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統一六國前,秦始皇手下有一位身高達2.5米的巨人將軍

世界上一直流傳著關於巨人的傳說,中國也有這種傳說,中國古書中所說的“長狄”就是巨人;《尚書大傳續補遺》說長狄國人身高達五丈多,《春秋緯考異郵》則說長狄國君兄弟三人身高均在百尺以上。 在古代史料裡,還有秦朝出現過巨人的記載。

《漢書·五行志》記載: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見於臨洮。天戒若曰,勿大為夷狄之行,將受其禍。是歲始皇初並六國,反喜以為瑞……”這段記載的意思是說秦始皇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在今天甘肅省臨洮一帶突然出現了十二個巨人。這些巨人身高15米,腳長2米,他們都穿著狄人的服裝。

身高15米,腳長2米的巨人顯然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沒有什麼陸地動物的骨骼可以支持如此巨大的體量。

中國古代文人在記載或描述事物時,有誇張附會的習慣。但正如任何神話和傳說都不是空穴來風一樣,也不能因為誇張描寫就完全否定其描寫的對象,這段記載至少表明,秦始皇時代,在臨洮出現過一些身材非常魁梧的人。

彷彿為是這段記載提供佐證,2009年,在秦始皇陵的第三次大規模考古發掘中,出土了一個身高達2.5米的巨型陶甬。

在統一六國前,秦始皇手下有一位身高達2.5米的巨人將軍

中國古代的塑像藝術一般最求神似,外形和比例則並不真實,大多是誇張變形的,比如霍去病墓的石像就是這種風格的典型。然而秦代陶塑藝術是寫實的,秦人做甬像時,在做到神似的同時還竭力追求外形逼真。秦兵馬俑一般是按照真人的模樣以1:1的比例塑造的,人與馬的比例和造型與真實的兵馬完全一樣,以至於有西方人認為秦兵馬俑藝術就是古希臘傳來的雕塑藝術

在統一六國前,秦始皇手下有一位身高達2.5米的巨人將軍

霍去病墓馬踏匈奴石像

基於秦人的這種力求真實的塑像藝術風格,這個巨型陶俑也不會是憑空杜撰的,在當時一定有其原形。有專家分析後認為,這個巨型甬的原形就是秦始皇手下的巨人將領阮翁仲。

阮翁仲據說是秦南海郡人,《明一統志》卷十九記載:“阮翁仲身長一丈三尺,氣質端勇異於常人,少為縣吏,為督郵所笞,嘆曰:‘人當如是邪?’遂入學究書史。始皇並天下,使翁仲將兵守臨洮,聲振匈奴。秦以為瑞。翁仲死,遂鑄銅為其像,置咸陽宮司馬門外。匈奴至,有見之者猶以為生”。就是說阮翁仲身高三米,氣質端莊英勇,不同於常人。他年少時做過縣吏,後來遭到上級督察官的鞭笞,於是他感嘆道:‘做人就應該是這樣的嗎?’於是就去讀書研究歷史。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派阮翁仲去守臨洮,震懾匈奴。秦始皇認為他是個祥瑞。阮翁仲死後,秦始皇為他做了個銅像,放置在咸陽宮司馬門外,匈奴來了,看到這個銅像,以為阮翁仲還活著。

記載中說他身高三米,應該是有所誇張的,根據秦人塑像寫實的風格,出土陶俑2.5米的高度應該與阮翁仲的真實身高比較接近。這個身高雖然很驚人,但也不是不可能的,當代的穆鐵柱、喜順、姚明的身高都與這個高度接近。

除了中國史料外,越南的史書對阮翁仲也有記載,不過他在越南史書中被稱為李翁仲。《嶺南摭怪》、《大越史記全書》、《欽定越史通鑑綱目》等書都提到了他;《粵甸幽靈集》稱他是交趾慈廉縣瑞睿社人,本是安陽王的部將,後入仕秦國。在李翁仲家鄉建有祭祀他的祠堂。後世的越南人將李翁仲尊為福神,稱其為英烈威猛輔信大王。

中越史書對這個人的記載雖有出入,但從《粵甸幽靈集》明確說他入仕秦國來看,阮翁仲與李翁仲應該是同一個人,雙方史書都記載了這個人,說明他是真實存在的人物而非虛構的形象。但是翁仲應該不是他的真實名字,而是針對其身材特點的綽號或代稱。

所謂的翁仲,原是匈奴用於祭天的神像,由於這種神像造型十分高大威嚴,就被秦人引入,用作鎮邪和宮殿的裝飾物,後來又被放置在陵墓前,相當於現在的石獅子。司馬貞的《史記索隱》中描述了翁仲的模樣,他說:“各重千石,坐高二丈,號曰翁仲。”可見翁仲的體量巨大,而阮翁仲因為身材高大,看上去就像翁仲石像一樣,人們就用翁仲來稱呼他,猶如現在稱呼一個人為“王大錘”、“李鐵塔”一樣,而真名卻漸漸被遺忘了。

秦統一天下後,因為擔心原來的諸侯國反叛,就沒收了他們的金屬兵器集中銷燬,使他們無法重新武裝,以此解除他們對秦王朝的威脅。

在統一六國前,秦始皇手下有一位身高達2.5米的巨人將軍

秦始皇並沒有把銷燬兵器得到的金屬閒置,而是將其按翁仲的模樣鑄成了十二個巨大的銅人放置在宮中。《史記·秦始皇本紀》說秦始皇二十六年時“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水經注·河水》中也記載了這件事,並說每個銅人各重二十四萬斤,俗稱“翁仲”。

秦始皇這麼做,一方面說明他非常喜歡高大威猛的形象,同時反映了他對阮翁仲這個巨人的懷念,希望時時能看到他的形象。兵馬俑中出土的巨人陶俑,應該也是秦始皇這種心態下的產物,他希望死後仍由阮翁仲守衛他的陵墓。

秦是個尚武的朝代,秦始皇用武力征服各諸侯國,最依仗的就是軍隊。而在冷兵器時代,形體高大的兵將,既是實際戰鬥力,也能對敵人產生心理上的威懾。不僅中國如此,西方那些強勢帝王也特別喜愛高大的軍人。

普魯士腓特烈•威廉一世大帝曾選用身材魁梧的士兵組建巨人擲彈兵團,也稱波茨坦兵團。兵團裡有一位挪威人約瑟夫·埃裡克森,其身高達2.68米,比2.5米的阮翁仲更高。

為了蒐羅巨人,威廉二世派人從歐洲各地綁架身材偉岸的巨人,當時的歐洲,從北海到地中海地區身材特別偉岸的男性幾乎都有可能遭到綁架,連身材高大的女人也不放過,常常被抓來與這些巨人配對,繁衍下一代巨人。

拿破崙時代的老近衛軍是皇帝親自掌控的精銳。拿破崙要求老近衛軍步兵身高必須達到1.78米以上,騎兵身高則要求達到1.73米以上,相對於19世紀初期法國人的平均身高,這是非常高的標準。在整個老近衛軍的歷史中,只有一名身高不夠的步兵被破格徵召,他來自於拿破崙本人的特別批准。當這些士兵戴上高聳的熊皮帽後,就顯得更加高大威猛。當他們出現在戰場上,端著雪亮的刺刀,排著整齊的隊形,以堅定的步伐向前推進時,對敵人會產生巨大的心理震懾,對友軍的士氣則是一種鼓舞。

秦始皇如此鍾愛巨人,所以當年他也可能組建過普魯士波茨坦軍團或法國老近衛軍這種由大個子組成的軍陣,其中不乏像阮翁仲這樣特別高大的人。他讓阮翁仲守,臨洮,而同一時期那裡又出現了十二個巨人,也許這正是秦始皇所組建的巨人軍團的成員。隨著秦兵馬俑考古發掘的深入,可能還會發現巨型陶俑,但並不能因此認為秦時存在過巨人族群,秦軍中的巨人只是人為選拔的結果,就像如今籃球隊裡高個子集中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