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宣城和馬鞍山的方言一樣嗎?

徽在長文


只能是比較相似,但肯定不完全一樣!本人是宣城人,以前有過和蕪湖人深度相處的經歷,另有個宣城人(我朋友)在馬鞍山讀大學的經歷,這裡大體說一下,僅供參考:

1、宣城和蕪湖,說話幾乎都能聽得懂,有時候甚至連聲調、感覺都差不多...但也有些不太一樣,比如宣城話說“有什麼用啊”,蕪湖話說是“抹什麼容”...,還是有些區別的。

2、馬鞍山方言與宣城方言也有區別,馬鞍山與宣城相隔不遠,均位於淮河以南,屬於典型的南方城市。兩者方言都有ln不分的明顯特徵。馬鞍山方言語速比宣城方言略快,兩者在稱呼,物體上的叫法也有些不同,不過大部分宣城人都能聽懂。

補充說明:不能分的過細,我也只是根據實際經驗說的,並不能代表全部,只是舉些個例輔助說明罷了,比如說宣城,還分好多縣區市等,有的地方說話我們自己都聽不懂,相信蕪湖也是,你們也不可能代表蕪湖每個區、縣、鎮,有你不懂的完全不意外[呲牙]





宣城在線


那肯定不一樣啦,

大安徽方言分佈圖

1徽語

徽語:皖南徽語徽語是現代漢語中新近被確定的十大方言區之一(也有專家認為是吳語的分支)。皖南徽語主要指舊徽州府及部分毗鄰地區的方言。歙縣、績溪、旌德、屯溪、休寧、黟縣、祁門、寧國(南鴻門鄉等地)、東至縣(東南部木塔一帶)、石臺縣(佔大區)等地的方言。

2吳語

吳語是現代漢語的十大方言之一。安徽省的吳語主要分佈在黃山山脈以北和以東的14個縣市範圍內。其中太平縣、涇縣、石臺縣、銅陵、繁昌、南陵、蕪湖縣等地吳語的通用面較廣。

3贛語

安徽省的贛語主要指通用於皖西南大別山南麓和沿江兩岸的安慶市、嶽西、潛山、太湖、宿松、望江、懷寧、東至縣、貴池市西部及東南角等8個市縣的方言。當地人傳說,他們的祖先大概是在明初由江西的“瓦西壩”成批遷徙此地定居的。

4江淮官話

安徽省的江淮官話區,包括長江以南的池州、銅陵、蕪湖、宣城、馬鞍山等11個市縣,和淮河以北的懷遠縣,江淮之間的合肥(除長豐縣北部)、滁州(除鳳陽縣、明光部分地區)、六安市(除霍邱、壽縣北部、金寨縣西北部)、淮南(限東部九龍崗、上窯、洛河等地)、安慶(除望江縣、懷寧縣等贛語地區)等縣市。

5中原官話

安徽省淮河以北的淮北、宿州、阜陽、亳州和沿淮以南的鳳陽縣、蚌埠(不含懷遠縣)、淮南(不含東部九龍崗、上窯、洛河等地區)、壽縣(北部)、霍邱、金寨縣(西北部)、長豐縣(北部)等市縣的話,均屬中原官話。


  

蕪湖話

1.語法上: 蕪湖話裡有一個反覆問句的句式是“哈+動詞或形容詞”,如"你哈曉得?”(你知道嗎?)“那個電影哈好看?”(那部電影好看不好看?)。在吳語裡有相同的句式,如上海話“儂阿曉得?”“叫伊拉來阿好?”(叫他們來好嗎?)。在蕪湖話裡,這個“哈”也可以說成“個”,如“個行?”(行不行?)。   

2.詞彙上: 蕪湖話中有許多字詞彙與吳語有很多相同之處,僅舉幾例,如作(發音近似ze)氣--令人生氣、掇(發音近似‘端’)--雙手舉物...  蕪湖話在發音與詞彙上和普通話有很大出入,所以怎樣正確地用文字記錄蕪湖方言是一個難題。蕪湖人通常會有這樣的尷尬:能說卻不能寫,縱觀網絡上和報紙上一般都是文章的作者採用與蕪湖話發音近似的漢字代替,而且大多數人認為方言本字沒有或不可考。 其實,蕪湖話中的好多看似沒法記錄土話是可以考證出本字來。 如表示令人生氣的詞“仄氣”應該寫成“作氣”,在《金瓶梅》第21回就有“月娘道,作氣不作氣,休對我講,我不管你,...” 表示雙手捧取的動詞“端”,如“端凳子”,應該寫成“掇”,《水滸傳》第九回“且向店裡掇了凳子,坐了兩個時辰” 形容容器盛水,水滿溢出的動詞“披”,如“水披出來了,應該寫成“潷”。 形容東西很鹹的形容詞“候”,如“候鹹的”,應該寫成“齁”,用來形容食物過鹹或過甜以致口如火灼的感覺。

馬鞍山方言

屬於江南,民風相對溫和,所以馬鞍山方言最接近普通話,方言用詞言簡意賅,力度到位。

<strong>

【舉個例子】:

1、革麼斯(幹什麼)

2、結石(不好說話)

3、二五八萬(拽)


運營小白的進階之路


皖南地區是方言分佈最複雜的地區,特別是蕪湖宣城馬鞍山安慶銅陵,當年太平天國戰爭時期這邊是主戰場,很多縣殺的基本不剩幾個人了,戰後從外地遷入大量人口,直接導致方言的變化,本來這些地方都是吳語區,戰後變成了官話區。皖南只有徽州受戰爭影響最小,所以徽州人的口音基本沒變化。

蕪湖宣城和馬鞍山城區的人口主要是從皖北蘇北遷入的,因此方言主要是江淮官話,和南京話差不多,相互可以溝通的。鄉下很多地方還是保留了吳語方言。宣城的廣德和寧國兩縣當年死亡人口最多,本地說吳語的土著居民連半成都沒剩下,主要人口是從河南和湖北湖南遷入的,這兩個縣的方言以河南話和湖北話為主。


三隻腳的大大烏鴉


其實蕪湖,宣城市區裡的話高度接近,甚至涇縣城關的話都和蕪宣市區話高度接近。。要說馬鞍山市區話,其實跟銅陵市區話是高度相似的,比蕪宣話尾音更接近普通話,比如蕪宣人an和ang不分,黃說成環,馬銅人就不會。。再比如帶ing的“興,靜,玲”,蕪宣鼻音好重,馬銅好點。。比如帶ian的“錢,劍,面”,蕪宣話更像“齊,季,密”,馬銅話更接近普通話。。還有就是蕪湖老人和年輕人講方言基本差不多。。而馬銅則不然,年輕人不會像老人一樣把鞋子說“孩子”,把下雨說“落雨”,把茄子說“落蘇”。。反倒是當塗話跟繁昌有點像。。說說吳語,安徽的吳語主要是西吳語分佈,有太高片,石陵片,宣涇片,比如馬鞍山的博望屬於太高片,太平的永豐,石臺的部分鄉鎮,青陽的陵陽屬於石陵片,涇縣的茂嶺,厚岸,桃花潭,銅陵的西聯鄉,鐘鳴一帶,繁昌南陵部分地方也屬於宣涇片。。其實太平天國之前皖南基本上全部說吳語和徽語,太平天國給皖南帶來的傷害太大,人口的損失導致現在皖南人口和清朝時差別不大,現在的馬蕪銅宣市區裡的方言都是江北淮人南遷移民帶過來的,南京鎮江也是這麼回事,古代都是說吳語為主的。。


歌唱祖國2016


當然不一樣了,蕪湖人常說蕪湖的方言只有湖人自己能聽懂。並且皖南地區的方言比較多,每一個地方的都有些不一樣。可能會有部分有點相似,因為畢竟離得比較近,所以說肯定是有方言重疊的部分。



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蕪湖市、馬鞍山市和宣城市是相鄰的三個市區。蕪湖的方言比馬鞍山更為地道,因為馬鞍山比較靠近南京,而南普通話特別厲害,所以馬鞍山的方言味道就不是很重了。蕪湖的方言有自己的味道,宣城更靠南邊,所以宣城的方言味道更重,這三個地方的方言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差異,我們很容易就能發現越靠近南邊,方言就越是聽不懂。



單于7



中國漢語和英語不一樣,誰牛B大家學誰的動作


黃飛虎集團總裁


淮北,宿州,蚌埠,阜陽,亳州,合肥,巢湖,馬鞍山,蕪湖,宣城,黃山~有好多是地方方言!列舉的就太多了,這些就是比較典型點吧


嘻哈就是我啦


皖南目前的語言現狀,已經不能用宣州吳語、江淮官話亦或是徽語來整體評價。如果在太平天國運動以前,皖南,即包括您說的蕪湖、宣城和馬鞍山,是大致可以用吳語概括的,但是在目前來看,蕪宣馬三市,除了如宣城涇縣,馬鞍山博望等個別地區以外,已經完全處於江淮官話和宣州吳語的雜糅狀態。


江左藕郎


蕪馬市區差不多,江淮官話。宣城,寧廣受影響的河南話。保留吳語的主要分佈青弋江流域,丁橋,榔橋,赤灘,奚灘,宋橋,弋江,文昌,西河,紅楊,古泉,許鎮,平鋪,奎湖,陶辛。水陽江流域水陽,高淳,到當塗大公圩。其它分佈銅陵繁昌也為吳語


出門被狗咬1


蕪湖的大橋、官陡等鎮和馬鞍山的太白、年陡等鎮方言基本相似,而且還很土氣。如:上該(上銜)、孩子(鞋子)、曹蓋(昨天)、到哪塊(到哪裡)、豬入(豬肉)、氣不了(去不了)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