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太平天國二把手 為何歷史書卻很少提到他?

太平天國的歷史上,在金田起義到定都天京之間,發生過一次載入史書的大事件,即咸豐元年(1851年)的永安建制。

永安建制的意義,在於建立了太平天國的各項主要制度,同時也確立了核心領導層的人員,改變了過去各自為政,政令不統一的弊病,強化了對太平軍的領導力,從而加強了戰鬥力。

根據歷史課本的記載,永安建制中,洪秀全自封為天王,為太平天國起義之領袖,是最大的一把手。天王之下,有東、南、西、北、翼五王,分別是楊秀清、馮雲山、蕭朝貴、韋昌輝和石達開。由於東王楊秀清軍事能力出眾,被賦予了節制其餘四王的權力,處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

此人是太平天國二把手 為何歷史書卻很少提到他?

長期以來,我們都認為從永安建制開始,楊秀清就一直是太平天國的二把手。並且在定都天京後,因二把手與一把手爭權,導致發生了太平天國內部自相殘殺而走向沒落的天京事變。

然而,許多介紹太平天國的歷史書籍都遺漏了一個歷史事實,就是在永安建制時,在天王之下,東、南、西、北、翼五王之上,還有一位“天德王”,此人名為洪大全,是太平天國建立之初的第一位二把手。

由於史籍對洪大全此人的記載稀缺,很少人知道太平天國曾經出過這麼一號人物。而且因為天德王與天王相近,洪大全和洪秀全也只差一個字,有人懷疑洪大全此人是否真實存在,有沒有可能是因為清軍對太平天國內部瞭解不多,以訛傳訛把洪秀全誤認為了洪大全。

此人是太平天國二把手 為何歷史書卻很少提到他?

人們有上面這種懷疑並不奇怪,不過事實上,洪大全和洪秀全並不是同一個人。洪大全為湖南人,原是湖南三合會的領袖。道光末年,洪大全率眾來到廣西,與正在傳播拜上帝教的洪秀全結識,而後兩派勢力合為一黨,成為了後來太平軍的前身。

由於洪大全實際上是創建太平軍的主要“合夥人”之一,因此在會中地位很高,被奉為軍師,僅次於洪秀全。但永安建制後不久,在隨後的永安突圍戰中,洪大全就被清軍所擒,押送京師後遭凌遲處死。清朝實錄記載,咸豐二年(1852年):

“鄒鳴鶴奏:克復永安州城,生捦逆首,先行馳報一摺。……殲斃賊匪數千名,並捦獲逆首洪大泉一名。”

官書此處所記載的洪大泉,即為太平天國的天德王洪大全。

此人是太平天國二把手 為何歷史書卻很少提到他?

何以見得洪大全在太平軍中地位很高呢?清實錄記載,在對洪大全的審訊過程中,洪大全供出了太平軍主要首腦的姓名、年齡、相貌等特徵,還供出了湘粵桂三地主要會黨的名單,為清朝提供了關於太平軍的重要情報。若非洪大全本身在是太平軍的重要首領,必不能提供如此詳細的信息。

此外據學者對左宗棠家書的考據,在洪大全去世多年後,太平軍中仍有將領供奉天德王的塑像,可見洪大全生前在太平軍中地位超然,並非虛言。

為何在永安突圍戰中,太平軍主要領導層只有洪大全一人被抓呢?有一種觀點認為,由於洪大全是三合會出身,能力出眾,被拜上帝教出身的東王楊秀清所陰嫉。故楊秀清在安排突圍路線時,故意陷害洪大全,導致其被官兵所獲。

不管事實真相是否真如上面所說,由於洪大全去世過早,未能立下顯赫戰功。且洪大全身死後,無論清廷還是太平天國,都選擇了對此人淡化處理,導致洪大全的知名度非常低。所以儘管洪大全一度作為太平天國的二把手,但卻極少為人所知,也就不奇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