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創造三家獨角獸公司,伊隆·馬斯克的成功祕訣是什麼?

對伊隆·馬斯克(Elon Musk)來說,2017年是個好年頭。

二十年創造三家獨角獸公司,伊隆·馬斯克的成功秘訣是什麼?

今年3月,他的火箭公司SpaceX實現了火箭回收再利用的歷史性成就,這有望在未來幾年大幅降低發射成本。

與此同時,他的電動汽車公司特斯拉(Tesla)的股價也一路飆升。4月早些時候,由於即將面市的Model 3車型受到華爾街熱捧,特斯拉的市值一躍超過福特汽車。

SpaceX和特斯拉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特斯拉首款車型的面市曾一拖再拖,SpaceX最早的三次火箭發射也均以失敗告終。

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兩家公司都差一點破產。但馬斯克挺過來了,如今,競爭對手們都懼他三分。

為了解馬斯克的成功秘訣,我採訪了《商業週刊》的阿什利·萬斯(Ashlee Vance),他著有傳記《硅谷鋼鐵俠:馬斯克的冒險人生》(Elon Musk: Tesla, SpaceX, and the Quest for a Fantastic Future)。

伊隆·馬斯克何以成功?

馬斯克出生於南非,在互聯網泡沫時期遷居美國。作為PayPal的聯合創始人,他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隨後,他並沒有隱居於熱帶島嶼享樂,而是把PayPal帶給他的財富砸進了SpaceX和特斯拉。

對大多數人來說,一輩子能在三個不同的行業,建立三家十億美元級的企業,這已經很了不起了。但馬斯克的征程遠未結束。

馬斯克的長期目標,用他本人的話來說,就是“讓人類成為多行星物種”。

別人要是談火星移民,你聽聽也就罷了,但馬斯克不同,他不僅擅長突破預期,而且執掌一家火箭公司——這家公司真的有可能造出飛向火星的火箭。

二十年創造三家獨角獸公司,伊隆·馬斯克的成功秘訣是什麼?

對於馬斯克的火星移民計劃最終能否成功,萬斯並不確定,但他堅信一點:馬斯克對這件事是認真的。

4月6日,萬斯接受了我的電話採訪,編輯後的採訪內容如下。

問:一直以來,人們都說伊隆·馬斯克會失敗,但他卻一次又一次地超出人們預期。為何會有這麼多人低估他?

答:從某種層面上講,人們低估他也是理所當然,尤其是在SpaceX和特斯拉的起步階段,他動不動就啟動複雜的大工程,卻嚴重低估了所需要的時間和成本。這給他造成了不小的損失,有那麼八年時間,他彷彿一事無成。

人們忽略了很多事,但最重要的是忽略了他的決心和投入程度。我採訪過很多硅谷人,沒有一個人和他一樣。

對大多數人來說,即便他們是滿懷激情的CEO,這畢竟也只是一份工作。但對伊隆而言,事業的重要性介乎生死與戰爭之間。人們很難給他的個性下定論。


馬斯克的錢雖然夠他一世無憂,但還不夠他造火箭。


這傢伙認定了一件事,就跟瘋了一樣。在很多方面,他都毫無正常生活可言。他一刻不停地工作,已經消耗掉三場婚姻,陪孩子的時間也遠遠不夠。他過的不是那種正常人的生活。換作任何其他人,都不願作這樣的犧牲。

問:有兩個人可以和他做對比: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和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他們三個都充滿了幹勁與野心,都在商業生涯的早期經受過挫折。如果將馬斯克同喬布斯、貝索斯對比,你有哪些結論?

答:這分很多不同的層面。一個是心理層面。喬布斯是領養的,貝索斯被第一個父親拋棄,伊隆的經歷也很類似,雖不是領養的,但童年生活比較悲慘,他的父母無論如何都不能算是傳統意義上的好父母。不懂心理學你也看得出來,這三個人都想向全世界證明自己。

從某種程度上講,喬布斯和貝索斯的境遇比伊隆稍微好一點,因為他們的業務比他大多了。喬布斯幾乎一出手就成功,隨後才開始經歷低谷期。貝索斯雖然自始至終都受到外界的質疑,但在互聯網繁榮期間,他的亞馬遜大獲成功,而且後來從沒停止過前進的腳步。

二十年創造三家獨角獸公司,伊隆·馬斯克的成功秘訣是什麼?

亞馬遜的貝索斯創辦了“藍色起源”火箭公司,與SpaceX形成競爭關係。

再看貝索斯的火箭公司藍色起源(Blue Origin),它從一開始就不需要賺錢。而伊隆的錢雖然夠他一世無憂,但還不夠他造火箭。SpaceX要生存下來,唯一的途徑就是盈利。但說起盈利,哪有這麼容易。SpaceX能撐到今天算是運氣。

特斯拉也一樣。這些公司撐了太久,只是最近才顯得功成名就。兩家公司仍然可能隨時破產。因此,伊隆在破產邊緣掙扎的時間比另兩個人都要久。

伊隆不是喬布斯那樣的演講家;我想,他也不是喬布斯那樣的設計大師。但兩人對細節的關注卻如出一轍。對於火箭和汽車的每一個細節,他都瞭然於心。他的決策也很有喬布斯風範。

當初,沒有一個工程師願意為特斯拉Model S製作隱藏式車門把手。伊隆愣是不肯讓步,最後,門把手做出來了,而且成了Model S的標誌性特徵。這樣的例子有很多,造火箭的時候,就有很多地方會被人說:“這是要幹嘛,瘋了吧?”

問:還有一種對比:蘋果、亞馬遜、特斯拉和SpaceX都以嚴苛的工作環境著稱,因為CEO經常給員工指派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且,他們完全沒有生活/工作平衡的概念。你認為,企業要登上行業巔峰,就必須採用這種管理模式,還是說,不用把人逼這麼苦,也同樣能取得成功?

答:對這個問題,我想過很多。我覺得這種環境並非必不可少,不過,也看你在哪個行業。

有些公司就不太會涉及這類問題。人們在那裡雖然也要努力工作,但卻能沉浸在一種相對悠然自得的企業文化中,並不總會覺得工作很痛苦。

但對這三個人來說,那種方法似乎的確有效。我不知道它能維繫多久,但在一段時間內,它可以最有效地使員工拿出最好成績。

二十年創造三家獨角獸公司,伊隆·馬斯克的成功秘訣是什麼?

喬布斯的苛刻是出了名的。

在SpaceX和特斯拉剛起步那會兒,如果你對太空或電動汽車感興趣,你會為了加入這些公司忍受很多事情。因為在這個世界上,能讓你夢想成真的,只有馬斯克一人。這樣的機會激動人心,你也願意接受磨練。

現在出了很多火箭公司、很多有趣的汽車公司,所以,我倒是很想知道,這種局面還能維持多久。

問:在早期階段,特斯拉和SpaceX都曾一而再、再而三地推遲新品交付日期。早期的特斯拉汽車和SpaceX火箭的上市時間都比原定日期推遲了好幾年。不過最終,馬斯克還是兌現了諾言。

現在,很多人都在爭論特斯拉能否遵守承諾,在2017年底前交付Model 3。若超過這一期限,影響會有多大?這個期限畢竟只是馬斯克自己設定的,只要他最終交付了一款出色的產品,時間晚了與否,真有那麼重要嗎?

答:伊隆正是利用這種不切實際的最終期限,將其作為一種管理工具,促使人們竭盡全力。

我個人認為,這種做法已經有點問題了。目前,特斯拉正處在一個窗口期,能否成為汽車界iPhone在此一舉。電動只是其中一個因素,它還有了不起的軟件、酷炫的外形,而特斯拉爭取這個機遇的窗口期是很短暫的。


“如果你對太空或電動汽車感興趣,你會為了加入這些公司,忍受很多事情。”


寶馬和奧迪已經在打造電動汽車了,它們的專業技能更加深厚。如果特斯拉推遲Model 3發佈,我覺得,這些競爭對手就會趕上來。

SpaceX也是類似。SpaceX撼動了鐵籠,驚醒了沉睡的競爭者。SpaceX的火箭發射需要維持業內最快、價格最低的態勢。如果這種局面無法維繫,圍繞在它周圍的神秘感就會消失。

二十年創造三家獨角獸公司,伊隆·馬斯克的成功秘訣是什麼?

問:你確定窗口期真的這麼短?也許,特斯拉和SpaceX一次又一次超期,就是因為他們在做的東西的確很難。也就是說,競爭對手也要花同樣的時間才能趕上。

答:你說的也有一定道理。就算把設計方案告訴汽車廠商,它們也不一定很容易就造得出來。由於企業架構的限制,它們無法在短時間內做出如此多的改動。它們已經習慣了兩年或四年一個週期。

如果是伊隆,他想讓屏幕上多個什麼東西,明天你就會看到。這一點,汽車廠商可能永遠也辦不到。我認為,兩者確實存在文化上的差異,初創企業較老牌企業存在這方面的優勢。

火箭也是一樣。老牌企業知道SpaceX在做什麼,但要效仿SpaceX,它們就得突破50年來形成的企業文化,改變它們之前建造火箭以及分包任務的諸多方式。

所以要看這個窗口期有多長。Model 3要是推遲六個月面市,那沒問題。要是推遲三四年,問題就來了。這一次,推遲這麼久的可能性似乎不大。

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電動汽車的“電動”二字上,但

特斯拉還有一個巨大的優勢,那就是軟件。一件東西越是接近計算機,最終的王者就越可能出在硅谷。

我開始寫書那會兒,福特在硅谷只設有一個八人辦公室。谷歌在大舉招聘軟件工程師,特斯拉也在招聘軟件工程師。不過我覺得,它們還是低估了挑戰的艱鉅性。複製特斯拉不是那麼容易的,因為從技術到生產,其中涉及的層面實在太多了。

問:我注意到一個貫穿全書的主題,即垂直整合的重要性。特斯拉和SpaceX的成功都離不開它。創立之初,兩家公司都計劃將大部分的組件生產分包給第三方,自己只承擔很少一部分。

結果,它們時常發現,供應商不能滿足要求——交付速度太慢,收費過高,性能不夠,諸如此類。久而久之,它們自己生產的東西就越來越多。這還帶來了一個額外的好處,就是迭代速度得到了大幅提升。這對馬斯克的成功起到了什麼作用呢?

答:這一點至關重要。一開始,SpaceX並不想承擔組件生產的重頭。他們看到很多不必要的環節,認為只要利用現成供應商,就能高效運轉。但實際操作中,卻始終不能如願。如今,

垂直整合已經成了SpaceX的絕對優勢。

比如聯合發射聯盟(United Launch Alliance),這是洛克希德馬丁和波音公司的火箭合資企業,它向美國國會吹噓,說它的供應商來自美國各州的1200家企業。當然,這是在強調他們對就業的貢獻,我能理解其中的用意,但這麼多供應商,實在離譜。它們的價格永遠降不到SpaceX的水平。垂直整合是SpaceX的巨大優勢,而SpaceX也會一路創新下去。


SpaceX能否造出一枚可以飛往火星的火箭?我對此深信不疑。


我在書中談到了一種名為“摩擦攪拌焊接”的技術,因為它非同小可。憑藉這種技術,SpaceX得以造出最輕的火箭。他們必須在最基礎的技術上親力親為,才能製造出自己想要的火箭。能在自己的工廠裡實施改進,這絕對是他們的一大優勢——不用在加州想出一個點子,然後傳達到阿拉巴馬,指望實施過程萬無一失。

特斯拉起步之初也是如此。他們從蓮花汽車(Lotus)那裡借來一個車身,不想自己生產變速器。結果,供應鏈變成一團亂麻——車身是從英格蘭運來的,電池是從泰國進口的;成本也居高不下。於是,很多活只有自己來做。久而久之,自產的東西就越來越多。

如今,特斯拉測試原型車的速度已經快得不可思議,讓競爭對手望塵莫及。

二十年創造三家獨角獸公司,伊隆·馬斯克的成功秘訣是什麼?

問:馬斯克說,他的終極目標是讓人類移民火星,聽上去有些不切實際;但另一方面,他又曾不止一次地超越人們的預期。

答:開始寫這本書的時候,我對太空不是很感興趣,我覺得這些事太不著邊際了。

如今,我把它分成兩個問題來看。首先,SpaceX能否造出一枚可以飛往火星的火箭?我對此深信不疑。這件事不能光看伊隆一個人,還得看這家公司的人才水平,以及它投入的決心。他們的計算機上有這種火箭的CAD(計算機輔助設計)圖紙。總有一枚火箭會飛到火星的,也許不像伊隆說的那麼快,但不至於遙不可期。

第二個問題是火星棲息地,以及一開始,人們怎麼在火星上生存。目前,這些問題都不存在。但以伊隆的聰明程度,他三言兩語就能把你鎮住。什麼問題都難不倒他。也許,他早就知道了所有的答案。

然後還涉及給火星升溫的問題。他提到過用核武器轟炸火星兩極。至於可行與否,誰都說不清楚。到了這些問題上,細節就開始模糊,變得有些撲朔迷離了。

但他真的會去嘗試,這不是什麼公關噱頭,也不是伊隆一個人的想法,而是無數人一生的夢想。

這些人要不是認真的,就不會在SpaceX的環境裡工作那麼多年。

真正的信仰者不在少數。不信你聽聽火箭著陸時,人群中爆發出來的那種歡呼聲,在其他公司,你絕對看不到這一幕。

翻譯:雁行

造就:劇院式的線下演講平臺,發現最有創造力的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