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故地之新文化街:鍾靈毓秀 地靈人傑

“新文化街”原稱石駙馬街,東西走向,西起鮑家街,東至宣武門內大街。在明代,宣宗次女順德公主的駙馬石璟府第建在此處,此街遂稱為石駙馬街。

京師故地之新文化街:鍾靈毓秀 地靈人傑

石璟墓誌銘

宣宗之子英宗祁鎮是有名的糊塗皇帝,寵信太監王振。而王振乃是奸佞之徒,貪汙腐敗,干預朝政。駙馬石璟武官世家,生性耿直,對王振十分痛恨,不時發洩對王振的不滿。王振藉故將石璟投入錦衣衛的監獄中,準備治罪。然而王振未及對石璟下手,就在1449年(正統十四年)的“土木之變”中死於亂軍之中。王振死了,駙馬石璟自然“無罪釋放”。

據其墓誌銘載:“公生而豐範端凝,讀書崇禮,忠孝純至,出自性成……暇則與儒生商榷古今,樽酒嘯吟,曾不以紛譁一擾其衷。”可見並非虛言。

京師故地之新文化街:鍾靈毓秀 地靈人傑

魯迅中學

新文化街東段路北是魯迅中學,北平女子師範大學舊址。院內的建築滄桑古樸,而院前的大門以及門前的上馬石都保留著原樣,忠實地記錄著歷史;街邊的院牆,既不失堅固又不忘精心的打扮,在厚重的牆體上裝飾了一些生動的細節,儼然成為一堵藝術之牆。

京師故地之新文化街:鍾靈毓秀 地靈人傑

克勤郡王府正門

新文化街的中部的克勤郡王府,現為北京第二實驗小學。無論社會如何變革,世事如何變遷這條街上總是書聲琅琅、絃歌不斷,承載著厚重的文化積澱。

京師故地之新文化街:鍾靈毓秀 地靈人傑

魯迅

新文化街和魯迅的名字緊緊聯繫在了一起,1926年8月13日以劉和珍為代表的女師大學生就是由這裡出發,前往段祺瑞執政府請願的。為此魯迅先生寫下了著名的《紀念劉和珍君》一文。現在在魯迅中學院內還保存著當年“八一三慘案”的紀念碑。


京師故地之新文化街:鍾靈毓秀 地靈人傑

石駙馬後宅35號,先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的住宅,1946年又成為愛國國畫大師黃賓虹的寓所。儘管李大釗、黃賓虹居住的時間不同、居住的房屋也不同,但住在同一衚衕的同一門號內,也讓人感到傳奇。

本文單說黃賓虹大師。

京師故地之新文化街:鍾靈毓秀 地靈人傑

黃賓虹

1937年,74歲的黃賓虹,應邀到北平鑑定故宮的書畫,併兼任國畫研究院導師、北平藝專教授,住在石駙馬後宅7號。七七事變爆發,北平淪陷,他只能“伏居燕市”。蟄伏北平期間,黃賓虹將畫室名曰“竹北移”,書畫題款不再用“賓虹”,改用“予向”,表明自己懷念鄉邦、臥薪嚐膽、面壁苦參的決心。

黃賓虹在國際上享有盛譽,英國人編印的《中華名畫集》,專程請他作序。抗日時期,日偽當局為了拉攏他,想請他出任北平美術館館長,但黃老堅辭不就,並揮筆畫梅花一幅,題詩言志:煙雲富貴,鐵石心腸。耐此歲寒,以揚國光。

日本著名畫家中村不折、橋本關雪二人,委託畫家荒木石畝來北平看望黃賓虹。黃賓虹認為私誼事小,國恥事大,堅決不見,請學生石穀風轉告荒木石畝:眼下中日交戰,私人交情再好,也沒有國家民族的事體大,宴會不去,也不想見他。但荒木石畝執意要見,黃賓虹只好再寫一張告示貼在門首:黃賓虹因頭痛復發,遵醫生所囑需靜養,概不會客,請予諒解。

京師故地之新文化街:鍾靈毓秀 地靈人傑

黃賓虹畫作

1943年,黃老80大壽,朋友、弟子爭相祝壽。上海的傅雷、陳叔通、高吹萬等人,在上海寧波同鄉會舉辦《黃賓虹先生八秩書畫展》,並印《黃賓虹山水畫冊》及“特刊”,遙祝先生壽誕。北平藝專“輔佐官”伊京、黑田,委託學校之人出面,為黃賓虹舉行慶壽大會、畫展。黃老十分氣憤,拒不答應。日本人三番五次地催促,他始終推託不去。

中日戰火越燃越大,黃老先生的生活也更困窘了,經常一日三餐不濟。石駙馬衚衕有個賣米的德州人,黃老時常光顧。一天,黃老又去買大米,德州人稱了10斤大米已經倒進黃老的米袋,可黃老沒錢。黃老很不好意思:“沒帶錢,怎麼辦?”德州人倒也爽快:“下次再說。”以後,德州人每隔十天八天,就給黃老送來幾斤大米。沒有錢,黃老就送他一幅畫兒,以畫換米度日。

許堯的詩,形象地勾畫出了黃老的北平生涯:“風雪埋頭耐討尋,寂寥巷陌一燈深。摒除萬事成孤悅,癖古何知更有今。”可就算這樣,大師也拒不與日偽交往、合作,錚錚鐵骨,讓人敬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