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當年的兩面針牙膏嗎?

柳州,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又稱龍城,已有2000多年的建城歷史。柳州工業發達,上汽通用五菱、柳鋼、五菱有限公司是柳州的代表企業。我們今天要說的兩面針也位於柳州。

“一口好牙兩面針”,是我小時候經常看到的電視廣告;前幾天去逛商場的時候,突然想起兩面針牙膏,但是商場已經找不到了。線下不行線上來湊,於是我找到了萬能的某寶。

瀏覽過兩面針的商品,我沒有任何購買的慾望。目前我們使用的牙膏可分為普通牙膏、氟化物牙膏和藥物牙膏三大類,一般人傾向於使用普通牙膏。兩面針的中藥消痛牙膏,既比不上雲南白藥,又不如普通牙膏實惠,所以我直接放棄不買了。況且現在提到中藥牙膏大家想到的就是雲南白藥,兩面針牙膏似乎已經出局了。

還記得當年的兩面針牙膏嗎?

一、國產牙膏第一品牌的隕落

雖然當下淒涼,但沒人會否認它當時頭頂“國產牙膏第一品牌”的榮耀。上世紀90年代,兩面針銷量僅次於佳潔士和高露潔,全國排名第三是,在國產品牌中一枝獨秀。於是在2004年,兩面針成功登陸上交所主板。

此處再次提起那句話:很多企業上市之時,便是其業績頂峰之際。兩面針在上市後第二年,也就是2005年,收入便同比下滑20.31%;淨利潤同比下滑184.64%。此後的十幾年中,曾經的牙膏行業老大利潤增速跌宕起伏,早已不是穩定增長的績優企業的樣子。

下圖是2001年至2017年,兩面針歷年收入增速的趨勢圖。

還記得當年的兩面針牙膏嗎?

好好的民族品牌,怎麼說不行就不行了呢?

兩面針牙膏的銷量,從2005年的5億支下滑到2017年的4000萬支,這樣的跌幅叫人又悲又嘆。悲的是原來家喻戶曉的老牌民族牙膏企業,短短十幾年的時間便跌落神壇;嘆的是為什麼雲南白藥作為國產中藥牙膏就能自成一家,兩面針這種底子最厚的反倒出局了。

這其間的原因,便是其應對外界競爭的乏力。我國是在2001年加入WTO,這個時間大家一定要記住,因為它是我們分析我國很多行業發展過程的重要背景,如上週分析過的家電行業。

加入世貿之後,在國內市場飽和的情況下,中國企業可以開闢國際市場增加收入;同樣,外資品牌也可以進入國內市場,擠壓技術含量不高、品牌知名度不大、研發和營銷能力不足的國內企業,小護士、大寶早就被外企收購了。兩面針屬於柳州市國資委控股,國企的那些套路和毛病兩面針未能倖免,再加上同行國內企業的競爭,真是內憂外患。

還記得當年的兩面針牙膏嗎?

到了2008年的時候,牙膏領域已經是三分天下,其中寶潔公司的佳潔士、高露潔公司的高露潔和黑人牙膏、聯合利華的中華品牌市場份額合計為67%,剩下的33%被其他品牌瓜分,其中兩面針的試產佔有率僅為1.7%,甚至低於抗過敏的冷酸靈牙膏。

這個時候只能說:做牙膏真的好難。

還記得當年的兩面針牙膏嗎?

二、多元化轉型失敗的兩面針

既然做牙膏這麼難,那麼我該怎麼辦呢?這個時候的兩面針走上了多樣化的道路,開始不務正業,企圖通過發展多種業務改善企業業績。也正是這條路,讓兩面針在利潤下滑的道路上越來越難。換言之,兩面針陷入了兩難的處境。一方面,牙膏等日化主業不振;另一方面,多元化的努力未見成效,反而深陷泥潭。

經常出差和旅行的朋友可能注意到了,很多快捷酒店的一次性牙膏就是兩面針的。兩面針依託酒店業務,進行了多元化的嘗試,並通過收購進入其他領域。

還記得當年的兩面針牙膏嗎?

2006年,兩面針收購捷康公司介入三氯蔗糖業務;

2014年,兩面針進入房地產和商貿業務。

到了2017年末,從主營業務構成看,

兩面針已經涉及到了日化用品、紙漿紙品、三氯蔗糖、藥品、衛生巾、商業貿易、房地產、物業管理等諸多業務。此時,牙膏相關業務已經不足一半,紙漿紙品業務虧損,其中三氯蔗糖業務是公司為數不多的能夠常年盈利的業務。

兩面針,早就不是賣牙膏的兩面針了。

還記得當年的兩面針牙膏嗎?

三、靠賣股票救命的兩面針

自從2004年上市以來,兩面針每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都是負數。但神奇之處在於,明明虧了十好幾年,但是兩面針連ST的帽子都沒戴過。秘訣在於兩面針持有中信證券、交通銀行等股票,在入不敷出的年份就賣一點股票,換一點投資收益來保證淨利潤是正數,屢試不爽。

下面是2005年—2017年間兩面針淨利潤與投資收益的變化曲線。藍色代表投資淨收益,兩面針的投資淨利潤竟然一直高於淨利潤!所以,說兩面針是一家名為做牙膏實際做投資的公司,並不為過。

還記得當年的兩面針牙膏嗎?


1999年8月,兩面針以發起人身份參股中信證券,共持有後者9500萬股,投資成本1.52億元,摺合每股1.60元。兩面針此舉受益匪淺自2000年開始,因為參股中信證券獲得的投資收益,就成為兩面針利潤構成中最主要部分之一。這些年來,出售中信證券股票更是一度成為兩面針扭虧的救命稻草。

這句提醒我們,有錢一定去投資,因為它會在未來的某個時候救你一把,到時你就會感慨,這是我何時積下的德。

截至2018年9月30日,公司賬面上還剩餘1500萬股中信證券的股票。按照中信證券現在的股價17塊錢算,賣股票換來的錢不多了。

四、總結

本是國產牙膏第一品牌,如今淪落到這種田地,原因包括應對競爭的乏力,國有體制的弊端,多元化發展的折騰,投資決策的失敗等等。但我想說的是,一個賣牙膏的怎麼就不好好做牙膏呢?老是想著通過收購走捷徑,短期內業績表現會比較好,但長期看風險太大。且看兩面針如何處置多元化發展留下的爛攤子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