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鄉”≠“下鄉”

近日,共青團中央印發《關於深入開展鄉村振興青春建功行動的意見》。本是一件落實國家部署的好事,卻被諸如“幹大事!國家計劃3年內動員1000多萬青年下鄉”的誇張標題,引起了一些不必要的猜測。

“三下乡”≠“下乡”
“三下乡”≠“下乡”

可是翻開文件原文,講的不過是“到2022年,力爭組織超過1000萬人次大中專學生,參與大中專學生志願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1000萬人次,翻轉成1000多萬青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簡寫成“下鄉”。

“三下乡”≠“下乡”

網友:請不要讓好事被“標題黨”

“三下乡”≠“下乡”

此事一出,這個備受青年關注的話題,引發網友熱議,網友氣憤的說:標題黨!↓↓↓

“三下乡”≠“下乡”“三下乡”≠“下乡”
“三下乡”≠“下乡”“三下乡”≠“下乡”

還有網友紛紛表示:“請看全文,再發言”↓↓↓

“三下乡”≠“下乡”“三下乡”≠“下乡”

更有網友用自身經歷證明,“我暑假就參加“三下鄉”來著,收穫挺多的”↓↓↓

“三下乡”≠“下乡”“三下乡”≠“下乡”
“三下乡”≠“下乡”“三下乡”≠“下乡”

何為“三下鄉”?

對於大學生下鄉這一話題,有必要澄清一些誤解。

一、“三下鄉活動”不是“上山下鄉運動”

所謂“三下鄉”,是指涉及文化、科技、衛生三方面的內容“下鄉”,本質上是現代化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相關知識的“下鄉”。這個工作既是農業農村現代化必不可少的一環,也是城鄉一體化和國家內部區域間梯度發展趨勢的自然產物,類似汽車下鄉、家電下鄉、資本下鄉之類,我們不早就習以為常了嗎?

“三下鄉”最早的推動主體,就是共青團系統。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團中央首次號召全國大學生在暑期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到了1996年12月,中宣部、國家科委、農業部、文化部等十部委聯合下發《關於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的通知》。從1997年起,“三下鄉”活動開始成為多個部門協同推動的全國性活動,持續至今。

與此同時,大中專學生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仍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它充分利用高校學生暑假較長的閒暇時段,集中性地開展送技下鄉、送教下鄉、送法下鄉、送醫下鄉、送藝下鄉等。而其他部門如地方科技、衛生、教育主管部門,則多傾向於選擇每年年初到春節之間,開展“三下鄉”的集中示範活動,兼與“送溫暖”活動相疊加,發揮更好的效果。

因此,無論是團中央在暑期組織的“三下鄉”社會實踐,還是其他部門在年初組織的“三下鄉”送溫暖,都既是一種常規性的活動(至少持續20餘年),也是一種限時性的活動(最多不超過一個月)。這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特定歷史背景和經濟社會條件下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完全是兩碼事,沒有可比性。

今天的農村依然需要青年的關注,但今天的青年也有更強的興趣紮根中國大地做研究、做學問,到農村尋找俯拾即是的各種值得研究的問題、課題,把教室裡和頭腦中的設想在農村土地上開花結果。不再是農村農民單向度地有求於城市、青年,而是互相需要、互相教育、互相依賴。“三下鄉”正是滿足雙方這種一拍即合需要的平臺之一。

二、志願服務,助人自助

為了更好說明問題,舉幾個例子。

一個例子是上海財經大學的千村調查。

2008年改革開放三十週年時,上海財經大學開啟了“走千村,訪萬戶,讀中國”的“千村調查”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十一年來,累計18489人次調查走訪大陸地區32個省區市的10184個村莊、近13萬農戶。

這是一門開設在田間地頭的社會實踐課。農村生源的學生返回自己的家鄉,打開對他們而言習以為常也因此習焉不察的鄉土中國“黑匣子”;從小生活在大都市的青年人則第一次深入農村,認識真實的基層社會結構。這是任何課堂學習都無法替代的。

需要指出的是,“千村調查”還僅只是學校在“三下鄉”活動之外的自選動作。深入農村絕不僅僅是青年學生的需要,學校裡每年都有很多海歸教師踴躍報名,爭搶30個固定觀察點的定點帶隊指導教師名額,這既是海歸教師國情教育的重要場所,也是他們研究中國問題、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平臺,千村調查成為一條融國情教育、科研訓練、創新實踐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路徑。

另一個例子是中山大學旅遊學院在雲南省元陽縣推進的一個項目。

元陽是國家級貧困縣,但這裡也有聞名於世的世界文化遺產——哈尼梯田。阿者科村地處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產核心區內,海拔1880米,全村共64戶,479人,是典型的哈尼族傳統村落。阿者科同時也是第三批國家級傳統村落,村落景觀獨特,尤其是蘑菇房較成規模。但隨著現代性進入,人口外出務工,村落空心化嚴重,傳統生產生活方式難以為繼。

阿者科村內經濟發展緩慢,人均年總收入僅3000元,是元陽縣典型的貧困村,脫貧任務艱鉅。另一方面遊客自由進出村莊,旅遊接待散漫無序,村內臟亂差。

2018年1月,中山大學旅遊學院團隊應到元陽梯田區實地調研,專門為阿者科村單獨編制《阿者科計劃》。每年派一名碩士研究生常年駐村,並與當地團委幹部一道,以項目制方式推動計劃的執行。他們完全以一種科學研究的態度介入村莊社會治理,激活本土資源的內在活力,讓農民組織起來,改善人居環境、保護傳統村落、拓展旅遊增收途徑。

2019年3月8日的哈尼族昂瑪突節,阿者科村舉行了第一次旅遊分紅大會。已經碩博連讀的駐村研究生小楊,每天在朋友圈分享他拍攝的日出日落,村裡的大人孩子早就跟他打成一片,他正在理論與實踐的不斷往返中勾勒自己博士論文的宏大框架。是誰幫助了誰,又是誰教育了誰?這個問題還重要嗎?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而且,除了“三下鄉”這種短期社會實踐之外,共青團中央、教育部等部門也開展有西部計劃志願者、研究生支教團等一到兩年不等的長期志願服務計劃。

近年來,很多具備很好條件的學生非常踴躍地來競爭這一到基層志願服務或支教的機會,志願服務已經成為當代青年的一種生活方式。

用一句話來形容青年志願者的目的:盡職不越位、幫忙不添亂、切實不表面、助人亦自助。幫助別人並在這一過程中自然地收穫快樂,除了這個,沒有別的特殊目的。在助人的同時,淨化了自己的心靈,獲得一種滿足感,這是在單純滿足自己需要的時候很難體會到的滿足感。把有意思的事情變得有意義,把有意義的事情辦得有意思,這是一件好事。

新時代青年人才去哪裡?投身鄉村振興!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2018年2月4日,國務院公佈了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

2018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併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根據新時代“三農”工作部署和《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結合共青團和青年工作實際,聚焦團的主責主業,以服務、凝聚、培養青年人才為切入點,組織動員廣大青年投身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共青團中央印發《關於深入開展鄉村振興青春建功行動的意見》的通知。

新時代青年人才去哪裡?投身鄉村振興!

一圖讀懂↓↓↓

“三下乡”≠“下乡”

圖片供稿:團中央青年發展部 來源:中國青年網

來源:微信公眾號“共青團中央”(ID:gqtzy2014)綜合整理自微博@共青團中央、觀察者網 文 | 曹東勃(部分文章有刪減) 、微信公眾號“新華社”(ID:xinhuashefabu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