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末,17歲中國少女因勸降450名日軍犧牲,30年後才被世人熟知

大家都知道,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此落下帷幕。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就在戰爭結束的前幾天,卻有一個年輕的中國姑娘,為了勸降日軍而犧牲的故事。

二戰末,17歲中國少女因勸降450名日軍犧牲,30年後才被世人熟知


她叫嘎麗婭,1928年出生在黑龍江的綏芬河市,嘎麗婭的童年是幸福的,她的父親是山東人,母親則是烏克蘭人,所以她從小就接受著中、俄兩種語言的學習,入學後,她又學習了日語,在學校裡,嘎麗婭對音樂情有獨鍾,1941年,13歲的她,就和同學參加了俄羅斯僑民音樂會,她的演唱更是獲得音樂會的一等獎,如果沒有戰爭,或許嘎麗婭會成為一名出色的音樂人,然而她的生命卻在17歲那年戛然而止。

1945年8月6、9日,日本接連遭受兩顆原子彈轟炸,與此同時,蘇聯百萬大軍從東、西、北三面,跨過中蘇邊境,向盤踞在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發動突襲,儘管此時的日軍已經窮途末路,但他們還是負隅頑抗,當蘇軍攻克綏芬河市後,日軍殘部450人帶著150名日本平民,躲進了天長山上的要塞之中。蘇軍幾次衝擊,但收效甚微。

二戰末,17歲中國少女因勸降450名日軍犧牲,30年後才被世人熟知


要知道,自日本侵佔東北三省以後,日本內閣一直將其視為第二大本營,不僅駐守了大量了兵力,還在東北各地修建防禦工事、要塞、堡壘,據戰後統計,日本一共修築了17個要塞群,總長度超過了1700公里,而且要塞內都是鋼筋混泥土結構,外圍有觀察哨、地雷區、反坦克壕等等,而內部更是應有盡有:發電站、彈藥庫、給排水系統,甚至連浴室都有配備。而這些工事的背後,卻造成了100多萬中國勞工的死亡。

二戰末,17歲中國少女因勸降450名日軍犧牲,30年後才被世人熟知


當然,及時要塞再堅固,按照當時蘇軍的武器、火力裝備,也是完全可以攻克的,但是考慮到裡面還有150名日本平民,蘇軍不願意傷及無辜,經過商討後他們決定找一個懂日、俄兩種語言的人前往要塞勸說日軍投降。而當時在綏芬河這個幾千人的小鎮上,嘎麗婭很出眾,很多人都知道嘎麗婭會說日、俄兩國語言。很快,蘇聯一位軍官來到嘎麗婭的家中,希望她可以一同趕往前線,但是嘎麗婭的母親知道日軍的殘忍,她擔心女兒的安全,所以並不答應此事,而嘎麗婭卻顯得異常平靜,她還反過來勸說母親:那裡(要塞)有我的日本同學,我希望我可以說服他們。

二戰末,17歲中國少女因勸降450名日軍犧牲,30年後才被世人熟知


母親拗不過嘎麗婭,只得同意,母女臨別前,母親將頭上的紅頭巾戴在了女兒的頭上,希望她能夠平安歸來,然而這一次卻成了她們最後的道別。

嘎麗婭跟隨蘇軍軍官來到前線後,在兩名蘇聯士兵的陪同下,進入要塞勸說日軍,日軍也假裝答應會投降,心地善良的嘎麗婭並不知道日軍的險惡,在她第三次進入要塞時,日軍卻拔槍將其殺害,隨行的兩名蘇聯士兵也慘遭射殺。蘇聯軍官在苦等一個晚上後,卻始終見不到嘎麗婭等人的身影,便預感事情不妙,遂調集大口徑火炮,對著天長山要塞炮轟,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投降,要塞內僥倖活下來的26名日軍也繳械投降,但是他們卻怎麼也找不到嘎麗婭遺體,僅僅發現了嘎麗婭頭上的紅頭巾……

二戰末,17歲中國少女因勸降450名日軍犧牲,30年後才被世人熟知


戰爭結束後,日軍被遣送回國,蘇軍也很快撤離,而嘎麗婭的英雄事蹟卻鮮有人知,而這張15歲與長兄拍攝的照片,成為了她留在人世間的最後影像,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嘎麗婭的犧牲成了一個懸疑。

直到30年後,那位在天山要塞的蘇聯軍官終於在電視節目中多次講到了嘎麗婭的事蹟,嘎麗婭這個名字才被世人所熟知。

二戰末,17歲中國少女因勸降450名日軍犧牲,30年後才被世人熟知


60年後,在眾多愛心人士的參與下,嘎麗婭公園建成,30餘位蘇聯老紅軍在公園裡種下了嘎麗婭最為喜愛的白樺樹。2009年,人們又為嘎麗婭鑄像紀念,在雕像的底座還有一段普京總統的題字:

“俄中友誼長存,我們必定會銘記過去,展望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