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大热议死亡教育: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

【教育】人大热议死亡教育: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

全民开展死亡教育引热议

【教育】人大热议死亡教育: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

【教育】人大热议死亡教育: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

两会上,人大代表顾晋提出:建议全民开展死亡教育,这一提议瞬时引发了全民热议。

顾晋提出:

很多癌症晚期患者饱受病痛折磨,但家属往往会拒绝舒缓治疗,怕认为不孝。

同时社会上年轻人自杀事件经常发生,我们对尊重生命相关教育有一定欠缺,他建议从中小学生开始开展死亡教育,让人们学会尊重生命、尊重死亡。

据统计,每年约有5000万人死亡,换算下来,每1秒钟就会有1.8个人死亡。

死亡,每一天都在真真切切的发生,而我们却还在回避死亡教育!

在死亡质量调查报告中,中国大陆地区在80个国家中排名71位。

西方国家通过宗教进行“死亡”教育,中国的“死亡教育”仍处于空白期。

《西藏生死书》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大家很忌讳谈论死亡,因为,死亡伴随着恐惧,所以我们不愿意直面死亡。

我们不得不正视,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我们都缺了这样一堂课:死亡教育

【教育】人大热议死亡教育: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

不同年龄应有不一样的“死亡教育”

【教育】人大热议死亡教育: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

【教育】人大热议死亡教育: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

心理学认为: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人心理成熟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5~6岁和12~13岁这两个年龄段,也就是小学入学前后和青春期。

这两个阶段都处于转折期,孩子自身成长变化让他变得困扰和混乱。

心理承受能力,就是他们面对压力、困难和挫折时承担和化解的能力,将直接关系到孩子未来的人生是否幸福。

台湾高雄师大教授、教育学博士张淑美在《儿童生死教育之理念与实践》一文中指出:

儿童在四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和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星猫亲子家园】公众号

少年儿童对死亡的认知,根据年龄,家庭教育的不同和外界因素的影响,表现是完全不一样的。

不同年龄段,向孩子阐述死亡要有所区别,千万不要吓唬孩子,让他们对死亡产生过度恐惧感。

1、0-4岁,婴幼儿时期:对“死亡”没有概念,也很难明白死亡的概念,只能从爸妈口中知道,死亡是件不好的事。

我们可以用比喻的方式向孩子解释“死亡”,用大自然最常见的树叶荣枯,花朵开谢帮助孩子认识生命的过程。

2、4-7岁,儿童时期:有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知道死亡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我们有必要让他们知道哪些是危险的地方,做哪些事会有危险,防止发生溺水,触电和火灾等事故。

3、7-13岁,青少年时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对死亡有自己的认识。

我们可以带他们读科普读物,去自然博物馆和科技馆,客观地认识人的生老病死。还可以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中元节等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让孩子学会正确面对死亡。

【教育】人大热议死亡教育: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

用分离来表述死亡

【教育】人大热议死亡教育: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

【教育】人大热议死亡教育: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

“爸爸去哪儿”的节目里,夏克立教女儿夏天如何看待死亡、看待分离,很值得我们学习。

夏天家里养了一只马尔济斯狗狗,叫“古鲁巴”。在《爸爸去哪儿》节目录制期间,已经19岁高龄的“古鲁巴”去世了。

在夏天问狗狗去了哪里的时候,夏克立没有回避而是直接告诉她:“它死掉了,它去了天堂。爸爸以后也会去天堂。”

对不懂死亡为何物的夏天,夏克立是这样说的:“不不不,你不用太早去,我也不想太快去。但是古鲁巴会在天堂等我们,到时候我们还是可以在一起。”

夏天听了之后,接受了爸爸的解释:原来死亡带来的分离只是暂时的,最终我们还是会在一起。

美丽的天堂是孩子喜欢的地方,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讲述死亡,孩子才能慢慢接受死亡,并最终正视死亡、尊重生命、快乐生活。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星猫亲子家园】公众号

有研究显示,在资讯尤其发达的今天,孩子从3、4岁就会接触到死亡的概念。没有天生就懂得尊重生命的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让孩子认知死亡和生命的关系,非常有必要。

如果遇到植物、宠物、亲人朋友的死亡,家长没有必要对孩子隐瞒,应该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给孩子安慰,让他们感到安全。

用分离来表述死亡,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教育】人大热议死亡教育: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

用节日来认识死亡

【教育】人大热议死亡教育: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

【教育】人大热议死亡教育: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

《寻梦环游记》中有个亡灵节,墨西哥小男孩米格,在秘密追寻音乐梦时,因为触碰了一把吉他而踏上了亡灵土地,米格被多彩绚丽的亡灵世界所震撼,更惊喜的是,他重逢了去世的父亲和祖辈们。

亡灵节,具有浓厚的印第安民族文化特色,这个墨西哥的重大节日,不是关于死亡,而是关于爱,在墓地通往村庄或者小镇的路上撒满黄色的花瓣,人们希望亡灵能够循着芬芳的小路回家。

晚间,在家门口点上南瓜灯笼,为亡灵上门引路,祭坛上摆着巧克力、面包、甜点等供品,让亡灵享用。

节日里,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戴着面具,穿上鬼怪衣服,在街上招摇过市,庆祝亡灵归来,人们在一起大笑、哭泣,尽情谈论和思念死去的亲朋好友。

这个节日让孩子们明白,死亡不是一种分别,而是另一种相聚。死去的亲人并没有消失,只是换了另一种方式陪伴在我们身边。

爱,会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星猫亲子家园】公众号

我们的文化中也有这样的节日,清明节、中元节、寒食节,这些都是和已故亲人有关的节日。

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准备鲜花,食物等,一起去祭奠已故的亲人,同时跟孩子谈论一下这些节日的意义,和孩子一起探索死亡的真相是什么。

乔布斯说:“死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知道生的可贵。一个人只有在认识到自己是有死的时候,才会开始思考生命,从而大彻大悟。不再沉溺于享乐、懒散、世俗,不再沉溺于金钱、物质、名位,然后积极地去筹划与实践美丽人生。”

孩子只有了解死亡,孩子才会对生命充满敬畏。

【教育】人大热议死亡教育: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

正视死,才能直面生

【教育】人大热议死亡教育: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

【教育】人大热议死亡教育: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

英国著名杂志《经济学人》曾统计发布过一组数据:中国青少年的自杀率全球第一。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统计:我国每年青少年自杀身亡人数为28.7万,除了自杀成功者,还有约250万的自杀未遂者。

今年1月4日,微博名为“烫烫大卷”的网友,通过微博发布信息称,同济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陆经纬,常年被其导师压榨,365日无休,最终,于2018年12月13日跳楼身亡。

我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不禁要问:难道对于一个研究生来说,被导师压榨,除了跳楼就没有别的解决方式吗?

当然有,还有很多。

可这位同学选择了最令人惋惜的那一种。

学者萧功秦曾感叹:“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太单一了,大家都像一个经济动物,金钱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

导致这个结果的直接原因,就是我们缺少了死亡教育。

网上看到过一个家长发的图片,大致是这样的:

“死了一条鱼,让孩子们拿到门口埋掉,他们在外面弄半天不回来。我出门去看看,好家伙,连墓碑上的碑文都刻好了,还撒了落叶和鲜花、种了棵菜!

碑文写道:Here lies Bubby the fish。这里安葬着一条名叫巴比的鱼。”

让孩子认识死亡,不仅是生命的教育,更是一种爱的教育。

这并不会让死亡变得触手可及,它反而让孩子懂得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我们完全可以陪孩子一起正视“死亡”这个话题,生命的本质就是生与死,死亡其实并不可怕,只要心中有爱有回忆,带着逝去之人的期望,生活依旧可以精彩继续。

死亡教育,并不是专门谈论死亡的现象,而是我们能不能更加注重生命中日常的——陪伴和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