男人好色,女人愛美,老人怕死,小孩怕笨”

老王一位朋友的親戚家的老人,也在買保健品養生。他的兒子和女兒根本就勸不住老人,而老王的這位朋友邀請這兩位老人到他家做客,專門播放了因為吃保健品而致死的案例。老人們看完就擔心自己因為亂吃保健品“被死掉”,就問他的親戚有沒有什麼可以推薦的。他親戚給老人們推薦很多飲食方法,並建議老人多鍛鍊身體,有病去醫院等等。就這樣,這兩位老人不再堅持買保健品。

2、被勸者太有主張,想成為獨立的人,認定某事是對的,但無法告知勸者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其實質只是被勸者大腦中存在的想象認知而已。特別是職場上,老王接觸很多人,都很難聽進去別人的建議,一部分是帶有情緒在工作,另一部分就是認為自己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背後的原因是:被勸者從內心瞧不起或看不上他人,導致錯誤地認為別人的觀點或方案是錯的。自己不懂又清高的人很多,所以最後吃了虧才知道自己錯了。

為什麼一些不聽勸的人,非要吃了虧才會得到教訓?

Photo by Eaters Collective on Unsplash

一次,一位職場朋友給老王講了一個案例。他們公司給他安排一位海歸下屬,的確很有能力,但就是清高,不管別人說什麼,他都拿出理論去推倒別人的方案,而他自己又無法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最後被公司勸退了。

老王認為,職場上,你可以不聽別人的勸,但你一定要有合理的整體解決方案,這樣,你才能有生存的空間。如果你只會挑別人毛病,又不會醫治別人的毛病,還不如閉上嘴巴。

3、逆反心理嚴重,根本聽不進去任何人的勸說,只有吃過大虧的人,才可能會反省自己的過錯。逆反心理人人都有,特別是青春期的時候。老王高中時,非常叛逆,不管長輩們說什麼,都不願意聽。直到吃了大虧,才知道老人說的大部分是對的,只是他們說不出這些現象的原理和解決方案而已。

在家裡你可以逆反,但職場上,你不能提出解決方案,你就沒有逆反的理由。根據老王這十多年接觸的案例數據來看,職場上被離職的人,大部分都是因為逆反心理導致不喜歡自己的公司或自己的直接老闆或同事,就開始口無遮攔的胡說。

為什麼一些不聽勸的人,非要吃了虧才會得到教訓?

Photo by Helena Lopes on Unsplash

老王建議,逆反心理可以理解,但你一定要在有原則或有解決方案的基礎上進行逆反,否者,你的逆反只能適得其反。

4、勸者總站在自己的位置和依仗自己的經歷來判斷別人的對與錯,總喜歡用教育小孩子的方式來勸別人。當被勸之人不理不睬時,自己感覺快要被氣死了,其背後也許是自己的無知卻說別人無知。別忘記了,很多錯誤,不親身經歷,你永遠不懂它的價值!還有,或許因為你認為正確的錯誤,讓別人走進死衚衕。

老王認為,為什麼一些人不聽勸呢?是因為一些人想自己親身經歷並感知外面的世界,哪怕錯了也值得。鑑於此,老王建議不要再勸阻這樣的人,他們知道自己做地決策是對是錯,手中還拿捏著分寸,就是想感知一下。再者,他們一旦通過感知外面的世界後,哪怕失敗,也對個人成長有很大的幫助。最後成功者往往都是這些人。而有些人受到阻礙或者勸說,就立即放棄自己的想法或方案的人,也未必能成事。

5、勸者的能力不足以換取被勸者的信任,說白了就是被勸者覺得勸者說的都是錯的,沒人會想要聽取失敗者講的道理。事實上絕大多數人都希望能得到有智慧的人生經驗和指導,可惜很多無知的人愚而不自知,反倒覺得是年輕人不聽勸

一次,老王和一位想跳槽的朋友做職業諮詢,她說,跳槽的原因就是最反感她的直接領導天天亂逼逼。原因是他的部門領導都40多歲的人了,還僅僅是個部門經理,也不愛學習,一點模範作用都起不到,典型的老白兔。

為什麼一些不聽勸的人,非要吃了虧才會得到教訓?

Photo by John Schnobrich on Unsplash

老王聽後明白了,是因為這位諮詢者認為她的部門領導沒有什麼成就,在這樣沒有成就的人手下工作,也不會有出息的。就想辦法跳槽。

老王認為,她跳槽背後的原因是她根本無法信任她的部門領導,也根本不想聽失敗者給她講成功的案例。

老王建議,想勸別人,你要先在某領域成為專家,這樣,別人才可能聽你的勸。

不管你怎麼做,也不管你多優秀,總會有人不聽勸,遇到這樣的人,你該怎麼辦呢?老王給出的解決方案如下:

1、最好不要勸,在你的控制範圍內想辦法讓被勸者吃一個大虧或掉進坑裡一次,被勸者才會醒悟是自己錯了這時,你再幫助他改變,或許會成功。你可能會說,或許被勸者失敗後,從此一蹶不振怎麼辦?老王想說,如果被勸者因為失敗一次就去跳樓或一蹶不振,這樣的人,還值得你去勸嗎?顯然不值得。

2、每個人的成長都需要一個過程,就像動物建立自己屬地一樣。吃虧,才是年輕人感知世界邊界的一種本能。聽勸的年輕人,安全性高,活動範圍小,認識邊界狹窄,或許很難有大的出息;而那些不聽勸的人,安全性低,活動邊界大,做事情或許成功的概率更大,但千萬不要固執、執拗、僵化,因為固執、執拗、僵化的人最容易失敗。所以,你聽不聽勸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想成為哪種人。

為什麼一些不聽勸的人,非要吃了虧才會得到教訓?

Photo by Julie Tupas on Unsplash

3、想改變一個人太難了。所以,老王建議,不要試圖去改變一個人,而是通過你的成功去影響一個人。別忘記了,影響人比改變一個人更簡單。比如教小孩子看書一樣,你越說讓他看書,小孩子越不看。而你只要拿起書,引起孩子的興趣,這樣,孩子就會養成看書的習慣。這就是影響。

寫在最後

老王引用作家張愛玲《非走不可的路》的一段話來結束這篇文章:

在青春的路口,曾經有那麼一條小路若隱若現,召喚著我。

——母親攔住我:“那條路走不得。”我不信。

——“我就是從那條路走過來的,你還有什麼不信?”

——“既然你能從那條路上走過來,我為什麼不能?”

——“我不想讓你走彎路。”

——“但是我喜歡,而且我不怕。”

——母親心疼地看我好久,然後嘆口氣:“好吧,你這個倔強的孩子,那條路很難走,一路小心。”

——上路後,我發現母親沒有騙我,那的確是條彎路,我碰壁,摔跟頭,有時碰得頭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終於走過來了。

為什麼一些不聽勸的人,非要吃了虧才會得到教訓?

Photo by Thought Catalog on Unsplash

——坐下來喘息的時候,我看見一個朋友,自然很年輕,正站在我當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路走不得。”她不信。

——“我母親就是從那條路走過來的,我也是。”

——“既然你們都從那條路上走過來了,我為什麼不能?”

——“我不想讓你走同樣的彎路。”

——“但是我喜歡。”

——我看了看她,看了看自己,然後笑了:“一路小心。”

——我很感激她,她讓我發現自己不再年輕,已經開始扮演“過來人”的角色,同時患有“過來人”常患的“攔路癖”。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路每一個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候的彎路。不摔跟頭,不碰壁,不碰個頭破血流,怎能煉出鋼筋鐵骨,怎能長大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