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韻訪古,績溪龍川

中國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帶你去一個你曾經去過或者沒去過的地方

徽韻訪古,績溪龍川

古徽州下轄一府六縣,分別是徽州府、歙縣、休寧、黟縣、績溪、祁門和婺源,徽州府治所設在歙(shè)縣。績溪作為徽文化的重要發源地,2001年劃歸安徽宣城。

徽州六縣

徽韻訪古,績溪龍川

話說徽商“以商養文,以文入仕,以仕拓商”,正因為有了徽文化的長期滋養,績溪自古就有“邑小士多、代有聞人”的美譽。抗倭名臣胡宗憲,紅頂商人胡雪巖,徽墨製作大師胡天注,新文化運動領袖胡適,中國第一位女農學家曹誠英等等。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接力城市有績溪這個小縣城,因為胡錦T祖籍績溪龍川,2013年他回龍川造訪。故此績溪龍川是國家5A級景區就不足為奇了。

2008年北京奧運火炬接力城市 績溪

徽韻訪古,績溪龍川

龍川,距績溪縣城東10公里處的瀛洲鎮坑口村,是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已有一千六百餘年的歷史。村中有一條小溪(稱川)穿村而過。龍川溪繞村東流,匯入登源河,形成古徽州村落最秀美的水口(稱坑)。古人認為龍由溪入河,龍便可以更加遊暢,故改地名為坑口。坑口,典出《莊子·大運》:“在谷滿谷,在坑滿坑”。徽州古村落尤講風水,俯瞰坑口古村,猶如船形,有如龍舟出海,此地堪稱風水寶地。

徽韻訪古,績溪龍川

溪流的兩岸民宅鱗次櫛比,是典型的枕山面水格局。以兩岸河堤為街,俗稱“水街”。

徽韻訪古,績溪龍川

徽韻訪古,績溪龍川

除講風水,徽州人尤其注重理學。兩岸河堤一名龍堤一名鳳街。河之陽(南)為龍堤,龍堤中間縱鋪石板代表“龍脊”,兩側鵝卵石壘鋪,代表“龍鱗”;對面河之陰(北)為鳳街,用白鳳麻石橫鋪,代表鳳凰的一片片羽毛,兩道街合稱“龍鳳呈祥”。但同段的龍堤總要高於鳳街,是男尊女卑的體現。

徽韻訪古,績溪龍川

徽韻訪古,績溪龍川

徽韻訪古,績溪龍川

水街兩側民居外牆一坡一折 ,象樓梯一樣高低起落,這就是徽派建築的重要特色馬頭牆,也稱封火牆,它永遠是黑白兩色的流行色。功能是防火、防風、防盜和肥水不外流之意,功能之外給人帶來更多的是建築天際線的美感。

徽韻訪古,績溪龍川

徽韻訪古,績溪龍川

景區內胡氏宗祠、奕世尚書坊是徽派三雕精品中的精品。

民國前績溪縣有祠堂340多幢,平均50多戶230人就建有一座祠堂,可見立祠之風在徽州是何等盛行。宗祠是一個家族的族徽,徽州人在與同姓人交談時常用的一句話就是“都是一個祠堂的”,可見祠堂在尋根中有標誌性作用。大姓家族除了總祠,還有各門各派的分祠、支祠,每年清明各個分支都要派代表前來總祠認祖祭祀。

胡氏宗祠

徽韻訪古,績溪龍川

徽州胡姓以績溪為最,而龍川胡氏宗祠(總祠)又以“江南第一古祠”,“木雕藝術殿堂”,“規模之大、時間之長、完整之好、裝飾之美為天下第一”(專家評語)享譽於世。現存的胡氏宗祠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7)建,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大修。

(祠內不允許拍照,你得自己去看)

奕世尚書坊

徽韻訪古,績溪龍川

奕世尚書坊建於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為旌表戶部尚書胡富、兵部尚書胡宗憲而立。奕世,即一代接一代之意。胡富是明成化戊戌(1478)科進士,胡宗憲是明嘉靖戊戌(1538)科進士,兩人剛好相隔60年榮登金榜,故冠以奕世。

滸裡官橋

徽韻訪古,績溪龍川

古有驛道通過龍川,所以有了這座官橋,跨登源河連接了龍川和滸裡兩村,方便了兩岸百姓。

村內還有徽商胡炳衡(一代茶商)宅,抗倭紀念館(少保府)可供遊覽。胡宗憲是明代抗倭名帥,曾任七省抗倭總督,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都曾是他的部將。胡宗憲是最早把釣魚島標註在中國海防圖上的人。

績溪縣城內有徽商紀念館和文廟等景點。走進每一個徽州大院,都有看不夠的精品雕刻。

績溪文廟

徽韻訪古,績溪龍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