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圍城下:我們叫不醒的是裝睡的人,擋不住的是斂財的路!

本文來源:中國腫瘤時訊,ID:oncology_doconline

微信公眾號後臺回覆:“入群”,進入中國腫瘤時訊粉絲群,還有福利紅包~


砒霜因為頻頻出現在小說戲劇中而被熟知

常作為殺人滅口的必備毒藥

武大郎就是被潘金蓮用砒霜毒殺

“檳榔”圍城下:我們叫不醒的是裝睡的人,擋不住的是斂財的路!

砒霜害人性命

平白無故的情況下我們決計不會沾惹

但是和砒霜並列為“一級致癌物”的檳榔

卻是數以千萬中國人的口中常客

“檳榔”圍城下:我們叫不醒的是裝睡的人,擋不住的是斂財的路!

檳榔致癌,既是共識也是事實

深受其害者在吶喊著,撕心卻微弱

未承其苦者仍咀嚼著,享受即放縱

日前自媒體平臺“今夜九零後”的一篇熱文刷屏

《千億“軟性毒品”檳榔,和正在上癮的6000萬中國人》

再度將“檳榔”擺到了公眾的眼前

這一次,我們能否正視它!


“檳榔”圍城下:我們叫不醒的是裝睡的人,擋不住的是斂財的路!

戒嚼檳榔 幸福無憾

“中藥”檳榔:本為祛疾治病所用

常被人們嚼食的檳榔,原料是檳榔未成熟時的果皮,又被稱為大腹皮,也是一味中藥。早在漢武帝時期已有記錄,兵徵南越時,檳榔就曾協助解除過軍中瘴癘。

“檳榔”圍城下:我們叫不醒的是裝睡的人,擋不住的是斂財的路!

檳榔果

中醫典籍記載,檳榔“通關節,利九竅,補五勞七傷,破癥結,驅蟲,行水,屬驅蟲藥”。現代研究表明,檳榔鹼是檳榔的主要保健和藥理活性成分,對絛蟲、蛔蟲、蟯蟲、鉤蟲、薑片蟲等腸道寄生蟲都有驅殺進而瀉下的效果。此外,檳榔還對腹脹便秘、血壓下降、瘧疾等病徵存在治療功效。

宋代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總結檳榔的作用有四:一能使清醒的人變醉,二能使喝醉的人清醒,三是飢餓時食用能充飢,四是吃飽之後食用能助消化,即“醒能使之醉,醉能使之醒,飢能使之飽,飽能使之飢”

歷史上還有很多名人和它產生過交集。南唐後主李煜描寫過“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蘇東坡因為它留下了“兩頰紅潮增嫵媚,誰知儂是醉檳榔”的名句;宋代《嶺外代答》雲:“客至不設茶,唯以檳榔為禮”;李時珍《本草綱目》言:“賓(檳)與郎(榔)皆貴賓之稱也”

“高高的樹上結檳榔,誰先爬上誰先嚐”,現代一首民謠《採檳榔》更是流傳甚廣。

“檳榔”圍城下:我們叫不醒的是裝睡的人,擋不住的是斂財的路!

檳榔樹

檳榔原產地在馬來西亞,我國產地主要分佈於雲南、海南及臺灣等熱帶地區。不過在我國一提到檳榔,大家首先想到的卻是並不生長檳榔的湖南,為什麼湖南人對它情有獨鍾呢?

《湘潭縣誌》記載,1650年正月,清朝金親王因湘潭人民抗清,下令屠城九日,殺得湘潭大街小巷到處都是屍首,瘟疫橫行,所剩住戶僅三四十,人口不到100人。後來有一位程姓的安徽商人,得知有位老僧殮收白骨,是通過嚼檳榔來避穢,效仿後才得以解除瘟疫之害,重整家園,從此嚼檳榔習慣也就陸續延續下來。1779年,湘潭縣城又染瘟疫,城內居民患臌脹病,縣令白景將藥用檳榔分患者咀嚼,在患者痊癒之後卻保留了嚼檳榔的習慣,久而久之湘潭城中跟風之氣日益嚴重,平常人也嚼起檳榔,成為了一種生活習慣。

吃完檳榔身體發熱、精神充沛是檳榔愛好者的共同認知,在湖南、海南等地區,熟人見面,除了互相敬菸外,還會掏出檳榔,一邊咀嚼一邊聊天。如今檳榔店鋪遍地開花,其藥用價值卻幾被忽略,越來越多的人們加入咀嚼隊伍,追逐它帶來的快感,然後依賴上它。

“反正沒出現問題,那就吃吧!”

那麼一旦出現問題了呢?是不是就晚了?

“惡魔之果”檳榔:它真的可以讓人成“魔”

檳榔加煙,法力無邊。

檳榔泡酒,永垂不朽。

由檳榔引申出來的這句詼諧諺語傳播甚廣,解鎖了人們針對檳榔更刺激吃法的同時,也在進一步加重著對口腔的侵害。在湖南常德,目睹了親人因嚼食檳榔去世後有人悲痛的補充了一句:再嚼幾年,墳頭冒煙

“檳榔”圍城下:我們叫不醒的是裝睡的人,擋不住的是斂財的路!

遍地的檳榔渣

其實很多人第一次接觸檳榔體驗並不好,“嗓子像被人掐住了一樣,出不上來氣”,還伴隨著頭暈、胸悶、心跳加快等症狀,忍不住產生去醫院的想法。但是更多年輕人的好奇心、不服輸以及從眾的群集效應,讓他們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嚼食,逐漸成癮而淪為檳榔的忠實客, “軟性毒品”就這樣更廣泛的普及開來。

《中國牙科研究雜誌》報道:2016年以來,長沙市與檳榔相關的口腔癌病例累計有8222例,整個湖南省約2.5萬例。口腔癌作為高致死性癌症,目前5年生存率僅為50%,而且即便手術成功,也會帶來面部外形及功能的高度損害。

“檳榔”圍城下:我們叫不醒的是裝睡的人,擋不住的是斂財的路!

《檳榔王國中的割臉人》劉桑果

其實在癌症來臨之前,很多人已經在承受檳榔之苦了。醫學研究證實,66%的咀嚼檳榔者有口腔黏膜病變,其中口腔黏膜下纖維性病變(OSF)佔7%,白斑佔3.9%,扁平苔蘚佔5.2%,這些都屬於癌前病變。其中OSF基本上可以說是咀嚼檳榔人群的早期特異性病變,發病率極高。

因為檳榔纖維的摩擦造成口腔黏膜局部損傷,並且檳榔含大量具有細胞毒性的檳榔鹼,會導致口腔黏膜纖維化,臨床表現為口腔有燒灼感。大多早期出現皰,破潰後形成潰瘍,可能會出現疼痛、口乾、味覺減退等症狀。後期張口受限,言語及吞嚥困難,做不到吹滅蠟燭等動作。

一位湖南的口腔科醫生曾這樣描述道:

每天OSF的病人都有好幾例,他們都說很疼,很難受,說話也不清楚,治療方法是黏膜下注射糖皮質激素,針扎進硬邦邦的粘膜,很多人疼得發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二十出頭的小夥子,張口度只有一釐米左右,已經說不清楚話了,工作也因此丟了。他說自己其實只吃了半年檳榔,現在後悔得要命。我的父親也曾經吃了很多年的檳榔,有一天發現嘴有些張不開了,就戒了,後來慢慢的有所好轉。然而過了這麼多年後,他的腮幫子還是硬邦邦的。

雖然治療口腔粘膜病變很痛苦,但畢竟避免了病情的發展與惡化,多半是會最終康復的。但如果在發病後未能及時停止檳榔嚼食或接受正規治療,沒有進行早期干預阻斷病變發展,那麼口腔癌就真的與我們近在咫尺了。

而最無奈的是,儘管我們知道了檳榔的危害,可檳榔依然在光明正大的圍著我們。

“致富”的檳榔:小檳榔,大民生...還是大災難?

其實每隔一段時間,關於“檳榔致癌”的內容就會刷新一波,但是無論有多嚴重的後果、多鮮活的實例,很多人還是隻把它看成一個遙遠的數據,頂多附和兩句、感嘆幾聲,回過頭去該吃吃該喝喝該抽抽該嚼嚼。

而且還會有抵制的情況發生,曾有一位OSF患者把一篇“檳榔致癌”的文章發到了檳榔愛好者微信群裡想喚醒他們,立馬就被踢出去了。掩耳盜鈴的故事人盡皆知,那麼不看“檳榔致癌”的醫學科普,就能做到肆無忌憚的大嚼檳榔了嗎?

未發生的事總是有恃無恐,後知後覺也就失去了後悔的機會。

“檳榔”圍城下:我們叫不醒的是裝睡的人,擋不住的是斂財的路!

其實檳榔的成癮性很低,想要戒掉並不困難,更多的還是因為舍不掉的快感而選擇的自我放縱與心理暗示。那麼拋卻個人因素,檳榔就這般頂著一個明晃晃的“1類致癌物”的大帽子昭然過市,國家為什麼不出手禁止呢?

其實早在2013年央視《新聞30分》欄目就曾大篇幅報道檳榔的強烈致癌性,隨即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導致當時正值採摘季節的海南檳榔價格暴跌,全海南種植檳榔的230萬農民減收30億。危機同樣蔓延到湖南湘潭,在這座人口280萬的檳榔之城,大小檳榔加工企業多達100餘家,從業工人40萬。這早已是一條盤根錯節的巨大產業鏈,關於檳榔的報道,牽涉到相關民生、傳統、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又變得異常錯綜複雜。

“檳榔”圍城下:我們叫不醒的是裝睡的人,擋不住的是斂財的路!

最終結果,央視《經濟信息聯播》欄目出來“闢謠”:“檳榔致癌”的說法,並無科學根據。

同時,近年來也不斷有患者希望通過法律途徑與檳榔博弈,但最終的審判結果卻多是因“沒有充分證據證明檳榔導致口腔癌的因果關係”而失敗,爭執的焦點是由於很多嚼食檳榔的人群沒有患癌甚至未出現任何明顯病變。

復旦大學胡善聯教授曾說過:從短期來看,遏制檳榔行業發展,會影響海南檳榔種植業、湖南檳榔加工業;但長遠來看,檳榔導致的醫療代價更大,社會負面影響更深遠。

但目前來看,針對檳榔,我們仍需面對一個“無力改變的結局”。

檳榔本為祛疾除痛而來,而今卻演變為損人健康的“毒物”。在這背後,是叫不醒的一個個裝睡的人,和擋不住的一條條斂財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