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跟拍了49年:富人的孩子和窮人的孩子差在哪裡?

“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

這是紀錄片《人生七年》開篇的一句獨白。

正如,中國的這句古話:“3歲看大,7歲看老。”

或是,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所說的,“人生的頭三年勝過以後發展的各個階段,勝過3歲直到死亡的總和。”

英國人雖然沒有中國人睿智,也沒有意大利人的犀利。可他們卻花費數十年拍了一部紀錄片,來求證這些諺語。


BBC跟拍了49年:富人的孩子和窮人的孩子差在哪裡?



這部耗費半個世紀取材、拍攝、製作的記錄片,分別記錄了14個來自不同階層的英國小孩。

紀錄片以7年作為人生的一個節點,從這些孩子7歲開始,導演便開始採訪這些小孩,記錄他們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各自不同的人生狀態,不同的人生選擇和不同的人生軌跡。


BBC跟拍了49年:富人的孩子和窮人的孩子差在哪裡?



莎士比亞所說,“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實際上,這部紀錄片也並沒有直接向人們傾訴道理,或是價值主張。

它只是直接的把社會,把個人呈現在觀眾的眼前,然後,任由你去思考。

《人生七年》給了我們一個機會,讓我們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去近距離觀察他人在不同人生階段的選擇和結果。

看不同的人生,只為的是遇見更好的自己。

這部最長紀錄片,值得每一位父母去觀看。


BBC跟拍了49年:富人的孩子和窮人的孩子差在哪裡?



1


原生家庭社會階級的定位影響了絕大數孩子未來的發展。

紀錄片一開始,導演就預言了這些孩子未來的人生髮展。

“我們把這些孩子們聚到一起,因為我們想在2000年時看看英格蘭的一個縮影,2000年時的工人和主管,現在都只有七歲。”


上層社會的家庭給了子女們更多的人生引導,父母的眼界、格局、能力和人脈,直接影響了這些孩子們的人生軌跡。

在父母的引導下,雖然金錢幫助孩子有了更多瞭解大千世界的機會,但精神層面的耳濡目染比物質更為深遠。

紀錄片開始,上層階級的富家三兄弟已經讓人印象深刻。

7歲的孩子大部分都天真浪漫,上層階級讀私立學校的小孩Andrew和John已經每天在看《金融時報》或者《觀察家》了。

BBC跟拍了49年:富人的孩子和窮人的孩子差在哪裡?


在私立學校讀書的三人,對自己的未來有著清晰的規劃。

他們每天有著規律的作息,明確知道自己會上哪所高級中學,進入牛津劍橋然後成為社會精英。

BBC跟拍了49年:富人的孩子和窮人的孩子差在哪裡?

BBC跟拍了49年:富人的孩子和窮人的孩子差在哪裡?

John是“高富帥三人組”裡觀點永遠最直接、犀利的那一位。

他的一生似乎就是按照上流社會的正常模式展開的。

14歲就想好了以後要從事法律就如願考上了牛津大學,讀的法律專業。後來去了法庭,娶的是前保加利亞大使的女兒,他自己的曾祖父就曾是保加利亞首相,可見背景之雄厚。

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21歲時的觀點:人們總是以為他們這個階層的人生就是順風順水,想去哪所大學讀書就去哪所大學讀書,一切看起來都是順理成章,但是人們並沒有看到那些挑燈夜戰的日子,那些刻苦努力的日子,這是社會對他們的誤解。

後來才知道他9歲時喪父,母親不得不承擔生活的重擔,讀大學自己也很努力的拿到了牛津獎學金,所以,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輕鬆。

Andrew是典型地精英階層子弟,道路看起來確實一帆風順,劍橋大學讀的法律,後來當了律師,成為律所合夥人,後來又跳槽,一直過著優渥的生活。

他說了一句讓我非常難忘的話:你沒法給孩子任何實質的東西,但良好的教育會讓他們終身受用。


BBC跟拍了49年:富人的孩子和窮人的孩子差在哪裡?



在他們56歲的時候,當年那幾個上私立學校的7歲孩子已經按照既定路線上了牛津大學,然後都做了著名律師,過著上層社會的優渥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

他們的孩子也無一例外地走著父親的老路——好中學好大學好工作。


BBC跟拍了49年:富人的孩子和窮人的孩子差在哪裡?



2


中產階級的孩子對於未來的規劃比較模糊,社會階級造成的差距讓他們的選擇一再受限。

男孩也有一些夢想:反對種族歧視、幫助有色人種或者到哪裡上學讀書、有個什麼職業,女孩子則想著長大了嫁人生子。

BBC跟拍了49年:富人的孩子和窮人的孩子差在哪裡?


中產階級的男孩子有三個也上了大學。

Bruce牛津大學數學系畢業後成為了一箇中學教師,按照他的理想幫助窮困地區的學生,後來回到英國在一個普通的公立學校教書,過著平淡也還安靜的生活。

BBC跟拍了49年:富人的孩子和窮人的孩子差在哪裡?


Nick是世俗標準裡最“成功”的孩子,真正打破了壁壘。

從偏遠地區只有一間屋子的小學一路考上了牛津,從牛津物理系畢業後,到美國成為美國著名大學的教授。

第二次婚姻中娶了一個身材外貌氣質極佳的美國妻子,他是這裡面唯一一個成功晉級精英階級的人。

BBC跟拍了49年:富人的孩子和窮人的孩子差在哪裡?


Peter21歲在倫敦上大學,年輕時有些憤世嫉俗,28歲當了老師,

中途因為發表政治言論被民眾抨擊退出了電影拍攝。

56歲時候重回拍攝,已經改行做了公務員,家庭穩定幸福兒女雙全且優秀。

和自己的美麗妻子業餘時間一起創辦樂隊進行創作表演並在業內取得很不錯的成績,他們依然穩定地處在在中產階級這個梯度裡。


BBC跟拍了49年:富人的孩子和窮人的孩子差在哪裡?



女生Sue在20多遇到了喜歡的人,結婚生子,遺憾的是最後還是離婚,至此步入辛苦的單親生活。

後來孩子大些,開始全職,也遇到了自己的真愛。56歲,她成為了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一個科目的負責人。

BBC跟拍了49年:富人的孩子和窮人的孩子差在哪裡?


Lynn成長於勞工階層為主的倫敦東區,7歲時想去超市上班,結果當了圖書管理員,還屢屢失業。

很早便結婚了。

最開始是在圖書館上班,後來是流動圖書館,再後來回到圖書館給孩子們講故事。同時承擔著當地學校的行政工作和當地教區的事務。她的生活,平淡而滿足。

後來得了一種遺傳病,生活的不是很順利。


BBC跟拍了49年:富人的孩子和窮人的孩子差在哪裡?



Jackie,結婚早離婚早,經歷過兩段婚姻,有三個孩子,後來患病無法工作,不得不領救濟金生活,一家人拮据而快樂。

後來經濟危機削減開支,她無法再領救濟金,婆婆和前夫相繼得癌症,這麼多悲傷的事情發生在一起,但她還是很堅強地生活。

這些中產階級出來的女孩子無一例外的嫁人結婚生子,她們的人生幸福程度幾乎與她們的婚姻美滿程度完全掛鉤。

3


下層父母不要說幫助孩子做人生規劃,有的父母甚至從未告訴過孩子大學為何物。

自己的人生就過的一塌糊塗的父母,也無法給孩子的人生以良性的引導。

有的父母從未想過;有的雖然想過,層次的天花板卻難以推破。


BBC跟拍了49年:富人的孩子和窮人的孩子差在哪裡?



而在窮人區貧民窟上寄宿學校的下層階級的孩子甚至談不上什麼夢想。

有人希望當馴馬師賺錢,有人希望能有機會見到自己的爸爸,吃飽飯、少罰站、少被打這也成為了他們的願望。


BBC跟拍了49年:富人的孩子和窮人的孩子差在哪裡?



從小因父母離異在保育院生活的保羅7歲時在想著打架,甚至不知道大學是什麼意思,長大後當了一輩子的建築工。

他曾想過當警察,但覺得進去一定很難;14歲時想當運動選手,老師說要上大學才可以。

這幾個來自底層社會階級的孩子,年老以後都當了一堆孩子的爺爺奶奶,而他們的孩子,極少能上到大學,做的都是普通的服務性工作——修理工、保安之類。

而他們自己,常與失業相伴,如果沒有好的社會制度,他們其實處境堪憂。

父母的眼界、格局、能力和人脈,影響著孩子們幼時的視野,進而直接影響著他們的人生軌跡。


BBC跟拍了49年:富人的孩子和窮人的孩子差在哪裡?



4


原生家庭雖是人生的基石,卻不是全部決定性的因素。

在高富帥三人組裡,Charles是唯一沒有考上牛津大學的孩子。

只參加到21歲,他就離開了節目。

14歲明顯感受他和John、Andrew不一樣,有一種反叛自己階層的勁兒,也很有文藝範兒。

沒能考上牛津的查爾斯,畢業後在全球知名媒體公司-BBC,從事製片人工作。


BBC跟拍了49年:富人的孩子和窮人的孩子差在哪裡?


同樣地,出生於中產階級的Neil也沒能考上自己想去的牛津,而去了阿伯丁大學。

21歲時因考試發揮失常,進了個自己和爸媽都看不上的大學,待了不到一年就退學去工地打短工了。

之後更是四處漂泊靠領救濟金生活。

在採訪中他回顧過往,身為教師的父母早早就給他做好了職業規劃——成為大學講師或銀行經理,認為他的人生必須按這個模子去走。

然而除了學習,父母從未教授他任何社會、人際知識

這種強勢與古板,造就了他自卑、壓抑、焦慮的性格,而父母過高的期望也讓他變得眼高手低,在學業失敗後他和父母都無法面對現實與理想的落差。

長期被父母過度保護的他,在進入殘酷和複雜的社會後,完全沒有應對能力,而父母的失望與憤怒,更讓他感到無比的孤獨與自責,變得憤世嫉俗。

BBC跟拍了49年:富人的孩子和窮人的孩子差在哪裡?


一直在彷徨,一直活在困頓中,但後來他慢慢地開始從政,成為了一名地區的議員,不過地區議員也依然很慘,還得靠救濟金。

他就像是一名苦行僧,在路上慢慢找回自己,儘管這條路漫長而艱辛。


BBC跟拍了49年:富人的孩子和窮人的孩子差在哪裡?



面對事業的瓶頸、感情的挫折,有的人學會了靠自己站起來走向前去,而有的人就在自怨自艾中消沉沒落。

原生家庭、婚姻、性格、與社會聯結的程度,對於一個人會成為怎樣的人,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4位孩子的人生仍未一一道盡,但我們可以看到,教育比物質的影響更為深遠,而健全的人格是面對苦難最好的解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