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概述

鹽城地處北緯32°34′~34°28′,東經119°27′~120°54′之間。東臨黃海,南與南通市相連、西南與泰州市接壤,西與淮安市、揚州市毗鄰,北隔灌河與連雲港市相望。

鹽城在遠古代是陸地,後陸沉變為濱海平原。在大豐西團一帶出土的古陸生物化石可以考定,鹽城至少在二、三萬年前即已成陸。阜寧羊寨一帶的石器、骨器的發現,表明至遲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鹽城境內就有靠漁獵為生的原始部落群活動的蹤跡。遠在西周初年,魯侯伯禽令奄民南遷,途中有部分奄民留在鹽城一帶定居,可以說這是鹽城早期的開拓者。

鹽城在周以前為淮夷地;周時,淮海維揚州,故屬揚州,春秋時屬吳,後屬越。戰國時屬楚。秦代屬東海郡;西漢初為射陽侯劉纏封地。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廷將古射陽縣(今寶應縣一帶)東部靠黃海的一部分劃出來單獨設縣,因這裡遍地皆為煮鹽亭場,到處是運鹽的鹽河,故命名為“鹽瀆縣”,屬臨淮郡,東漢屬廣陵郡,是鹽城置縣之始。[6]

江蘇省“鹽城”概述

陸公祠

三國時屬魏,廢縣制;西晉又復縣制屬海陵郡。

東晉義熙七年(公元411年),鹽瀆縣改名鹽城縣,此為現名之始,“鹽城”之名使用至今。

南北朝屬陳國時,建鹽城郡;陳滅,隋大業初廢郡復為鹽城縣,屬江都郡;隋末,韋徹據鹽稱王,分為新安、安樂兩縣,唐初復置鹽城縣屬江都郡;五代十國南唐時屬泰州;宋代屬淮南東路楚州;南宋紹興三年復屬泰州,後屬寶應州。

元初鹽城屬江北淮東道,至元中屬河南江北行省淮安路,元末為張士誠所據。

明初屬京師(直隸),後屬南京(南直隸),隸於淮安府。清初屬江南省,後於康熙六年江南省東西分省劃歸江蘇省,仍隸於淮安府。[6]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各縣直屬省管,鹽城縣屬江蘇省。

江蘇省“鹽城”概述

鹽城各縣區風光風景(36)

民國三年(1914年),實行道制,江蘇置金陵、蘇常、淮揚、滬海、徐海5道,鹽城劃屬淮揚道。

民國十六年(1927年),國民政府成立,廢除道制,設立行政督查區,江蘇省第六行政督察區駐鹽城縣,轄鹽城,東臺,興化,阜寧4縣。

1945年,始置鹽城市,旋廢。1946年改名葉挺縣,1948年,城區設置葉挺市,其餘郊區仍為葉挺縣,1949年復置鹽城縣。

1949年4月21日,成立蘇北人民行政公署鹽城專區,轄濱海(由原阜寧、漣水、灌雲3縣各一部分地區組成,縣人民政府駐東坎鎮)、漣東(為原漣水鹽河以東的部分地區,縣人民政府駐大程集)、阜寧、淮安、射陽(由原阜寧、鹽城的串場河以東,射陽河以南的部分地區組成,縣人民政府駐合德鎮)、建陽(由原阜寧、鹽城的串場河以西及皮岔河以北的地區所組成,縣人民政府駐湖垛鎮)、鹽城7縣。專員公署駐鹽城縣。[6]

江蘇省“鹽城”概述

鹽城新四軍紀念館高清組圖(48)

1950年1月11日,原泰州專區的東臺、臺北(今鹽城市大豐區)2縣劃歸鹽城專區。同年撤銷漣東縣,併入淮陰專區的漣水縣。

1951年7月11日,臺北縣因與臺灣省臺北縣(今新北市)重名改名為大豐縣,建陽縣與福建省建陽縣(今南平市建陽區)重名改名為建湖縣。鹽城專區轄8縣。

1952年,蘇北行署區,蘇南行署區與南京市合併恢復江蘇省建制,並於1953年1月1日正式合併成立江蘇省。

江蘇省“鹽城”概述

鹽城自然風光(30)

1953年1月1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成立,設江蘇省鹽城專區。鹽城專區轄濱海、阜寧、淮安、射陽、建湖、鹽城、大豐、東臺8縣。

1954年,將淮安縣劃歸淮陰專區。鹽城專區轄7縣。

1966年,以濱海縣中山河以北地區設響水縣(駐響水鎮)。鹽城專區轄8縣。

1970年,鹽城專區改稱鹽城地區,轄響水、濱海、阜寧、射陽、建湖、鹽城、大豐、東臺8縣。[6]

1983年實行省管市,市領導縣的新體制,撤銷鹽城地區和鹽城縣,設立地級鹽城市,下轄城區、郊區2區和響水、濱海、阜寧、射陽、建湖、大豐、東臺7縣。

1987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東臺縣,改設東臺市。鹽城市共轄2區1市6縣。

1996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鹽城市郊區,改設鹽都縣;同年8月,撤銷大豐縣,改設大豐市,鹽城市共轄1區2市6縣。[6]

江蘇省“鹽城”概述

江蘇省鹽城市行政區劃

2003年,城區更名為亭湖區,亭湖區轄原鹽城城區以及原鹽都縣的步鳳、伍佑、便倉3個鎮;撤銷鹽都縣,設立鹽都區,以原鹽都縣潘黃、大縱湖、北龍港、樓王、學富、義豐、尚莊、葛武、北蔣、秦南、龍岡、郭猛、大岡13個鎮的行政區域為鹽都區的行政區域。鹽城市共轄2區2市5縣。

2007年,江蘇省政府批覆,同意將鹽城亭湖區張莊街道辦事處劃歸鹽都區管轄,將射陽縣黃尖鎮劃歸亭湖區管轄。

2011年3月,江蘇省政府同意將射陽縣黃沙港鎮新洋居委會、興農村和黃沙港鎮金灘公司劃歸鹽城市亭湖區黃尖鎮管轄,將射陽縣射陽林場、中路港養殖場劃歸亭湖區管轄。[6]

2015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縣級大豐市,設立鹽城市大豐區。至此鹽城市下轄3區1市5縣。[7]

江蘇省“鹽城”概述

鹽城市世紀大道

地形地貌

江蘇省“鹽城”概述

鹽城市行政中心

鹽城全境為平原地貌,西北部和東南部高,中部和東北部低窪,大部分地區海拔不足5米,最大相對高度不足8米。分為3個平原區:黃淮平原區、裡下河平原區和濱海平原區。黃淮平原區位於蘇北灌溉總渠以北,其地勢大致以廢黃河為中軸,向東北、東南逐步低落。廢黃河海拔最高處達8.5米,東南側的射陽河沿岸最低處僅1米左右。裡下河平原區位於蘇北灌溉總渠以南,串場河以西,屬裡下河平原的一部分,總面積4000多平方公里,該平原區四周高、中間低,海拔最低處僅0.7米。濱海平原區位於灌溉總渠以南,串場河以東,總面積為7000多平方公里,約佔全市總面積的一半,該平原區大致從東南向西北緩緩傾斜。東臺境內地勢較高,一般海拔為約4米~5米間,向北逐漸低落,到射陽河處為1米~1.5米。

[12]

氣候特徵

江蘇省“鹽城”概述

鹽城市區(50)

鹽城的氣候,屬於北亞熱帶氣候向南暖溫帶氣候過渡的地帶。一般以灌溉總渠為界,渠南為北亞熱帶氣候帶,渠北為南暖溫帶氣候帶。由於東臨黃海,海洋調節作用非常明顯,也可屬於溼潤的季風氣候區。

主要特點是:季風盛行,四季分明,雨水豐沛,雨熱同季,日照充足,無霜期長。

氣候受海洋影響較大,與同緯度的江蘇省西部地區相比,春季氣溫低且回升遲;秋季氣溫下降緩慢且高於春溫;年降水量也比本省西部明顯偏多。季風氣候明顯,冬季受歐亞大陸冷氣團影響,盛行偏北風且多寒冷天氣;夏季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影響,盛行偏南風且多炎熱天氣,空氣溫暖而溼潤,雨水豐沛。[13]

水文條件

江蘇省“鹽城”概述

鹽城老街(8)

鹽城地處裡下河水網地區,市區河流縱橫交錯,蜿蜒曲折,數量眾多,水鄉特色顯著,號稱“百河之城”。流經市區的主要河流有新洋港、蟒蛇河、串場河、朱瀝溝、皮岔河、小洋河、通榆河、川東港、江界河等,是鹽城主要的生態水脈和生態走廊。亭湖區的大洋灣作為城市中心最主要的溼地。大豐區沿海灘塗面積列全國之最。[14]

自然災害

地震

10·20江蘇鹽城地震:2016年10月20日江蘇鹽城射陽發生4.4級地震,已發生餘震5次,最大0.9級、最小0.1級。江蘇已啟動Ⅲ級地震應急響應。

10·15江蘇鹽城地震:2016年10月15日江蘇鹽城射陽共計發生3次2級以上地震,分別是2.9級地震、2.4級地震和2.1級地震,此次地震震級很小,人員無感受,沒有造成損失。

龍捲風

1966年3月3日鹽城3個縣遭遇龍捲風,據統計,龍捲風損壞房屋40.25萬間,其中8萬多間徹底被夷平,87人被砸死,19334戶家庭80440人受災。

1966年6月3日鹽城3個縣再遭龍捲風襲擊,80多人死亡,2000多人受傷,房屋倒塌幾千間

1966年6月18日,鹽城阜寧、響水等地降下冰雹並颳起龍捲風,雷擊死亡3人,重傷1人。

1975年6月7日,濱海、大豐、東臺等縣市同時出現龍捲風,造成9人死亡,349人受傷。倒塌和損壞房屋23000多間,2萬公頃農作物受災。

1981年7月15日,阜寧、建湖縣市,相繼有3個龍捲風在活動。總共造成至少2人死亡,50多人受傷。

1989年是整個80年代龍捲風災害最嚴重、損失最嚴重的一年:當年的7月4日一天之內總計有23次龍捲風襲擊大豐、東臺等縣市。

2000年7月13日發生在東臺市的強龍捲風。共計死亡34人,重傷349人,輕傷1600多人。

6·23鹽城龍捲風襲擊事件:2016年6月23日江蘇省鹽城市阜寧縣遭遇的強冰雹和龍捲風雙重災害。截至6月26日9時,江蘇鹽城特別重大龍捲風冰雹災害共造成99人死亡,受傷846人。此次災害已確認為龍捲風,專家組判定等級為EF4級,風力超過17級。

氣候資源

江蘇省“鹽城”概述

鹽城看海黃海風景(80)

光能資源

鹽城太陽年輻射總量為116.2~121.0千卡/c㎡,一年當中以七、八、九月為最多,一、二、十二月為最少。全年光照時間平均在2280小時左右,其中春季佔25%,夏季佔29%,秋季佔24%,冬季佔22%。[13]

熱能資源

鹽城年平均氣溫為13.7~14.5℃,鹽城極端最高氣溫為39℃(2017年7月23日)。[13]

降水資源

鹽城年降水總量為785.2~1309.5毫米,鹽城年總雨日數為96~113天。[13]鹽城市轄境年平均降水量為1014.7毫米,摺合154.1億立方米,平均年徑流量39.6億立方米,摺合徑流深260.7毫米,徑流係數為0.26。全市每人平均佔有地表徑流量為499立方米,是全國人均佔有量2670立方米的18.7%。按土地調查的耕地面積計算,每畝平均佔有量為313立方米,是全國畝均佔有量1752立方米的17.9%,屬水資源貧乏區。境內均為平原地區,天然河網對水的調蓄能力有限,汛期降水形成的徑流很快排洩入海,本地徑流利用率很低。非汛期水源緊缺,每年5月中旬至6月下旬,灌溉高峰缺水嚴重,特別是鬥龍港以南和廢黃河以北的地區。

土地資源

鹽城市國土面積16931.3平方千米,其中農用地109.61萬公頃、建設用地27.74萬公頃、未利用地31.96萬公頃,分別佔全市國土面積的64.74%、16.38%、18.88%。全市海岸線長582千米,佔全省海岸線總長度的56%;鹽城擁有豐富的灘塗海洋資源,灘塗總面積45.53萬公頃,其中潮上帶1677平方千米,潮間帶1610平方千米,分別佔全省的70%、64.6%、60.8%。隸屬於東臺、大豐、射陽、濱海、響水等縣(市)的沿海灘塗,可供開發利用的面積達1300平方千米。

風能資源

江蘇省“鹽城”概述

鹽城海濱的風電場

鹽城年平均風速2.8~3.4米/秒,春季最大,秋季最小。若以日平均風速≥4米/秒作為風能利用的起始值,則鹽城日平均風速≥4米/秒的年平均日數為63.3~156.8天。[13]

海洋資源

江蘇省“鹽城”概述

鹽城自然風景(30)

鹽城沿海灘塗總面積4550平方公里(含輻射沙洲),其中潮上帶1677平方公里,潮間帶1610平方公里,分別佔全省的75%、64.6%、60.8%。隸屬於東臺、大豐、射陽、濱海、響水等縣(市、區)的沿海灘塗,可供開發利用的面積達1300平方公里。射陽河口以南沿海地段還以每年1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大海延伸,被稱之為“黃金海岸”,是江蘇最大、最具潛力的土地後備資源。[15]

動物資源

江蘇省“鹽城”概述

江蘇省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鹽城為聯合國人與自然生物圈成員。位於鹽城市大豐區的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擁有麋鹿種群600多頭,其野生種群總量、繁殖率和存活率均居世界首位。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有國家重點保護的一類野生動物12種,國家二類重點保護野生動物67種,每年來此越冬的丹頂鶴達到1200多隻,佔世界野生種群的60%以上。[14]

生物資源

鹽城市境內植物種類豐富,僅木本植物就有63科、122屬、201種,作物品種有300多個;蔬菜品種有22科、82種;藥用植物112科、325屬、420種。 [13] 魚類有150種,分別隸屬17目、73科、119屬,主要經濟魚類中,下層有小黃魚、大黃魚、黃姑、黃鯽、梅童魚、刀鱭、帶魚、青鱗魚、鰻魚等,中上層有銀鯧、灰鯧、鰳魚、鮁魚和鮐魚等,其中構成大取和小取漁業的主要捕撈對象有30餘種。轄境沿海海域的鰻苗資源極為豐富,年產白仔鰻?噸左右,佔全國生產總量的45%以上。頭足類8種,分別隸屬於5科7屬,底棲動物有18種。蝦類有周氏新對蝦、哈氏仿對蝦、葛氏長臂蝦、青尾白蝦等。潮間帶軟體動物總生物量約10萬噸,其中文蛤約6萬噸,青蛤0.7萬噸,四角蛤蜊0.8萬噸,泥螺0.4萬噸,其他貝類還有竹蟶、縊蟶、西施舌、牡蠣等。蟹類有梭子蟹、大眼蟹、天津厚蟹、沈氏厚蟹、螃蠐等。

礦藏資源

鹽城已探明石油天然氣蘊藏量達800億立方米,預計總儲量達2000億立方米,為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陸上最大的油氣田。沿海和近海有約10萬平方公里的黃海儲油沉積盆地,居中國海洋油氣沉積盆地第2位,有著廣闊的勘探開發前景。

電力、天然氣是鹽城的兩大主要能源。鹽城現有鹽城、濱海、射陽港、陳家港等電廠,總裝機容量已達140萬千瓦;另有王港大型電廠已列入國家規劃,至2010年,總裝機容量可達300萬千瓦。2013年,鹽城城鄉通電率達100%。

鹽城天然氣田為東部沿海地區陸上最大的油氣田,其圈密儲量為2100億立方米,含氣面積200平方公里左右;其品質名列全國天然氣前列,平均熱值9250大卡,甲烷含量為96.7%,不含硫。鹽城天然氣田的建設開發已進入實質性階段。[14]

鹽城市屬貧礦地區,主要礦種有黏土礦、地熱、礦泉水及部分石油天然氣,其中高硅黏土儲量281.5萬噸。探明石油天然氣蘊藏量達800億立方米,預計總儲量達2000億立方米,為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陸上最大的油氣田。沿海和近海有約10萬平方千米的黃海儲油沉積盆地,居全國海洋油氣沉積盆地第二位。郊區郭猛鄉是高硅土的主要分佈地區。礦區範圍南北長17千米,東西寬4千米,總儲量約為2500萬立方米,礦產距地表僅25—70釐米。主要成分為石英、長石和少量綠泥石、水雲母。

2017年末,全市戶籍人口826.15萬人,比上年末減少4.3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89.19萬人,鄉村人口336.96萬人。全年人口出生率為12.83‰,死亡率為12.70‰,自然增長率為0.13‰。年末常住人口724.22萬人,城鎮化率62.9%,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