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首詠梅的詩詞讓你難以忘懷?

美少女清幽


“世人作梅,下筆便俗”,這是李清照的論斷,事實證明,這個論斷並不苛刻。詠梅詩雖然多,但寫出新意,寫出情操,寫出心境的不外乎那幾首。


王安石《梅》“遙知不是雪,唯有暗香來”,巧致情思,淹然如許,堪稱絕妙之句。

林和靖《山園小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連用兩次雙聲,把梅花的神態勾勒得千般含蓄,萬種清幽。

陸放翁《卜算子詠梅》“零落成泥輾作塵,只有香如故”,把梅花的孤潔和人的執念貼合在一起,梅花與我兩相似,我與梅花更相同。

李清照《孤雁兒》“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直接別出新意,把梅花和自己的性情和當時的幸福感扣在一起,讓人眼前一亮。

辛棄疾《瑞鶴仙》“但傷心,冷落黃昏,數聲畫角”。失落傷懷,人梅合一,把那種孤獨和清冷的感覺和心事融為一體。

其餘詠梅詩詞,皆是下筆便俗,只能隨便挑一些有些小資風格的來博眼球湊數了,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杜耒

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齊己

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謝枋得

應知早飄落,故逐上春來。——何遜

但夢想、一枝瀟灑,黃昏斜照水。——周美成

橫笛和愁聽,斜枝倚病看。——崔道融

一朵江梅春帶雪。——趙鼎

脈脈花疏天淡,雲來去、數枝雪。——范成大

都道無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蔣捷

夜闌風細得香遲。不道曉來開遍、向南枝。——黃山谷

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柳宗元

任是春風不管,也曾先識東皇。——陸放翁

應酬都不暇,一嶺是梅花。——張道洽

東君也不愛惜,雪壓霜欺。——李邴


亦有所思


毛澤東主席的卜算子.詠梅。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讀陸游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

風雨送春歸,

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

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

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

她在叢中笑。

附:陸游原詞

驛外斷橋邊,

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

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

只有香如故。

毛主席寫這首詩時的形勢是,正是帝國主義及其幫兇聯合反華最瘋狂囂張的時候,"已是懸崖百丈冰",毛主席讀陸游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寫了這首詞來鼓勵大家,要我們堅強勇敢,成為不懼嚴寒冰雪的梅花。

陸游詞說"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在冷落驛外斷橋邊,梅花孤寂開著,無人過問。看來她是被人遺失而又渴望著人們去重視她的。可是一直沒有人去理會她,所以接下去說:"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日暮自傷,更兼雨驟風狂,這種情況如何受得了啊?讀到這裡,我們只有感到梅花的不幸,同情她的聽人擺佈。而毛主席的詞是"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風雨沒有什麼可愁,它把春送走了,隔幾個季節飛雪又會把春迎接回來,冰天雪地中,在凍結百丈冰柱的懸崖上,梅花俏麗地開著。這是說梅花既然不怕百丈冰雪,就更不用愁什麼風雨了。梅花具有凜然不可侵犯的堅貞氣節。這裡的梅花是比喻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

陸游詞的下闕說:"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與毛主席的"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無意"是由於畏懼嫉妒,"不爭"則並非有所顧忌,而是由於"不屑"。陸游的梅花與群芳對立,"無意爭春"是忍讓,態度是消沉的。毛主席筆下的梅花則是報春喚醒群芬,是積極的。正因為這樣,結尾表達的思想感情就更顯得截然不同。陸游詞說:"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歌頌梅花的堅貞不變,寫出的只是一個孤芳自賞的失敗者的形象。而毛主席的"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則寫出了一個革命先行者的形象。梅花是群芳的前輩,毫無獨佔春光的意思,她要引導百花齊放,那時和大家一起享受春天的快樂。

毛主席的詞,通篇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的戰鬥精神,是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高度統一的名篇。



夕陽紅155908541


詞,卜算子(詠梅)

峭壁斷崖邊,

傲骨雲中笑。

白雪寒霜蕊正香,

容比驕陽俏。

玉潔素娥姿,

冰質傾城貌。

萬朵花開遍野時,

春已隨風到。

詩,歲月洪流(七絕)

夕陽殘照染江山,

滾滾波濤逝不還。

冰雪壓枝梅更盛,

明朝春意漫人間。

梅(七絕)

縷縷幽香隨麗影,

東風舞雪叫寒鴉,

今宵伴月江中醉,

拂曉停舟悵落花。

(卜算子,詠梅為答本題目新鮮出爐,寫梅下筆便俗?我哪句俗了?今晚買了酒約偶像問一下她這首俗不俗。)








鑑水漁翁


南宋詩人陸游的《卜算子·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這首詩的大意是:驛亭之外的斷橋邊,梅花自開自落,無人理睬。暮色降臨,梅花無依無靠,已經夠愁苦了,卻又遭到了風雨的摧殘。梅花並不想費盡心思去爭芳鬥豔,對百花的妒忌與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成泥土,它依然和往常一樣散發出縷縷清香。

這是一首託物言志的詩。詩人陸游借用梅花來表達自己在逆境中遺世獨立,不與阿諛逢迎之徒為伍的孤高品格。身在南宋,陸游是不幸的。南宋時期統治階級昏庸腐朽,致使金人入侵,民不聊生。而當權派為了一己私利,不顧百姓,寧願求和,偏安一隅,也不願奮起抗爭。陸游作為抗金的主戰派,與朝廷多數的主和派意見相左,一生受到排擠、打壓、貶謫,其內心苦悶、壯志未酬並非一朝一夕。

從詩歌中我們能讀到陸游當時的處境。他到底處於怎樣的境況呢?他象梅花一樣身處“驛站外、斷橋邊”。“驛站外、斷橋邊”喻指與世隔絕、無人問津的絕境。這還不夠,他還處於“黃昏”時間,暗喻光明越來越少,而黑暗越來越濃的特殊時期,看不到未來,沒有光明。加之這樣的夜晚,還不是風和氣爽的夜晚,反而是風霜雪劍嚴相逼的戰場。面對這些,陸游的態度又是怎樣的呢?“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既不跟百花爭寵春天,也不與秋菊強奪秋色,喻指詩人安於自身的選擇,縱使受苦受難,飽受摧殘,被世界排斥在外,也絕不向權貴阿諛獻媚、搖尾乞憐。他以遺世獨立的精神品格,超然脫俗的思想境界,花開自在,即便是花謝之後凋零成泥,也相信自有清香留於人間。

這首詩,表面詠梅,實則字字血淚,是詩人內心世界與他所處的現實,矛盾不可調和、爭鋒相對的真實寫照。他的頑強,他的抗爭,給人力量,催人奮進;他的清冷,他的高潔,給人氣度,給人骨格,讀來讚歎之餘,讓人精神一振。


楊曉豔寫作


看到這個問題忍不住點進來看一看,我以為我知道幾首,卻不知大家已經知道很多,令我佩服直至。我就不想再重複了。

梅花盛開於冬天,所以用它來比作不畏艱難困苦的這種精神,寫梅花的詩詞都表現出它的這種品質。我不是文人墨客,並不能用高雅或清新脫俗的語句來描繪梅花的獨特品質。

有一句描寫梅花詩卻讓我折服,這一輩子都指著它過日子。這句詩就是: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它描寫出梅花盛開於寒冬,卻能散發梅花的芳香。可謂千古絕句,被世人所傳頌。

其實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中,如果把社會壓力比作是嚴寒,那我們就應該做梅花,不僅能適應生存環境,還能發揮自己的熱量。如果不能適應社會,就會在寒冬中枯萎,更莫說散發出香味來。

所以我們應該像劍一樣,只有磨才能成為寶劍。應該像梅花一樣,只有在寒冬中才能開出嬌豔的花朵。這跟欲成大器者,必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苦其心志是一個道理。


我的故事我們的人生


冬天,水瘦山寒,北風呼嘯,大雪紛飛。

只有梅花不畏嚴寒,迎朔風而開放。

詠梅的句子很多,比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清淺直白的,如王安石的《梅花》——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高雅文藝的,有林逋的《山園小梅》——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懷念家鄉的,王維的——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還有陸游的詠梅言志——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我最難以忘懷的,則是李煜的《清平樂·別來春半》

“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離別以來,春天已經過去了一半,觸景傷情,總是讓人柔情寸斷。

臺階旁的白梅花像陣陣雪花飄落,拂去了,又落了一身。

歸雁已回,卻沒有帶回你的音訊,路途遙遠,歸夢難成。離別的愁恨像春天的芳草,越走越遠越是生得繁密。


我尤其喜歡“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這句。

一個人痴痴地立在臺階旁的梅樹下發呆,一陣風吹來,潔白的梅花像雪花一般飄飄灑灑而下,落了滿頭滿臉。輕輕地拂去了,一會兒又落了一身。

梅花落盡的時候,春色又深了三分。

悄立梅樹下的詩人在想些什麼呢?時光已遠,只有文字知道。

正是自古多情空餘恨,好夢由來最易醒。

人生如夢啊,總有一些惆悵的小情緒如落梅,拂了一身還滿吧。


夏途途


如果僅是忘懷來講,這我還是得說毛主席的《卜算子·詠梅》了,不僅蘊含了很多情懷,而且讀起來氣勢恢宏。既有英雄的氣概,又有美女的柔和。個人覺得,將物、事、人深度融合,才是這首詞最精華的地方!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該詞是毛澤東讀陸游同題詞,反其意而作。寫於1961年12月,最早發表於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詩詞》。梅花在我國的文人筆下,代表了一種崇高的精神與品格。表面意思很明顯,梅花的精神與美表達已經到位,寒冰也擋不住它的到來,有多美呢,猶如花叢中的春姑娘在微笑,這是多麼唯美的畫面。



除此之外,結合當時的實際國情,表達的意思又不止於此。三年的自然災害,前蘇聯領導又想挑起戰爭,對中國多方面施加壓力,可謂內憂外困,而當時的中國國力較弱,經受著十分嚴峻的考驗。


之所以會對這首詞難以忘懷,與它的寫作年代也有關係,由於對當時的情況與環境略有了解,因此理解起來更加容易。不得不提的就是,陸游那首書詠梅的詞,寫梅花的精神則更為純粹。

——END 點贊很容易,評論顯真情,關注《沒長書》可欣賞更多精美圖文內容~

沒長書


我和無數朋友一樣,每當閱讀毛主席他老人家《卜算子.詠梅》詞時,總有一股激流在胸間湧動,激動的心緒久久難以平靜。

我喜歡這裡的梅——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冰凌百丈,唯她獨俏。這是何等頑強的精神!

我喜歡這裡的梅——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報春不爭春。多麼可貴的品格!

我喜歡這裡的梅——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她冰晶玉潔,她傲雪凌霜,她淡雅俊俏,等待她的不是一花獨秀,更不是孤芳自賞,而是百花盛開,萬叢溢彩,綻蕊吐芳。這又是何等的境界與情懷!

在毛主席他老人家筆下的梅,她有錚錚傲骨,有俏立雄姿,更有包容天下、凌寒御雪、引領百花的品格、胸襟和氣魄!

毛主席他老人家筆下的梅,正是他老人家和我們偉大的黨光輝品格和頑強精神的寫照。崢嶸歲月,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他們前赴後繼,捨生忘死,意志如鋼;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他們披荊瀝膽,百折不撓,探索圖強;如今,一個強大的中國已經立於世界之林,正以一個泱泱大國的風範同世界人民一道,在強國富民的航道上揚帆遠航。


76651703812笑抒心語


<strong>  有田不耕倉稟虛,有書不讀子孫愚。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少壯不經勤學苦,老來方悔讀書遲。書到用時方恨少,事到經過才知難。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 。

  此勵志詩最經典的一句便是: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大家好!我叫周忠應,號稱作家,詩人,編輯,記者,攝影師,跑步達人,其實是個俗人。歡迎大家與我交流!

  下面,我重點介紹我們岳陽樓公園裡的一塊奇石:不謝的奇石梅花

  月光輕輕地洩下來,照在一塊奇特的石頭上,冷冷的石頭突然洞開它豐富的表情:一朵梅花悄然綻放。這是一種越過千年的等待,這是承諾一個千年的約定。月光猶如這朵仙梅綻放所釋放的音樂,絕妙的曲子盡情地歌唱著自然的鬼釜神工。這是很久以前的某個月夜,一個失魄的書生在洞庭湖邊邂逅了這塊異石和這首仙曲。"梅花香自苦寒來",何況一塊多情的石頭都能夠等到仙梅的盛開,又何必將自己寶貴的生命交給無情的流水呢,落魄書生心情豁然開朗:他尋到了生存和搏擊的理由。於是他便小心翼翼地把這塊石頭抱回家置於書房,成為一道不謝的風景。

  冷冷的石頭似乎是無情的,但是在文人墨客眼中卻是多情的種子。不必說女媧補天的故事,不必說曹雪芹的《石頭記》,也不必說賈平凹的《醜石》;單從這塊仙梅石的傳奇中便可一覽石頭的外冷內暖的情懷。風景是屬於大家的,多年後,這位書生將石頭獻給當時的府衙。那時正是明崇禎年間,岳陽樓正遭受著歷史的劫難,空剩一片殘磚廢瓦。人們為了供奉這塊奇石,便建造了一座堂屋,取名為"仙梅堂"。於是奇石便有了它的居身之所。也許,這是奇石的幸運,也是奇石的不幸。說它有幸,是被人所識,將它供養於亭中,使之有了生命和律韻;說它不幸,那就是它以後的命運際遇了。人總是有著多面性,人們在創造美的同時,又嫉妒美摧毀美,隨著時間的流逝,仙梅堂不知何時也同岳陽樓一樣,遭受到被摧毀的命運,奇石也不知去向。直到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巴陵縣知縣熊懋獎重建岳陽樓時,四處尋找奇石的下落。有心人天不負,奇石終於在一個農戶的火灶前重見天日,然而,此奇石遠非彼奇石也,早已缺損不存原狀,其石上的紋理已經模糊不清,仙梅凋謝得不再閃耀昔日的光芒。於是熊知縣便請奇士仿摹雕了一塊仙梅石,寫下了碑記,並在原址上重建了一座亭子,將仙梅堂改為仙梅亭。

  日子一過便是很多很多年,仙梅亭也經受了幾次歷史的變更。仙梅亭猶如一個養在深閨的少女,懷著她心中那塊沉重而又神奇的石頭,以一副清麗而又多愁的面孔點綴著尋她而來的人流。她是美麗而又謙遜的,在她心中只有岳陽樓才是最美的花朵,而她自己只是一枚小小的綠葉,永遠是岳陽樓的襯托。但她也非常歡迎有緣人經常來 亭子裡坐坐,和她一起談心,一起來詮註心中的奇石。據光緒《巴陵縣誌》記載:"仙梅石在縣西南嶽陽樓側。明崇禎間,岳陽樓毀,土人於湖濱砂磧中得石一方,石上枯梅一干,別無枝葉,共二十四萼,皆自紋理,不假人為,因構亭復之。" 我們於亭懷古,不妨先來讀一讀明末清初人楊柱朝所寫的《仙梅記》:"岳陽樓之擅名,非僅以樓也。湖山形勝,秀甲寰區。自回道人往來於酒家胡,屢顯其靈異,而神仙之說,遂與湖山並傳。此後千餘年,寂無所聞矣。勝國崇禎辛未歲,樓不戒於火。郡守戴公、司李陶公倡議重修。忽於樓之址得石一片,上有畫梅一枝,色如紺墨,其枝隆然而起,望之高出於石,宛若人工鏤就者;及以手摩之,則潤滑如砥,了無痕跡,梅與石無辨也。鹹仙梅呼之。因置諸樓之左畔而亭以居焉。今樓雖毀,而石尚存。夫荒唐之說,儒者不道貌岸然,而事之信而可徵者,雖聖人不絕於書。竊嘗思之:莫頑於石,而梅之隆然以起者,似有精氣乎其中,則頑也而靈矣;莫靜於石,而梅之刻畫畢肖者,似有筆墨點染而成,則靜也而動矣;以一石之徵,而動靜之機,靈頑之理皆具焉。予故特為記之,正不必託言神仙以掩其信而可徵者也。" 如今奇石不存,只有雕刻的仿石和石碑,我們無法目睹仙梅石的尊容,不能說不是一種遺憾。奇石如何形成,是不是像神話傳說的那樣"一日而役千夫,興百堵,居人過客,慫觀成,而瑞呈若此,盈城罷市,相顧動色,從如有收穫,豈偶然之故乎!"呢?不得而知。也許這是一塊植物化石,是地殼億萬年的陳釀。  


周忠應


梅花 (宋)【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最難忘的是這首詠梅,因為這是小學課本里的古詩,所以那時不解其中意思,但卻牢牢記在心裡,直到今天。詩人用短短二十個字,把梅花生存條件的惡劣和不畏嚴冬凌寒盛開的堅韌精神躍然紙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