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并举,贸易融通拥抱世界


内外并举,贸易融通拥抱世界

2018年,从西安港出发的中欧班列(长安号)货运量、重载率和实际开行量居全国前列,这是陕西进出口贸易

内外并举,贸易融通拥抱世界

陕西唯一的临空型保税物流中心——西咸保税物流中心。

2018年,陕西省进出口总值3513.8亿元。进出口、出口、进口贸易增速分别列全国第3位、第4位和第3位。西安高新综合保税区和陕西西咸保税物流中心进出口总值增长明显,分别增长46.5%和1.9倍。

截至2018年年底,我省共有境外投资企业239家,累计实现对外投资48亿美元。其中,我省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26个国家,共有48个境外投资项目,累计对外投资11.4亿美元。

自2018年8月西安市获批中国(西安)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以来,陕西3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先行区已经启动建设。以此为契机,陕西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电商企业落户,推动集群式发展。

“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建设陕西特色现代化经济体系离不开对外贸易的繁荣发展。历史证明,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才能合作共赢。在流动的陕西,活力十足的对外贸易正成为三秦大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1 外贸经济动力增强

2018年,我省一般贸易出口增幅近10年来首次高于加工贸易增幅。龙头企业进出口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70%,是拉动全省外贸总值的主要因素。

始建于1968年的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坐落于西安高新区,这里生产的重型汽车变速器年产销量连续12年稳居世界第一。“十三五”以来,法士特集团紧抓“一带一路”机遇,加速布局国际市场。2018年,集团实现全年出口创汇总额增幅45%。今年3月,集团生产的FHB320并联液力缓速器获得来自非洲的百台订单。

“到‘十三五’末,我们的国际市场销售收入将占集团销售总收入的20%。”4月3日,法士特集团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法士特集团在国际市场的良好表现不是个例。2018年,陕西省外贸数据显示,当年我省机电产品出口1856.5亿元,增长28.8%。这正是陕西进出口贸易繁荣发展的佐证之一。

数据显示,2018年陕西省进出口总值3513.8亿元,增长29.3%。进出口总值比2017年上升2位,位居全国第16位。进出口、出口、进口贸易增速分别列全国第3位、第4位和第3位。西安高新综合保税区和陕西西咸保税物流中心进出口增长明显,分别增长46.5%和1.9倍,增速远高于同期陕西省外贸总体增速。

从经营主体来看,截至2018年12月31日,我省完成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的企业数量累计达到15262家,与2017年全年相比增加了1910家。2018年,我省有进出口业绩的企业共有3341家。

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看,在2018年陕西省外贸数据中,陕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总值为389.3亿元,增长20.4%。其中,出口总值为333.8亿元,增长23.93%;进口总值为55.45亿元,增长2.77%。

此外,我省重点项目带动进出口成效显著。美光半导体(西安)有限责任公司、三星(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的进出口总值从2018年上半年起均出现较大幅度增长。海邦物流进口增长了13倍,成为我省第三大进出口企业。“龙头企业进出口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70%,是拉动全省外贸总值的主要因素。”省商务厅对外贸易处相关负责人说。近10年来,我省一般贸易出口增幅首次高于加工贸易增幅。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陕西搭建交流平台、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积极努力。2018年,我省共组织3000多人参加首届进口博览会,承办17个重点境外展会,带动264家企业参展,达成合同金额3.6亿元、意向金额6.5亿元。组织百余家企业参加东盟博览会、华交会等国内著名展会。

2 境外项目加速推进

5年来,全省对外投资从2013年的2.9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6.6亿美元,年均增长22.8%。其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投资6.7亿美元,占总投资的23%。

今天,当人们谈起中欧班列(长安号)时,总是和爱菊集团紧紧相关。

2016年3月26日,一趟中欧班列(长安号)在返程时,装载着2000吨哈萨克斯坦的高品质油脂来到西安。这也是爱菊集团的油脂专列。3年来,通过中欧班列(长安号),爱菊集团进口小麦5万吨、油脂1万吨、面粉1万吨,在哈萨克斯坦建立了优质原料基地,开展产能合作。数据显示,爱菊集团在境外的这一生产基地年处理菜籽量可达30万吨,生产油脂16万吨,并配套有150万亩的种植基地。中欧班列(长安号)则把这里变成了西安市的“异国粮仓”。2018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年开行量达到1235列,货运量、重载率和实际开行量居全国前列。

爱菊集团的海外投资和中欧班列(长安号)的好成绩正是陕西进出口贸易繁荣发展的集中体现。爱菊集团董事长贾合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中欧班列让爱菊集团在原料采购方面有了快速通道,班列频次的增加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依托中欧班列(长安号)的开放通道,我省企业出口东欧贸易物流更加便利。2018年,法士特集团出口俄罗斯、白俄罗斯等东欧国家的商用车变速器总成品突破10000台,成为东欧国家汽车厂的主要变速器提供商之一。

记者从省商务厅了解到,截至2018年年底,我省共有境外投资企业239家,累计实现对外投资48亿美元。其中,我省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26个国家,共有48个境外投资项目,累计对外投资11.4亿美元,占我省境外投资总额的24%,主要涉及能源、光伏、电子等行业。

5年来,全省对外投资从2013年的2.9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6.6亿美元,年均增长22.8%。其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投资6.7亿美元,占总投资的23%。其中,西安隆基绿能有限公司马来西亚光伏项目,陕煤化集团吉尔吉斯斯坦石化项目和陕汽集团在哈萨克斯坦、阿尔及利亚投资建设的汽车项目,中铁二十局集团巴基斯坦高速公路项目,陕建集团马来西亚综合磷化工项目,中水十五局老挝南欧江水电站等境外项目进展顺利。

在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建设方面,目前,陕煤化集团吉尔吉斯斯坦中大石化工业园、西安爱菊粮油加工公司哈萨克斯坦粮油加工园正在积极推进。

3 三大中心提升服务

2018年以来,我省加快推进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承接中心、进口商品展示交易分拨中心和跨境电商国际合作中心建设。

4月4日,在西安国际港务区的东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承载中心,已建成的一期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1.6万平方米。正在建设的二期项目西安港智能终端制造产业园位于港务中路与柳新路东北方向,占地约200亩,总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拟建设高标准厂房、商务办公楼、餐厅、咖啡厅等配套设施,打造集制造、研发、办公于一体的生态型、低密度、智能化的新型产业园区。

东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承载中心,是以承接东南沿海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为特色的出口制造基地。该中心依托“西安港”,面向欧洲、中亚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LED电视、手机、电脑显示器,PIO一体机、液晶面板、IT配套数码产品、光子器件、激光器件等电子产品的出口加工制造业务,建设以光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国际贸易、保税物流、金融服务、企业孵化、IT检验检测、人才培训等为核心的功能平台。

这是陕西省为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增长点的又一探索。2018年以来,我省加快推进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承接中心、进口商品展示交易分拨中心和跨境电商国际合作中心建设。

自2018年8月西安市获批中国(西安)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以来,陕西3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先行区已经启动建设。以此为契机,陕西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电商企业落户,实现集群式发展。“力争今年内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8家至10家,并给予重点支持。”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说,“我们还对已认定的2家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并组织企业申报第二批省级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积极做好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培育工作,确定5个第二批省级特色出口基地;对5个‘海外仓’‘陕西商品展示中心’项目给予支持。”

与此同时,我省承接加工贸易转移项目44个,审定外贸区域协调发展项目88个;落实42户企业省级进口贴息补助资金1800万元,25户企业国家进口贴息资金3847万元;落实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4337万元。(陕西日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