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心燈》連載(二十三)

《點亮心燈》連載(二十三)

《點亮心燈》連載(二十三)

學生內觀


最早把內觀和學生教育聯繫在一起,是在1997年參加在上海心理諮詢中心舉辦的“內觀療法講習班”結束時的總結會上,學員被要求講出自己的體會和今後的打算,不知為什麼當輪到我發言時,我說:“打算把內觀用於獨生子女的教育”,結果,與會者都認為我的回答跑題了,當時的情況使我很尷尬;就在這時,真榮城 輝明先生站出來給我解圍,他說:“你的想法很好,其實內觀是先用於教育而後用於醫學的,因為這一次培訓是對醫生的,所以沒有涉及教育方面的問題。”後來我一直在思索這樣一個問題,也做了一些嘗試,在零星的給前來求助的學生做內觀,來喚起他們的感恩意識,改善他們的親子關係。

促使我從醫院走進學校,是在2004年10月,出現在南京大學校園裡 “一封辛酸父親的來信”。在全國造成的巨大影響,以及由此引發的波及全社會的一次教育反思,並直接促成了感恩教育的出現。也正是感恩教育出現,使我下決心一定要將內觀的理念,融入到學生教育中去,也為我7年前的那個夢,提供了可以實現和發展的契機。

感恩教育的提出對於10年前我們的社會,無疑是當頭之棒喝,但棒喝之後的我們並沒有幾許清醒後的快慰,更多的只是痛心。因為不只是孩子不懂感恩,由於感恩意識缺乏不但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冷漠、麻木、奢侈、驕傲、自私、暴力、 逃學、網絡依賴。而成年人也存在:人際關係緊張、失眠、疲乏、精力不足、情緒低落、多疑、焦慮等出現各種心理問題。但這種痛心是清醒的痛楚,看到了問題就應該去面對,去解決。於是乎教育系統,出現了針對感恩教育的“專項整治運動”,各大校園出現了:算一筆感恩賬、寫一封感恩信、舉辦一次感恩演講、實現一次感恩行動;廣西鹿寨學校推出換位思考的專題演講:“假如我是爸爸”、“假如我是媽媽”、“假如我是老師”;北京的某初中生拍下了題為《懂你,母親》的剖腹產全程錄像;四川成都的小學給孩子們看母親分娩的錄像來進行感恩教育。 

當然,在“這項專項整治運動”中,誰都不甘落後,幼兒園裡的感恩教育採取的形式豐富多彩,更多的是採用“愛心作業”的形式。天津某幼兒園的愛心作業包括:“當孩子得到父母、老師的照料時要知道謝謝,幫助父母做家務,給父母或祖父母洗腳等等。” 可謂細緻周到。

然而,我很擔心,當我們把感恩這種“由情感引發的行為、思維的變化”變成一種“活動”,甚至是一種運動時。會怎麼樣呢?從心理學上講,一方面,當我們看到“感恩活動”如火如荼時,會很自然的想到自己在這方面做了什麼?發現自己對親人、朋友許多舉手之勞、該做的事情都沒有做,會出現內疚感。而通過“感恩”這個詞和“感恩活動”我們表達了應該表達而未表達的感恩,這樣會將我們剛剛出現的不良情緒“內疚感”得到疏洩、甚或自我感動;另一方面,由於形式的轟轟烈烈使原本應該通過“感恩”來融化在我們血液中的善良品質,喚醒我們心中的佛心的目標,又一次流於形式。這樣的例證每個人天天都會聽到、看見,所以讓人們心痛的事件不斷地在發生,2005年10 月東北農業大學的領導收到了一位母親的來信;江蘇的劉陽陽,因為調換位子把老師砍倒。

今年4月中旬大學校園兇殺案頻發,4月16日復旦投毒事件開始僅僅幾天時間裡,未等塵埃落定,大學兇殺致死噩耗卻又接二連三傳來,4月17日南昌某大學驚現腐屍;4月17日晚8時30分左右,張家港沙洲職業工學院經管系2012級學生符某持水果刀竄至學校宿舍樓,無故將在該學院短期培訓的學員曾某刺傷;18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兇案造成學生一死一傷。而張家港沙洲職業工學院殺人案經初步查明,符某因悲觀厭世,幾度想自殺沒有勇氣,便預謀用加害他人的方式來排解內心壓力。其他幾起,學生們之間發生的最終導致慘劇的糾紛都因瑣事動刀、殺人,這既是當今大學生兇殺案件頻發的一個顯著特徵,更是一個讓人百思不解的迷。自古以來,人命關天,殺人需要天大的理由,因“瑣事動刀、殺人。”讓人不寒而慄的字眼,難道是人的善良心之真的已經冥滅?還是社會風氣已經無法糾正?我相信大多數人們和我一樣找不到答案。

法律學家制定了公正的法律,保證被害人的權利,讓加害者負起自己應有的責任。即使判了刑,但是仍然無法解決問題的根本,這是因為判刑根本沒有辦法治癒人們心中的傷痛。最近我的朋友給我講他的孫子和外孫女的故事,讓我受到啟發,看出了一些端倪,在這裡和各位分享一下:

朋友是先得外孫女的,外孫也得的不容易,他的寶貝女兒婚後懷孕一直不夠順利,四年後才有了身孕,而且在懷孕早期有先兆流產的徵兆,這讓家人很是擔心,家人動用了力所能及的所有保護措施,讓孕婦保胎。有人開玩笑說,待遇和孕育皇子不相上下,孩子在過度保護下順利誕生;聰明伶俐,是幾個家庭的掌上明珠,爺爺奶奶等對孩子的寵愛達到了讓外人無法忍受的地步,從開始會抓人、打人、不講理,這些行為基本上是不會受到懲罰的,孩子在隨心隨欲中已經長到三歲。去年朋友又喜得孫子,他們老兩口不得不捨下心愛的小外孫,去幫兒子帶養小孫子,可憐的小外孫女,輾轉於親屬之間幫忙撫養,這也解決不了問題,最後還是接到兒子家,和孫子一起撫養。3歲的小外孫女來到舅舅家後,一天的主要任務是看著她姥姥不要抱小弟弟,也不容許親吻弟弟,經常會趁大人不注意時欺負不到一百天的小弟弟,三歲多孩子心理上受到的傷害傳遞到成人心上,讓我們感同身受。

小外孫女自從來到這個世界上,周圍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都圍著她轉,她不高興的時候,傷人,只會引起鼓勵性的圍觀,決不會受到懲罰;無聊的時候抓人,被抓的人會大喊大叫,非常好玩。三歲的小外孫女對她以外的現實世界有她的看法:“我喜歡的東西,沒有什麼不可以的。”但是,她眼裡的世界在弟弟出生的那一剎那發生了變化,再次看到的是:“有了弟弟,什麼都有可能發生。”整天只圍著自己轉的那些人,也會圍著弟弟轉;她生這些“背叛”了自己的大人的氣,責怪自己做的不夠好,使大人們離開自己而“移情別戀”,這些都讓自己更加難受。目前,攻擊元兇“小弟弟”她現在就能做到,這樣會讓自己舒服一點。

不知道你聽了這個故事,我想你一定也會和我一樣對大學生的衝動、薄情,有所的看法。

話說回來,這又能怪誰呢?只是單純的個人行為嗎?

是人心越來越腐化?還是社會風氣無法再矯正?不是,是生活太富足了,當今世界選擇太多。我們冷了有暖氣,熱了有空調,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的孩子們都得上山撿柴火、撿樹葉燒火做飯,生活得靠全家總動員齊心協力完成每一件事;就算做玩具也得自己動手來做,有時會把自己弄傷,所以對自己付出辛苦做的東西格外珍惜。但是,現在只要花點錢就能買到玩具,就算壞了,與其拿去修,還不如買新的省事,已很少有珍惜東西的心了,大家漸漸忘記了最重要的東西。

孩子們沒有生活中應有的恆心和毅力,特別是三口之家的獨生子女就變的更容易嬌縱,加上學校不敢太重的責罰孩子,導致孩子們是非不分,形成了像上面故事中的小外孫的想法“只要我喜歡,沒有什麼不可以”的概念。以自我為中心,不在乎別人的感受,一旦遭到別人的拒絕,就容易生氣、使壞。從前的家庭兄弟姐妹多,雖然爭吵,但是,兄弟姐妹之間都會相互幫助,分擔家務,共同撐起全家的生活,如果稍有怠慢,就會給他人帶來麻煩,遭到父母兄長的責備,因此從小就培養了強烈的責任感。

很多問題學生是對自己的人生境遇、家庭、父母或是社會有著相當程度的不滿,他們的心理通常都抱著一種為什麼只有我遭到這樣的境遇的悲觀的想法,但是內觀療法便是籍由反躬自省過去的種種,破除這種消極的想法,讓他們很自然的想起一些很溫馨的往事,比如說爸媽再怎麼窮,也不會讓我餓肚子,因為幫助同學而被老師表揚過,瞭解到其實還有很多人在關心自己,明白自己犯了什麼樣的錯,所以必須要勇於負起責任,重新面對自己的人生。

而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有效率的。在這種情況下強調孩子們正視自己的內心世界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真正清醒地認識了自己,才可能獲得成功的人生,而認識自己,卻是一件非常難做到的事,而內觀就是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的一種方法,認識自己、認識孩子、認識父母。

《點亮心燈》連載(二十三)

何蕊芳,主任醫師,西北民族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甘肅中醫藥大學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西北師範大學兼職教授、心理學碩士生實踐導師。甘肅省第二人民醫院副院長。2004年留學日本期間,獲得國內第一批日本“內觀治療師” 資格。主編並出版了國內第一部內觀療法專業著作《點亮心燈---內觀療法案例集》。是《中國家庭報》心理健康顧問,《中國醫藥導報》編委。市級勞動模範,甘肅省衛生系統中青年學科帶頭人,甘肅省心理救援隊 副隊長,中國內觀療法基地甘肅省第二人民醫院基地負責人。甘肅省教育轉化幫教能手,甘肅省公安廳特聘心理專家,甘肅省衛計委科普巡講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