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在文學方面有成就的人都會選擇自殺?

清風飛花


這裡要糾正一下樓主的提問,中國在文學方面有成就的文人名仕有很多,選擇自殺的只佔少數人。既然是少數人,那就只能算是個別案例啊😊



海子

曾轟動一時的文壇才子“海子”,他的精神世界高雅而純潔,如同其筆下的詩詞所描述的那樣“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擁有如此細膩情感的詩人,怎堪忍受世俗的紛擾,就好像一枝冰清玉潔的雪域青蓮,寧願折枝也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讓周圍的淤泥侵染了靈魂。海子有自己內心向往的生活,餵馬,劈柴,周遊世界~~他的離開雖然另人惋惜,但真正愛海子的人都知道,他已經如願而去~~



三毛

讀完《撒哈拉的故事》才認識了三毛,從此,才知道有一種生活叫做“仗劍走天涯”。看過世間的繁華,品嚐過人生的悲歡離合,能站上萬人的講臺講述自己的故事,也能躲進荒無人煙的地方一個人生活。經歷豐富的她,本應該心胸豁達,卻仍然被情所困。有人說,真正好的文學作品是作家用生命寫成的樂章,三毛就是如此,我們雖然沒有見過三毛本人,但透過字裡行間能感受到作者的勇敢與脆弱。她的離去好像太不真實,因為她太過真實的存在過~~



老舍

老舍先生的逝去是文學領域的重大損失,這位中國文學史上的一代巨匠,平生創作出了無數優秀的文學作品,可以說為世界當代文學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作為濟南人,我們非常感謝老先生創作的那篇家喻戶曉的散文作品《濟南的冬天》,讓這座千年古城有機會再次被國人關注。老舍先生的離去是無奈中透漏著些許悲愴,他用行動向世人證明了自己絕不像生活妥協的勇氣。就像在他筆下誕生的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一樣,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他生在一個文學鼎盛的時代,卻凋謝在那個時代下的特殊時期~~


隨心而記


最重要的原因是,是文人多夢幻,當現實世界和理想世界嚴重脫節的時候,會讓他們產生厭世情緒。這在很多人看來並不是個問題,但作家的情感是敏銳的,思維是活躍的,尤其是世事是敏感的。很多人不理解他們,他們就會在自己的小世界裡愈發封閉,直達無法解脫。

作家自殺,和普通人自殺一樣,都可以從心理學上找到病根,不要說得那麼玄。就像海子的死,有人稱之為“形而上死”,他的確有為文學殉道的意味,但海子當時的確也有很多現實的無奈。比如,情感的創傷,現實的困窘,這些都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我們要關注的是,是作家在自殺前到底發生了什麼。比如,海子自殺前留下過幾封遺書,這已經成為文學史上的公案。其中的確有一些現實糾葛,作家自殺並沒有外界想的那麼偉大,也沒必要從什麼更高的高度來解讀這種平凡事裡的悲劇。

還有一點,作家雖在精神世界裡有很高尊嚴,但在現實裡往往困窘。上世紀90年代,曾出現過“詩人乞討”“餓死詩人”等荒唐的事情,恰恰說明,在商品經濟大潮的衝擊下,作家們感到了太多現實不如意,對自身的地位有很強的危機感。

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在世俗裡混的如魚得水的作家,名利雙收的作家。排除其中有一些假作家、偽文人,我們也要看到作家在現實面前,並不總是低能和木訥的,這點也沒什麼可避諱的。


黃帥


書呆子,學知識學多了學傻了唄。

我妹妹的那個成年人大學就有一位書呆子跳樓自殺了。死人生前說:學完博士後沒的學了,所以就跳樓自殺了。

老學習都學傻了,只知道鑽進書本里,不懂得真正的生活。書本知識和現實生活還有很太差距,老學習,不出來見見陽光,現實生活和書呆子的心裡世界不相融了,在他們的心裡鑽進了死衚衕,走不出來了,認死理,解不開,可怕的事情發生了。



用戶和言悅色


先來看一組數據:

1989年3月26日,詩人海子在山海關鄰近臥軌自殺,時年25歲。1991年1月4日,臺灣聞名作家三毛用一條絲襪自縊身亡,時年48歲。
1993年10月8日 ,顧城用斧頭砍死其妻子後,在一棵樹上吊頸而死,時年37歲。



這些都是大家比較熟知的文人,還有很多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的,比如:海默、徐遲、李廣田等等,他們都選擇了自殺。

為什麼他們會自殺呢?

往往文人對世界的洞察力比普通人強,他們善於捕捉生活中的細枝末節,他們內心細膩,情緒也更為敏感。



他們太有思想,往往人格獨立還有著精神上的追求,一旦現實世界不能滿足他們,他們覺得精神空虛或者沒有靈感,或者人格受到侮辱,或者找不到活下去的寄託,他們就會選擇走向死亡,此刻死亡,於他們而言就是解脫!

大多數文人見解獨到,他們有自己的堅持,人生觀價值觀也會更偏激,所以當有事與他們內心不符的時候,他們更容易劍走偏鋒,覺得世人都不懂我,唯有死亡才是最好的歸宿!



其實這個問題不是很客觀,事實上文人很多,僅有小部分人選擇自殺,只是因為他們是文人,甚至有的是死亡之後才更出名,所以會給人造成“文人多自殺”的假象。

不過文人真的更容易看不開,我現在還記得高中語文老師為我們講詩人時,開玩笑說,“未來你們可以從事各種職業,唯獨不要當詩人!”

希望每個人都有面對生活的能力,無論發生什麼,我自安然!


燈塔中的阿木


說幾個比較有代表性,後來自殺的文人。

顧城,作為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上過山,放過牛,一生寫詩無數。1980年,開始過無拘無束的漂流生活,後來隱居激流島。顧城為什麼自殺呢?在一個詩會上,他與粉絲英兒相識,後來發生了婚外情。


顧城的妻子十分隱忍,顧城終被打動,回心轉意。但是,他發現已經晚了。因為他的妻子此時已經喜歡上了一個德國人,顧城十分傷心。於是把他們的故事寫進了書裡,並向書中主人公一樣自殺,這本書叫《英兒》。他想以此獲得大賣,給妻子謝燁留點錢。

但是,等書寫完,顧城又不想死了,而他妻子又不能接受他的回心轉意,最終,顧城還是選擇了自殺。


海子,一個原本貧窮的人,後來成功考上北大法律系,畢業後成了一位老師。在那個年代,海子本是可以為家長光宗耀祖了,但是現實的對比,讓他覺得人與人之間差距怎麼就那麼大呢?有的人生下來就大富大貴,而有的人就必須努力奔跑。

於是,海子就越來越瘋狂,一時間,吃喝玩樂,女學生,這些關鍵詞都圍繞著他。但是,長期以來的壓抑和抑鬱,終於讓他喘不過氣來。他回到家鄉買了一塊地基,建了房子,寫上“海子故居”,選擇了臥軌自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歷史密探


敏感的思維,把簡單事情複雜化,但文學需要敏感思維。 衝動的特質,做事特別容易極端,但文學需要有激情才能創作。 聯想的特長,簡單事情常被他們複雜化,但文學就是聯想。 詩人除外。精神不正常的人才能寫出不正常的語言。尤其是所謂“朦朧詩人”,實際上有些就是精神病患者。

有些文人確實大才,但有些卻是因為體會不到生活的本源,幼兒時期沒有得到父母很好的呵護,導致心理上排斥物質上的刺激,從而去追求那些精神層面上的快感。但缺失的卻從沒有找回來而已。年少時看過顧城的書,想不明白,人到中年之後,許多事才有一些體會,出身和家庭是每個人都擺脫不了的。思想一旦形成了自己的體系,有了固定的價值觀,就很難改變,天才尤其固守自己的認知,一旦有了衝突,對於他們而言,就是越不過的坎,只好自己了斷,很多偏執狂的天才就是這樣,不能以普通的人眼光去看。


嬰兒時期,幼兒時期。是人最初感知這個世界的階段,吃喝拉撒睡,就是他們的全部。如果這個階段,並沒有得到應該得到的組織和家庭的滿足,人漸漸的就會排斥這些,所有你會發現很多藝術家,詩人,之類的藝術人群,有些很邋遢或者童年不太幸福。其實是有確切的原因的。 生活的本源,也不是什麼高大上,人生的不同階段,滿足不同需求,否則,定會有一個定時炸彈留在潛意識中,可大可小!


李三萬的三萬裡


這個世界死人永遠比活人多,那些在文學方面造詣極深的人更容易選擇以自殺的方式終結生命,究其原因,大概有三個:

第一,身體上的病痛。

寫作是一項高強度的工作,需要付出心血、長期伏案工作非常勞累,比如路遙寫作過於勤奮,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又加上不注重保養,喜歡喝咖啡,抽菸,這兩大愛好都損害了他的健康,最終死於肝病。

不得提到喝咖啡的愛好,很多作家都喜歡在夜間工作,夜深人靜之時,寫作的靈感彷彿也更容易被喚起,喝咖啡可以起到提神的效果。

同樣有喝咖啡嗜好的法國作家巴爾扎克,每晚要喝上五十杯的咖啡,他曾給自己留下了很得意的預言:我將死於3萬杯咖啡。此話雖有誇張卻不幸言中,在他50歲時患上了慢性咖啡中毒,咖啡至少是結束巴爾扎克生命的殺手之一。

如果說路遙和巴爾扎克屬於太過勤奮和不良嗜好導致的慢性自殺,而以塑造硬漢形象著稱的海明威的自殺方式更加決絕和慘烈:1961年7月2日,他將雙筒獵槍伸進口腔,扣動扳機,了結了自己的生命。

對海明威的死亡原因推測主要歸結於,疾病纏身摧毀了他的意志,就如他自己所云:自殺是對緊張而艱苦的寫作生活的一種逃避。

第二,向死而生。

海德格爾在20世紀提出了“向死而生”這個重大的死亡哲學概念,影響了現代人對死亡的理解。

哲學和文學是一母所生的孿兄弟,哲學負責解釋世界,文學負責描述世界,文學最後的深度是對世界終極意義的探索,所以它無限接近哲學,有著自覺意識的文人無時無刻不在做這樣的哲學思考,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

從明天起, 做一個幸福的人, 餵馬, 劈柴, 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 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

寫出這樣溫情詩句的海子,於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關附近臥軌自殺,年僅25歲。海子視詩為生命,詩是他生命的寫照和表現,也是他生命毀滅與終結的見證。當詩歌逐漸被現代工業文明所摒棄,他的靈魂無所皈依,便選擇“殉死”的方式為自己的“殉詩”做了最好的註腳。

在哲學家看來,現世生活是虛無的、無聊的,叔本華認為,人生的本質是痛苦,人生有如鐘擺,擺動於痛苦和無聊之間,痛苦和無聊是人生的兩種最後成分。

民國時期的王國維找到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作為精神的引領者,發出“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的嘆息,最終“奮身一躍於魚藻軒前”。

第三,閣樓上的瘋子。

在書中洞悉世情的作家或文人,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卻是住在閣樓上的瘋子。

據權威研究,畫家、音樂家、舞蹈家、作家這類富有創造力的人得精神病的概率比創造力低的那些人高25%。

也許,我是被媽媽寵壞的孩子,我希望每一個時刻都像彩色蠟筆那樣美麗,我希望能在心愛的白紙上,畫出笨拙的自由,畫下一隻永遠不會流淚的眼睛。

這樣一個任性的孩子——童話詩人顧城為了尋找一個理想的烏托邦,與妻子居住在新西蘭激流島上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卻陷入家庭糾紛,殺妻後選擇自殺,有證據顯示,在事故發生前顧城已陷入精神崩潰的邊緣。

伍爾夫因發表小說《達洛維夫人》、《到燈塔去》聞名一世,她在《一間自己的房間》宣稱,女人必須有經濟能力和一間屬於她自己的房間來寫作。

這樣一位具有獨立意識的女性,卻遭到了精神重創。父母的相繼離世使她精神崩潰,兩年後弟弟的去世給她造成了同樣的打擊。

伍爾夫的病是週期性的,用她自己的話是,“神志清醒的精神病人”,如果依據今天的醫學診斷,她得的可是躁狂抑鬱症或躁鬱症。

家園受到戰爭的轟炸,成了壓在她心頭的最後一根稻草,1941年3月28日,伍爾夫在外套口袋裝滿了石頭,走進了歐塞河……

幾千年前,孔夫子告誡季路,“未知生,焉知死”!時至今日,我們終於可以打破死亡禁忌,聊聊與世界告別的種種。




痴心娃娃看天下


不是文人選擇了自殺,而是世界推著文人走向了自殺。

文人的心大多都是極其敏感的,敏感表現在很多方面,在生活上,在情感上,在藝術創作上,敏感成就文學,也成就他們的死亡。

很多人不能理解文人的想法,為什麼他們有錢、有名氣、有美滿的家庭、還有一大幫追捧者,有什麼好像不開的?我覺得有句話說的很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

說最知名的的幾個人物。

顧城

生在文革時期,見過人性扭曲,見過暴行氾濫。成名後又掙扎在妻子和情人之間,後與妻子發生矛盾,刺傷妻子,於樹上上吊自殺身亡。卒年37歲。


海子
農村出身,北京求學,畢業後分配在體制內,六年後臥軌自殺。卒年25歲。



三毛

少時受老師陰影,出現心理障礙,後有自殺行為,受過感情打擊,丈夫荷西早逝,於醫院浴室用絲襪上吊自殺。卒年48歲。

這裡很多事在百度上都搜不到,你能看到的都是浮於表面的流光溢彩,而被美好虛掩的罪惡將埋在已故的人的心中,與他們一同深藏地底。

所以為什麼很多文學成就很高的人都走上自殺這一條路?這不是巧合。因為真正遭受突如其來的打擊自殺的人其實很少,真正追究起來都是有跡可循的,表面越陽光可能內心就越痛苦。

顧城說: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海子說: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三毛說:

我迎著朝野站在大海的面前,對自己說:如果時光不能倒流,就讓這一切,隨風而去吧。

這些名言都無一例外的樂觀陽光,可其實很多文人的內心都有極強的孤獨感,當你真正的瞭解了他們,再看他們表現出來的樂觀堅強豁達,你會覺得這種孤獨感是深入骨髓的。顧城在幼時所見到的文革中人性的扭曲,海子從農村到城市的無助壓力,三毛小時候被誤解和沒有得到的善意。他們在文學上的敏感不是沒有道理的,世人將一身榮光賜予他們,又以榮光推他們入萬丈深淵。


很多文人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讀的書多,但讀書是這樣的:

書讀的越多,會越看透這個世界的真相,越掙扎在理想與現實之間,這個過程的掙扎很痛苦,又很少有人能看到極致的陽光。

就像我的老師講課的時候說錢是很髒的。他說這句話並不是因為他自命清高,而他清楚這金錢之上沾了多少鮮血,多少親人反目,多少慾望名利,多少人性泯滅。而痛苦就在於此,很多人明白這紅塵世俗不過虛妄,但仍不得不在這紅塵中掙扎翻滾。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錢,我知道錢髒,但我活著是真的需要錢。

顧城嚮往世外桃源,海子嚮往田園生活,三毛也只不過想愛人平安,可這世上哪有這麼簡單?最痛苦的莫過於在理想和現實中掙扎生存。

因為文人更清楚,更通透,就會更失望。

世人賜我以榮光,又以榮光推我入深淵萬丈。


ps:本來三毛的話我想用《如果有來生》這首詩,但我在查閱之後,發現這首詩是網傳三毛《寫給自己》中收錄的,所以用了另一句話,這句話出自《萬水千山走遍》。

這篇文章寫的有些喪,看後不適可以私信我,我儘量解決,😂😂總之,大家加油!


十四的故事1999


看到這個問題是有些痛心的。

早些年我有幸拜讀了豆瓣評分九分以上的高分佳作——《人間失格》。此書的作者是一名叫太治宰的日本人。為什麼回答問題要用一本書和一個作者來引入呢?因為此書的作者生平令人唏噓。太治宰多次求死而未得,生前渴望死亡,渴望結束自己的生命,多次自殺而未遂,最後通過投湖而結束自己的生命。


《人間失格》一直被後人稱之為太治宰的自傳式小說,仔細閱讀《人間失格》會發現:一個作家可以寫出驚世駭俗的文章,做出傳世之作,與作家本身對生活乃至萬物的敏銳度息息相關。

在一部作品中,能夠產生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作品的流傳廣度,而作家之所以能夠稱之為作家,其對事物的敏銳度一定遠遠超乎常人。作家比常人更容易被情緒所感染所左右,這也導致了作家更易自殺的緣故。

另一方面,大部分的作家都是很孤傲很孤獨的,在取得一定成就後,由於外界帶來的各種壓力,也會打破作家原本安逸的生活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對作家的創作環境也會產生影響。


以上。


一碗浮生


文壇的天空,有多少耀眼的明星,倏然墜落,令人嘆息。


總不免讓人想起謝君豪的《南海十三郎》,最讓人耿耿於懷的臺詞:“真正的天才只有兩種結局:要麼發瘋,要麼像唐滌生一樣早死。"

片中《紫釵記》戲文有語:飄零空負蓋世才華,問何日文章有價?詩文光鮮背後,十個文人九個窮,懷才不遇,窮愁潦倒一生的何其多,對現實的絕望,窮途未路,徐渭九次尋死,梵高生前只賣掉一幅畫。倘若功成名就,大約不會早殤。

日本的文化有一種,對櫻花凋零之美的終極追求,因之川端康成認為死即生,松門左衛門寫過15部有關自殺的書,三島由紀夫在《金閣寺》中說道: 也許是天性懦弱的關係,我對所有的喜悅都摻雜著不祥的預感…
△川端康成

亡生命因拖沓得太久而感到疲憊,死亡是上蒼賦予我們的最終關懷。是拒絕一切理解的。自殺並不可怕,比自殺更可怕的是失望和厭世。 ——川端康成

雖川端康成說死是最高的藝術,死即生,並加以踐行,作死的畢竟不可理解。他口含煤氣管自殺,其實有性壓抑愛情挫折因素,也有從小失去親人孤僻人格,追求完美不得的失落。太宰治多次為女人投水殉情,芥川龍之介,三島由紀夫都是性情憂鬱而敏感,


顧城:這些花開得燦爛,有誰看見背後森森的樹枝?

為什麼文學上成就非凡的人,更容易自殺,其實跟天才病分不開。天才大約都是不完美的:要麼有病,要麼有殘,或無子嗣,人生大缺。剛剛去世的天才霍金,大半生癱瘓,梵高精神分裂,顧城人格缺陷,生活不能自理,是謂"慧極必傷”。

△霍金

非凡的天分如同一件華美而帶刺的衣衫,才美外現,內心飽受折磨。他們想象力豐富,感情敏感細膩,創作時這些是天賦,促其成功,可是也容易陷入感懷悲秋,虛無的情緒中去。

"太陽,別人看見你覺得幸福,而我站在你痛苦的芒上…”(顧城)


△三毛

文人的感受與眾不同,文字流光溢彩,內心無比脆弱糾結。創作時常常進入角色,難以自拔,消極應事,所謂"情深不壽”。張純如,海子,川端康成,三毛,等大抵如此。

同時自殺的他們,往往自視甚高,恃才傲物,不合俗流,內斂而自律追求完美,可嘆三島由紀夫連剖腹自殺,都要搞個完美的十字切,卻終未如願。


△王國維

他們往往對自己和他人要求都很高,面對挫折打擊,理想和現實的衝突無力應付,又不願向外人傾吐心聲,以致走上不歸路。詩人屈原投江,因政治上失意,國學大師王國維自沉大抵如此。詩仙李白醉攬江月而之,也可能勘破了紅塵俗世而投水。

而特定歷史時期,老舍,楊朔,傅雷等,弄人的命運不能容下,汙濁的世俗如何保全一顆無瑕的心,只嘆人世滄桑。而海明威吞槍據說是家族魔咒。


△海明威

但願更多的星光閃閃的才子們能唱著:黑色的眼給我黑色眼睛,而我卻用它尋找光明,作自己最好的騎士,追逐夢想的勝利。

我們也許應該慶幸我們的平庸,承認我們的虛弱。

元元感謝您的閱讀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