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能者+野心家?功敗垂成論袁紹

無能者+野心家?功敗垂成論袁紹

提起袁紹,一般都會以為他是典型的無能者+野心家。演義中描寫他:“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而事實上的袁紹,是什麼形象呢?記得曹操攻陷鄴城後,親往祭拜袁紹,不能否認這確實有收買人心的一面,但問閒認為,此時作為一個詩人的曹孟德,更多的是在悼念自己年少時的摯友,壯年時的夥伴,以及一個壯志未酬的英雄。

1、少年俊才

袁紹出身四世三公的豪門,然而其為庶出,在古代嫡長子繼承製中,地位是很低的。袁紹又生而喪父,幼年生活抑鬱。這兩者結合,養成了袁紹的孤傲性格。

袁紹深知其出身的弱點,因而極其注重自身的修養。東漢以孝治天下,袁紹喪母,以古禮守喪三年,又追服父喪,共六年,因而為人所重。袁紹將見許子將,去賓客車馬,單身而行。袁紹少年養名,以品行高潔名動天下,為將來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袁紹又好遊俠,因而結交天下豪傑,他有四個“奔走之友”:名列“八廚”的張邈,為友復仇的何顒,赴難不憚的許攸,仗義刺卓的伍孚。俗話說“物以類聚”,由此可以想見袁紹少年時的形象——清高正直、勇於赴難,其名聲遠在嫡子袁術之上。袁術曾嫉妒的說:“群豎不吾從,而從吾家奴乎”。天下豪傑豈能從無德才之人?本初少年豪傑,名不虛傳。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政治黑暗,世人不滿。袁紹等遊俠奔走聯絡,救濟時難的行為,為人所稱道。禁軍重編,紹被徵為西園八校尉,同時受命的還有他自小的摯友——曹操。從此袁紹正式進入歷史舞臺。

無能者+野心家?功敗垂成論袁紹

2、討逆扶漢

何進謀殺宦官,袁紹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史載——

紹說進曰:“黃門、常侍累世太盛,威服海內,前竇武欲誅之而反為所害,但坐言語漏洩,以五營士為兵故耳。五營士生長京師,服畏中人,而竇氏反用其鋒,遂果叛走歸黃門,是以自取破滅。今將軍以元舅之尊,二府並領勁兵,其部曲將吏,皆英雄名士,樂盡死力,事在掌握,天贊其時也。今為天下誅除貪穢,功勳顯著,垂名後世,雖周之申伯,何足道哉?今大行在前殿,將軍以詔書領兵韂守,可勿入宮。”

何進屠沽小輩,不納嘉言,身死宮中,袁紹帶頭盡屠宦官,救帝回京。此時董卓進京,從此天下大亂,董卓欲廢帝立威,與大臣商議,袁紹公然反對。紹曰;“漢家君天下四百許年,恩澤深渥,兆民戴之來久。今帝雖幼衝,未有不善宣聞天下,公欲廢適立庶,恐觽不從公議也。”卓謂紹曰:“豎子!天下事豈不決我?我今為之,誰敢不從?爾謂董卓刀為不利乎!”紹曰:“天下健者,豈唯董公?”引佩刀橫揖而出。

“天下健者,豈唯董公?”此句常使忘了熱血沸騰,忘樂認為可以列入三國十大豪言,演義不載,惜哉!

袁紹赴渤海興義討賊,被公推為盟主,對此,曹丕曾有生動描寫——

“山東牧守,鹹以春秋之義,‘韂人討州籲於濮’,言人人皆得討賊。於是大興義兵,名豪大俠,富室強族,飄揚雲會,萬里相赴;兗、豫之師戰於滎陽,河內之甲軍於孟津。卓遂遷大駕,西都長安”

曹丕不愧文學大家,生動的寫出了天下群雄興義討賊的氣勢,同時也反映了袁紹的強大號召力。董卓被迫遷都。

無能者+野心家?功敗垂成論袁紹

3、縱橫亂世

後,同盟解散,袁紹與韓馥謀立幽州牧劉虞為帝,人認為這說明袁紹的野心,可問閒認為這正說明袁紹扶漢之志!天子之立乃董卓之意,況且幼弱,實為傀儡,劉虞漢室宗親,有德望於天下,忘了認為袁紹是效仿西漢周勃立文帝以安社稷的做法,實無取而代之的野心。

不久袁紹取得冀州,曹操此時在袁紹的支持下取得兗州,這個以袁紹為首的政治集團成為最大勢力。

值得一提的是,袁紹對曹操的態度,一直是推誠相信,這段對話大家想必聽過:

“初,紹與公共起兵,紹問公曰:‘若事不輯,則方面何所可據?’公曰:‘足下意以為何如?’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觽,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

袁紹推心置腹,將計劃和盤托出,認為自己可以與好友曹操一同創業,而曹操卻含糊其詞,敷衍了事,二人品格高下自明。

後來在創業初期,袁紹給了曹操極大的幫助。而曹操後來的背叛,想必是給他的感情造成了不小的傷害吧。

陳琳那篇著名的檄文裡提到:“…… 與操參諮策略,謂其鷹犬之才,爪牙可任。至乃愚佻短慮,輕進易退,傷夷折耱,數喪師徒。幕府輒復分兵命銳,修完補輯,錶行東郡太守、兗州刺史,被以虎文,授以偏師,銟蹙威柄,冀獲秦師一克之報。而操遂乘資跋扈,肆行酷烈,割剝元元,殘賢害善……躬破于徐方,地奪於呂布,彷徨東裔,蹈據無所。幕府唯強幹弱枝之義,且不登叛人之黨,故復援旌擐甲,席捲赴徵,金鼓響震,布觽破沮,拯其死亡之患,復其方伯之任,是則幕府無德於兗土之民,而有大造於操也……”

這些感情色彩強烈的措辭,與其說是在聲討國賊,倒不如說是對一個忘恩負義者的強烈譴責,難怪曹操看來,字字誅心!

無能者+野心家?功敗垂成論袁紹

至於討滅公孫、擊黑山、敗官渡等事不再贅述。

人們論及袁紹多談其野心,而忘了認為袁紹的所為基本算是漢室的忠臣,後來隨著形勢的發展,見事不可為而起取而代之之心,也屬常情,不能據此倒果為因,講其開始就是以篡漢為目的 。

時人評價袁紹有三個優點:一、寬仁從眾,天下所服;二、臨危吐決,智勇邁於人;三、世布恩德,天下受其惠。看袁紹用兵,重勢而不重詐,典型的謀定而後動。如果不是遇到曹操這種絕代豪傑,在一般的亂世,也許他會順理成章的取得天下吧……

在某些地方,問閒認為袁紹倒是象戰國時的今川義元,二者的相似之處太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點:都不是想象中那麼無能。當然,本初要強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