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已离开十一年,但他还活在我们心中

缅怀|他已离开十一年,但他还活在我们心中

缅怀|他已离开十一年,但他还活在我们心中

2008年9月30日,亲人的呼唤哭泣没能挽留住彭仉华永别的步伐,在与癌症抗争数年后,这位年仅37岁的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终究还是没能战胜病魔,离开了他无限留恋的亲人,离开了他无限热爱的工作。2009年7月,中共广州市委追授彭仉华同志“广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市委政法委作出了向彭仉华同志学习的决定。

时至今日,广州检察机关的干警谈及彭仉华时,依然痛心不已,为检察机关失去一员猛将而痛惜。

缅怀|他已离开十一年,但他还活在我们心中

彭仉华

(1971.8—2008.9) 江西省崇仁县人,中共党员,生前为荔湾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员、二级检察官、副主任科员。

初生牛犊不怕虎,初出茅庐打胜仗

1994年,从华东政法学院犯罪学系毕业后,彭仉华来到了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检察院。刚参加工作的彭仉华,自然从书记员干起。这个工作其实不简单,要协助检察官做好讯问笔录,需要很高的水平。彭仉华平时沉默寡言,一干起工作来就全心投入,他做的笔录详略得当、条理清晰,荔湾区的“老检察”们觉得这个小伙子是棵好苗子。

然而谁都没有料到,工作不到两个月,彭仉华就在审讯中制造了一次“意外”。

那是一件受贿案,犯罪嫌疑人社会阅历比较丰富,惯于避重就轻回避问题,侦查人员突审了几次,案件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主办检察官打算暂时中止案件的办理。这时,负责记录的彭仉华说:“要不,让我试试吧。”

看着年纪轻轻的彭仉华,主办检察官不相信地笑了笑,想了想,让他试试吧,死马当做活马医,没准这个小伙子能试出点名堂来。拿着相关证据材料,彭仉华和一名同事一头扎进了审讯室……

几个小时后,彭仉华出来了,递上一份写得密密麻麻的笔录纸,嘴角微微扬起,平静地说:“犯罪嫌疑人已经供述了主要犯罪事实。”

“不是吧?”同事们一脸疑惑。“我以前在学校学了点犯罪心理学的知识,这几天留心观察了他,慢慢摸出了他的性格弱点。”彭仉华平静地回应同事。

一战成名。彭仉华渐渐成为部门的骨干力量。凭着出色的工作成绩,他在同事中树立了威信,标志之一就是人人都叫他“老彭”。“老彭”不是因为年纪大,而是他办案拼命,审讯突破很有一套,他当得起“老”这个敬称。

另一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是,新来的大学生都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味道,碰到领导也敢顶撞两句,唯有对彭仉华,都服。还有一项证据,他被媒体誉为“挖案高手”。

面对工作,他似乎总是有用不完的精力。“我想用事实告诉大家,审讯突破不一定非得膀阔腰圆的大汉,只要谋略得当,书生也能办大案。”

缅怀|他已离开十一年,但他还活在我们心中

彭仉华(左二)与同事审讯中

他的一年,有13个月

为了琢磨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彭仉华常常盯着审讯同步录音录像的监视器一动不动,看上好几个钟头。犯罪嫌疑人捋头发的细节,抽烟的姿势,甚至招供时书写的快慢,在那双锐利的眼睛下,都放大成为了重要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平时稍有空闲,彭仉华就看书。他博览群书,金融、股票、天文、房地产、诗歌等比比皆是。“审讯的第一步就是拉近和犯罪嫌疑人的心理距离,那么就必须找到和他的共同话题,所以博览群书很有必要。”

彭仉华曾在审讯时遇到过一个学佛念经的犯罪嫌疑人,他照样和他相谈甚欢。审讯过程中,彭仉华有时自己掏钱给犯罪嫌疑人买盒饭。审讯对象渴了,他把杯子递到对方手中。“审讯其实是一种交流,交流需要交心。”

2000年至2003年,彭仉华连续三年年终考核被评为优秀。这三年,他每年平均加班200至300小时,也就是说,一年12个月,彭仉华活生生地加出13个月的工作量来!

熟悉他的同事说:“一旦他钻到案情研究里面去,完全不管白天晚上。半夜想起新审讯方案,他一翻身坐起来,拿起笔和纸就开始策划研究。这就意味着,他前半夜其实也没睡。”

超负荷的工作过早染白了彭仉华的头发,“老彭”确实也“老”了,这个绰号传得更开了。

缅怀|他已离开十一年,但他还活在我们心中

彭仉华在研讨会上发言

“对不起,我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和丈夫。”

对妻子而言,彭仉华实在算不上“模范丈夫”。因为经常加班,家务活往往都是她和婆婆包了。

说起丈夫,她直言不讳。“彭仉华是个既自负又自卑的人,他人很聪明,书看得多,有时还看不起我这个学中文的。说自卑,是因为他害怕在众人面前讲话,广州市检察机关评选十佳侦查员,他上台介绍自己,还是拿着稿子念,结果紧张到脚发抖。可一踏进审讯室,就像变了一个人,非常自信。”

1999年女儿出生前,他连续加班25天,其间最多就是回家冲凉换衣服,顾不上在家吃顿饭。后来加班结束了,可是还有大量的取证工作需要完成,他每天都要到晚上七八点钟才能下班回家。

对彭仉华而言,检察工作是一生的理想和事业。然而,在一次次辗转千里奔波取证中,在一次次熬夜侦查制定审讯策略中,彭仉华的身体出现了不好的信号,就连自己的家人和同事都无一知情。

2004年6月,天气炎热。傍晚华灯初上,街市霓虹闪烁。彭仉华和同事正埋伏在僻静处,等待抓捕一名犯罪嫌疑人。

这名犯罪嫌疑人刚一露面,几路人马便包抄了上去。彭仉华冲在前头——忽然之间,他眼前一黑,左腿一阵钻心的疼痛,仅停了两三秒时间,他倔强地一仰头,单腿跳着冲向犯罪嫌疑人……

犯罪嫌疑人顺利抓捕归案,彭仉华则进了医院。化验结果出来了:滑膊肌瘤,恶性。

妻子在得知后潸然泪下,彭仉华看见此情此景,心疼地为妻子擦眼泪,淡淡地说:“别哭,医生说还可以治。”

“腿在,人在;腿不在,人不在。”

病魔并没有击倒彭仉华。于他而言,一旦开始办案,他是不愿停止战斗的。为了尽快恢复投入工作,他选择了高风险的肿瘤切除手术。当时他左腿的肿瘤已经有拳头那么大,由于靠近大腿根部,挖除肿瘤会伤及许多血管和神经,手术过程十分痛苦,庆幸的是——他挺过来了。

手术痊愈不久的他又重新投身于工作中,每天比大家早到,比大家晚走,因为在做手术的过程中,他的部分大腿支撑肌肉已被挖去,极易骨折,每天上班挤公交必须避开高峰期。而面对同事们的担心,他也只是一笑置之:“腿在,人在;腿不在,人不在。你看我人还在嘛。”

然而,2008年2月,彭仉华再次住进了医院。检查结果显示,癌症已经转移到肺部。他却十分乐观。住院期间,他得知广州市人民检察院组织调研文章评比,躺在病床的他仍然忍痛一个字一个字地写论文。

7月,彭仉华的癌细胞已经蔓延到了喉咙,吞咽困难。“我还有机会看奥运吧?”他问医生。面对这条坚强的汉子,医生心中一阵叹息,“你放心吧,你一定能够看到的……”

8月,美丽的烟花在北京绽放,百年奥运,举国欢腾。彭仉华在病床上“参加”了这次盛会。

9月30日,此时彭仉华已经昏迷了一周。这一天,他悄然离开了。

缅怀|他已离开十一年,但他还活在我们心中

他没离开,他还在

彭仉华病情恶化住院期间,写下了《浅论预审策略之“望闻问切”》、《试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检察监督方式的改变》等调研文章。其中《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检察监督方式的改变》获得了广州市检察机关论文评比三等奖。只是,在众多获奖者的名单里面,他名字上的黑框尤为刺眼。

他过去制作的笔录,现在仍然是广州市检察机关新参加工作的干警学习的样本。

记得彭仉华刚刚参加工作时曾在培训总结中写道:“我所从事的是政法工作,工作比较辛苦,待遇不是很高。但我对我作出的选择无怨无悔,更何况我是热爱政法事业的。”

他说到了,也做到了。

为了方便大家第一时间找到我们请给广州检察标颗小星星吧!

缅怀|他已离开十一年,但他还活在我们心中
缅怀|他已离开十一年,但他还活在我们心中

●这个奖,全市20个,广州检察机关摘得2个!

●“公仆杯”比赛拉开帷幕!广州检察夺得开门红!

●联合“飞行检查”守护校园餐饮安全!广州市检察机关动真格!

●即日起,广州检察机关开展“校园安心餐饮”公益诉讼专项监督工作

●喜讯 | 这位检察官获评“广东省五星志愿者”

缅怀|他已离开十一年,但他还活在我们心中
缅怀|他已离开十一年,但他还活在我们心中

点个好看,让我们为检察工作加油!

缅怀|他已离开十一年,但他还活在我们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