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靈人傑川坊村

地靈人傑川坊村

——平山鎮川坊村考

川坊村位於平山縣城北,距縣城2公里,是黃壁莊水庫移民村,東鄰鄭家莊,西鄰高村,南接平山縣城,北依滹沱河。現有560戶,1900多人,耕地260畝,灘地4000多畝。主要姓氏有張、王、李、趙、劉、齊、田、左、杜、郄、單、秦、高、郭、崔、溫等。

川坊在明朝之前就已建村,原名南陽帽村。地處冶河和滹沱河的交匯處,古時是有名的渡口,村民豪俠仗義,打劫過往富豪船隻,後來朝廷出兵征剿,這是傳說中“炮打南陽帽”的來源。從此,南陽帽村消失。後杜姓、黃姓、溫姓人家搬遷至此,以船為家,定村名為“船房村”。清朝末年,一位本村的老秀才取其諧音改稱“川坊”,此村名沿用至今。

川坊村原在平山城北五華里的地方,村南是鄭家莊、河村,再過高村即到縣城,村東是水碾村,東南是勝佛村,北隔滹沱河與楊村相望,西隔冶河與王母村相對,“七七事變”前246戶,1377人。土地改革後395戶,1457人。隨著人群聚集,村人開始墾荒種地,並在冶河舊橋下設引水口,修建川坊大渠,渠水灌溉沃野良田。自此,莊稼旱澇保收,盛產大米、小麥、玉米、穀子、大豆、高粱等,有“川坊水碾不求天”的說法,成為遠近聞名的富庶村。民風淳樸,忠勇誠信,和諧共處,愛好廣泛,村內建有關帝廟、武道廟、三官廟,並有專門的社火武術班子和秧歌隊。

1958年,為修建黃壁莊水庫,村子向南後靠3華里,搬遷到條件較差的高崗旱嶺,仍沿用村名川坊。1968年,因生活所迫,村子一分為三,449名村民遷到元氏縣殷村鎮,建起紅旗村(市委市政府曾發文,號召全市學習紅旗村(川坊遷元氏)黨支部書記李振西的先進事蹟。);150名村民遷至本縣三汲鄉林山峽仍用原村名川坊。現在的川坊村村北新建三官廟一座,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八為本村廟會,屆時,三官廟香火鼎盛,人流如織,甚是繁華。

在村東北1500米處有東漢時期墓群,在斷崖處暴露4座磚室墓,地表有大量繩紋磚和少量泥質素面灰陶片及骨髂等。

1908年本村舉人王正倫創辦川坊初級小學,1958年,小學隨村搬遷,2000年在校生178人,設8個班。村裡走出了以碩士教授田建文為代表的大中專畢業生150多人。


地靈人傑川坊村/齊彥文


川坊村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1931年,齊計三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在本村發展了王立昭、王益齋、齊子才、張書忍、張書祥入黨,建立了川坊村黨支部,齊計三任第一任黨支部書記。他不顧危險,經常在僱工、長工和青年中宣傳黨的主張,使一批有覺悟的進步青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抗日鬥爭。抗戰期間,齊計三與三哥齊子才被稱為“抗日雙星”,他們發動整個家族共赴國難,把齊玉琴、齊玉芝、齊玉珍、齊玉茹、齊金枝五個小姑娘送到了鐵血劇社宣傳抗日活動,這就是著名的“齊家五姐妹”。在齊計三、齊子才的帶領影響下,當時川坊村青壯年成立抗日救國會、遊擊組、鋤奸組,打據點、炸堡壘、端炮樓、扒鐵路、反奸特、除匪霸,為城東敵佔區抗日鬥爭作出重要貢獻。成為城東遊擊根據地,堅強的紅色堡壘。日軍對川坊村進行了瘋狂報復,到川坊村一次就燒燬了齊計三大哥齊得位等11家抗日群眾的50多間房屋。1947年11月,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的彭真同志曾到川坊村看望了齊計三、齊子才烈士的親屬。


地靈人傑川坊村/齊彥文


據統計,在八年抗戰中,川坊村擔任縣領導及團級以上幹部8人,區級和連排級幹部60多人。共獻出抗日公糧160萬斤,在解放戰爭中,拿出了180萬斤糧食支援前線,還有一大批青壯年參加了百團大戰、解放石家莊、太原戰役等支前擔架隊和運輸隊,許多英雄志士為民族的獨立和國家的解放獻出了寶貴生命,烈士有:齊計三、齊子才、齊遠坊、陳二小、陳根友、蓋紅菱、李八八、李增壽、劉吉全、齊四、齊得新、齊付喜、齊黑娃、齊金鎖、齊梅梅、齊潤林、齊新春、齊新款、齊要仙、田延傑、王鳳元、王更來、王護順、王化民、王連和、王明貴、王三黑、王四娃、王五吉、王獻瑞、王興治、王銀全、張二合、張二娃、張吉祥、張金錄、張金山、張進忠、張宗漢、張三妮、張順吉、張喜元、張喜中、張銀錄、張元子共計45名。為紀念他們,在村北矗立了革命烈士紀念碑,每逢清明節和重大節日,黨政機關、學校都會前來祭奠掃墓,緬懷先烈。

川坊村搬遷後人多地少,灘地屬黃壁莊水庫庫區,農作物常常是十年九淹,在1963年、1996年、2016年三次洪災中,村裡幾乎是顆粒無收。在計劃經濟時代,村民以統銷糧為主要生活來源,日子十分艱難。


地靈人傑川坊村/齊彥文



改革開放後,川坊村村民自籌資金投資貨車、客車運輸,在全縣率先成立了汽車運輸隊,車隊曾在縣城正月初十廟會上接受過縣領導的檢閱;上世紀八十年代,村裡8個農民成立了民營建築公司,承攬了平山縣四強公司等工程建設;該村還是著名的養牛專業村,當時村民王明錄家一戶就養牛40多頭。九十年代,村裡打機井、修學校、硬化街道,家家戶戶通上了自來水。 2016年,村裡籌集資金,把通往河灘地的道路修成了水泥路,方便了村民的生產生活。如今,村裡大部分人家翻修了房屋,建起了二層樓,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正努力開啟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新徵程。

川坊村人傑地靈,名人輩出:

齊計三(1911-1942),平山縣黨的創始人之一,是平山、井陘、獲鹿三縣抗日根據地創建人之一。曾任中共第一屆縣委宣傳部長、中共獲鹿縣委書記、中共建屏縣委書記。1942年2月22日,齊計三到井陘段莊村(當時屬建屏縣)做徵兵發動工作,不幸犧牲,年僅31歲。中共北嶽區的輓聯是“計三同志千古,為國犧牲堪稱民族烈士 ,獻身革命不愧共產黨人。 ”時任地委書記的王昭同志撰文《掉念計三同志》高度評價他為人民解放事業英勇奮鬥的一生。1945年4月,中共中央組織部編印的《死難烈士英名錄》,齊計三名列其中。解放後,當地人民為表達對他的懷念,將貫穿於井陘、平山、獲鹿三縣的大渠命名為“計三渠”。

齊子才(1908-1946),1932年加入共產黨。曾任平山縣城東區委書記、建屏縣委社會部幹事、建屏縣委敵工部長、獲鹿縣委組織部長、獲鹿縣委副書記兼民運部長。1946年冬,齊子才在東焦村慘遭敵人殺害,時年38歲。

1950年3月,石家莊地區委員會、石家莊地區專員公署、石家莊軍分區司令部、石家莊地區工青婦會聯名在川坊村修建了齊計三、齊子才烈士紀念碑,將兄弟二人的革命功績勒石紀念,彪炳千秋。

村裡還走出了王翠文、王春、張錫久、李繼永、王一民、王益齋、劉林閣、張深、齊博儒、齊君甫、齊復華、齊得平、趙新元等廳級幹部以及人民音樂家曹火星的妻子表演藝術家齊玉珍等。其中齊復華曾隨毛主席、黨中央轉戰陝北,是中央通訊電臺的主要報務員,也是中央聯繫蘇共秘密電臺的密碼知情者之一;齊得平,中央檔案館研研究館員,中共中央檔案資料保管副處長,是國內外研究毛澤東文獻和手稿的著名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晚清時期的武秀才張懷舉,上世紀六十年代名醫張大元也曾聞名鄉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